APP下载

“民族·历史·美学”:当代亚洲新影像的文化书写

2014-05-26陈亦水

艺苑 2014年2期
关键词:美学语境大师

20世纪90年代以降,愈演愈烈的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塑造全球文化共同体的步伐。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这既喻示着一个文化同质化(cultural homogenization)的西方文化霸权时代的全面降临,也意味着一个差异性文化得以互融共生的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时代的到来。因此,如何准确地认识历史语境、合理地善加利用全球化这柄锋利无比的双刃剑,使本土文化思想、价值观与美学追求,能够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常青,乃是来自非西方国家的文化与艺术学者们不成文的研究立场与各自的文化使命。

在上述大时代语境下,周安华怀着这种非西方电影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初衷,多年来,通过对90年代至今的亚洲电影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与反复考证,在2014年推出了力作《当代电影新势力——亚洲新电影大师研究》。该书通过极具归纳性的、精炼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回溯并点评了90年代以来亚洲新电影的发展脉络,敏感地捕捉亚际每一文化大区(cultural realm)所独具的叙事策略与影像风格,尝试从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其民族的、历史的、美学的文化特征以飨读者。

《当代电影新势力——亚洲新电影大师研究》运用缜密的逻辑条理与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清晰地梳理了亚洲新生代电影人的历史与发展脉络,其写作策略与论述角度较为新颖:在开始论述每一章节之前,首先宏观介绍了该亚洲国家或地区新电影产生的文化、社会与政治背景,然后集中对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大师们的作品,展开深度的文本分析,进而反观、重构该国家或地区的新电影现状与发展。在此意义上,周著进一步开拓了亚洲电影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和新角度,具有很高的学理价值,同时也为电影专业研究生和广大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一张进入当代亚洲电影脉络的“知识地图”。

全书一共分为八个章节,研究包括:异军突起的韩国电影、在银幕上进行诗意创作的越南电影、在暗处闪烁光芒的伊朗电影、集结两岸三地华语电影创作的当代影像传奇、进入转折与复兴时期的印度电影、关注人类现代性命题的日本电影、“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泰国电影,以及马来西亚电影的发展困境及其文化诉求。针对每一国家与地区,作者分别选择了三位代表性的新电影大师进行深入剖析,并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30位亚洲新电影作者及其作品,置于亚洲文化地缘情势之中加以考察,进而探讨该文化大区的文化传承与美学追求。

近年来,韩国电影不断取得的高票房、高口碑、成功拯救本土电影市场的斐然成绩,引起世界电影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全书的第一章“高丽之桦:东亚新电影的剑舞”,即围绕着金基德、林权泽和朴赞郁这三位韩国电影大师,研究韩国电影如何从上个世纪中期的低谷迅速崛起、在世纪之交脱颖而出,同时随着韩国社会现实与政治气候的改变,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性、历史观念与美学风格,又是如何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举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本国电影能够压过好莱坞的国家”。

该书第二章“越南面孔:来自湄公河的银幕诗人”,对越南电影展开了详细论述。作者以“美式越南风情”的导演包东尼、“少壮派”阮青云,以及在国际颇受赞誉的陈英雄为代表,考察了自从1993年陈英雄指导的《青木瓜的滋味》引起国际影坛关注之后,越南新电影的现状与发展。通过研究和对比作者发现,越南电影大师们擅长通过朴素的镜头调度,构建出民族历史的正面叙事,以区别于西方强势文化对越南景观呈现中,所流露出来的殖民情结与他者化倾向。

伊朗电影大师们的影像与叙事风格,总受到本土文化习俗、民族历史、宗教政治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或许正是如此,伊朗新电影的政治底色总是引起西方人强烈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伊朗神情:月亮背后的太阳”,梳理了1987年以降伊朗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主要探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伊朗的文化政策、宗教冲突和革命斗争,与青年导演作品中的文化诉求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今,战争、喜剧、伦理以及儿童电影,已共同成为政治高压下反弹的伊朗主要电影类型。作者通过对马吉德·马吉迪、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和贾法·帕纳西三位伊朗电影大师的作品分析,试图解释,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过程中,“法基赫的监护”如何影响着伊朗的政治斗争,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又是如何影响着当代伊朗电影大师们的现实主义写作。

作为亚际最为庞大而耀眼的文化共同体,华语文化的现状与发展,一直是当代文化研究工作者的关注焦点。《当代电影新势力——亚洲新电影大师研究》以华语电影为研究对象,花费了浓重的笔墨,在第四章“‘华语功夫:今朝更风流”中,分别记述了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的今日风采。首先在“(上)大陆新锐:光影中的世说新语”中,作者讨论了“商业舵手”冯小刚和“鬼才”导演姜文这两位“两名逸出代际之外”的大陆电影人,以及擅长表现社会边缘生存困境与社会问题的“底层记录者”贾樟柯,挖掘大陆电影多元美学与政治的文化诉求。第二,在“(中)香港刀客:梦幻都市的江湖传奇”这一部分,作者将习惯表现“都市孤独症”的王家卫、开创吴氏暴力美学风格的吴宇森、被喻为“新一代开山怪”的彭浩翔这三位独树一帜的香港电影大师们的作品,置于90年代香港“九七焦虑”与新世纪两岸合拍新局面的时代语境下加以考察,研究香港都市电影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的发展与现状。该章节最后部分,“(下)台湾骄傲:‘大师产地的大师”,论述的是台湾电影在90年代之后取得的傲人成绩,其中包括已跻身于世界一流导演名列的李安、表达个体异化情感的蔡明亮,和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杨德昌导演的作品。显然,该书对于华语电影大师们的文本研究,始终放在历史大时代的语境脉络下展开论述,进而总结两岸三地有关民族的、历史的、美学的文化诉求,以呈现不同于其它当代亚洲新电影大师们的作者风格。

“印度之魂:恒河无尚光荣”部分,重点对90年代渐入佳境的印度电影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以引领“印度新概念电影”的标志性女导演米拉·奈尔、“历史大片之王”阿素托史·哥瓦利克和新世纪崛起的“戏剧之王”卡伦·乔哈尔三位印度电影大师们的作品为主轴,力图描述进入转折和复兴时期的印度新电影的三重面相:再现印度文化冲突、阶级对立与身份认同的现实意识;探索印度民族历史与文化叙事之路;依靠对大量印度歌舞及其浓郁的民族景观展现,成功地开拓印度电影海外市场的商业之道。

日本电影艺术的创作风格则别具一格,其大和民族的民族性、二战之后的历史观念、“物哀”的审美追求,已深入其中。全书第六章“日本之脊:大和精神图像”,作者集中论述了日本电影大师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表征与社会思潮。以“削落美学”著称的导演北野武、擅长青春残酷题材的岩井俊二,还有坚持描绘“人类童年的图腾”的世界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是本章的主要研究对象。作者通过对这三种亦暴力亦温暖、亦老成亦青春、亦残酷亦童真的作者分析,结合日本电影产业复苏与经济泡沫破裂的现实语境,主要探讨社会现实情境如何塑造了当代日本人共同的心理危机与不安全感,而该情感结构(structures of feeling)又如何因此促使日本新电影大师们对于人类现代性命题的关注与反思。

在全书第七章“泰国鹰凖:划过亚细亚的蓝天”,作者集中研究了泰国电影自90年代“新浪潮运动”以来,所日渐表露出的“骑士精神”、“怀旧情绪”与“身份认同”的影像与叙事特征。作者考察了展现东方神秘主义文化的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塑造“自我”与“他者”形象探讨认同问题的大师朗斯·尼美毕达,和极具后现代气质的电影先锋韦西·沙赞那庭的作品,进一步探索泰国电影本土意识表达的路径,以及全球化语境下泰国民族身份的认同渴望。

《当代电影新势力——亚洲新电影大师研究》全书最后一章“大马活力:南国的扶桑花开”依旧精彩,作者以另辟蹊径的马来西亚新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大马影像中的文化杂糅、美学风格以及产业运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对因表现马来西亚种族鸿沟问题而屡受政府与极端分子影响的已故导演雅斯敏·阿末、大荒电影公司的开拓者陈翠梅和跨界导演李添兴的研究,作者认为,马来西亚影人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华裔为创作主力的移民寻乡之族裔情结、多元族群的文化杂糅与碰撞、独具南国风情的东方美学,以及独立电影人身份的国际化道路。

90年代以来,虽然亚洲新电影各有不同,而基于大量的材料分析、研究和对比,周安华发现,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新电影在影像与叙事方面,拥有共性特征:它们既是“感官化大写亚细亚文化”,同时又充满着“高度的个性主义”,因此和内敛、隐讳的儒家文化表述大相径庭,显示了其“精神大突围、影像大突破的强烈冲劲”,在此意义上,亚洲新电影呈现出集体“反奇观化的哲思挖掘”。

如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正是在充斥着众声喧哗的后现代、后殖民以及诸多带有前缀“后”的时代语境下,周安华的新作《当代电影新势力——亚洲新电影大师研究》,试图呈现出“后殖民”图景中的文化杂糅情境下,亚洲新电影所造就的“多极化”世界电影文化表征,以及其中所表露出的亚洲文化与民族的身份体认、影像与叙事的美学追求。

如今,世界地缘格局,已不再、不会再呈现出西方中心论的“西方及其剩余”之面相。经济与文化全球化,既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极力促成的局面,也是非西方国家以及内部的“第三世界”所必然面对和经历的时代挑战。因此,非西方的电影文化工作者更需要以辩证、发展的时代眼光,在全球化和“后殖民”的复杂语境下,去重新定位、审视与反思本土文化的塑造与认同问题。在此意义上,南京大学周安华的力作《当代电影新势力》一书,亦在某种程度上试图以新的时代眼光和历史视野,对亚洲新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东方地缘文化景观,进行有关民族的、历史的、美学的文化书写,进而再现与美国好莱坞、欧洲电影艺术决然不同的世界多元文化之面相。就当代电影研究领域而言,这应是值得电影与文化工作者所关注和讨论的重要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陈亦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美学语境大师
印花派对
对话大师
语境与语境教学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