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之路初探
2014-05-26陈小梅
陈小梅
1.园长作为园本教研的主人,要能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就是要和教师平等对话。作为倾听者、提问者,要巧妙地提出预设的问题,及时把握生成的问题。出乎其外,就是理性的判断。园长作为规划者、引领者,要规划园本教研的制度和教研机构、规划园本教研的内容和方式、规划教师个性化的发展计划。
2.教研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在组织园本教研活动时首先要能够聚焦问题、巧设问,引导教师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然后细化问题、巧迁移,围绕讨论的问题,从不同纬度分解;最后反思问题、巧总结,要对问题的合理与否做出取舍,并在其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3.教师是推进园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学习者、研究者,要在新理念和专家的专业引领下,通过园本教研不断提升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二、营造和谐轻松氛围,构建互助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集体进行的研究与共进的活动,教师间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通过园本学习、园本培训,让教师相互支撑、互相鼓励、共同研究。
1.加强园本学习,提升教研活动质量
一是指定式学习。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指定教师在本阶段必须学习的相关内容,并将教师的学习情况存入教师的学习档案,作为教师日常工作考评的一项内容。
二是自选式学习。我园有专门的教师阅览室,里面为教师提供了各种查阅必备的工具书,订阅了各种通俗易懂的杂志以及综合性刊物,让教师自由选择,随时学习。
三是网络学习。我园在校园网里开辟学习专栏,提供了各种理论知识、各种专家讲座的视频,让教师随时上网学习。
2.加强园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每周进行一次理论学习,让教师们了解当下的热门话题、先进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
(2)聘请有关专家来园做专题讲座,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并指派教师外出学习,做好传达、交流,在网上发布外出学习心得等,让学习效益最大化;
(3)小中大教研组的教师分组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教育经验,共同研讨教学计划,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以课题为载体,深入开展园本教研
我园拥有77个教职工、18个班级、736个幼儿。现有省级课题三个,市级课题两个,县级课题两个。面对人多不好做课题研究的难题,我们要求小中大年级组根据幼儿园的大课题确定本年级组的子课题,教师再根据自身特点在子课题中确定适合自己的小课题,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老师的参与热情,使大部分的老师不再觉得做课题研究是多么“高不可攀”的事情。
课题研究中,我们非常重视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以一课多研形式进行,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实施、交流研讨、再教学实施的方式,我们从“一研”的初始——“二研”的深入——“三研”的优化,甚至是“四研、五研”的提升。我们以研促教,以教促研,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将园本教研进一步深化。
多样化的园本教研使我园的教研氛围更浓了、合作精神更强了,园本教研正引领着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将园本教研之路越走越宽广!
(江苏省大丰市幼儿园)
三开展生动有效的园本教研活动探索园本教研途径的多样
我园的园本教研坚持从幼儿园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催生出许多新的教研方式。
1.情景示范:我们建构了一套“模课”→“磨课”→“悟课”的教研模式。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教师们结成师徒对子,师傅准备好一个示范活动,徒弟观摩,学习现成的教学方法和技能。然后通过磨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让徒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反思、领悟,逐步改变其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智慧。
2.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深入分析研究,以问题为核心,明确主题,侧重互动,加强交流。例如我们上学期围绕语言活动中的有效提问进行了一次案例研讨。请一名年轻教师准备了一个大班语言活动《动物合唱团》,老师们观摩现场教学,然后围绕事先交代的几个话题: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否得当;教师的提问和回应是否有效;活动环节怎样调整会更加完善等展开讨论。教师们没有想当然,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切合教学实际,积极讨论,解决教学中真实而具体的问题。
3.同课异构:这是我园经常进行的一种教研活动。由年级组的几位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开展相同内容的教学活动。观摩活动后,执教老师先进行说课和课后反思,分别向老师们讲解设计意图。然后全体教师围绕活动目标进行研讨交流,归纳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4.轮流主持人:我们鼓励年轻教师尝试担任主持人,让年轻教师体验其中的付出和成功,培养年轻教师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5.教研沙龙:创设一个轻松自在的活动空间,教师们围绕事先收集到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或发现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比如我们在新学期开学后都有环境创设观摩,每位教师在参观过各班的环境之后,小中大班年级组分组进行教研沙龙活动,每位教师针对环境创设中的问题随意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研氛围轻松而自在。
一、搜集乡土资源,科学分类整理
我们发动教师通过走访等形式,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搜集大量的乡土资源,还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发动幼儿和家长搜集。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就收集到了大量粗放式的乡土教育素材,然后组织全体教师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对收集到有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讨论、分析,集思广益,科学整合分类。分类如下:
二、利用乡土资源,创设特色环境
为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我们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乡土资源,在园所环境创设中,努力使园所文化的内涵与理念能渗透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拥有教育化、特色化的园所环境,使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体现出思想内涵,体现出教育性、艺术性。
(一)公共环境和班级的创设
走进幼儿园的大厅,就会被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所感染,大厅和通道上到处都是家长、老师、幼儿共同自制的手套娃娃、心愿树、民族布娃、芦苇马……通道竹帘上栩栩如生的作品都是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做成的。我园每个班级活动室都设有一面主题墙,走进活动室,醒目的主题墙会首先映入眼帘。再看主题墙的内容,就会明确这个班级最近在开展什么活动。自由活动时,孩子们会聚集在主题墙前想象、添画、讲述交流、摆弄操作、自主体验。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教师会及时引导幼儿更改或添加新的内容来完善主题墙,以满足幼儿的创新意识。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再融入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加以迁移、整合、创新。通过一次次主题环境的创设,有效促进了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我们幼儿园每班教师纷纷采用了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如:稻草、麻袋、竹片、草席、麦草扇等等)进行主题墙和家园栏装饰。
(二)班级特色活动区的创设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而通过观察和交流,大家都反映区域活动的材料缺乏且单一,特别是在幼儿园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更不可能花很多钱去购买材料。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发动家长、幼儿、教师收集农村随处可见的稻草、麦秆、棕榈、芝麻杆、丝瓜瓤等自然物件,进行制作与创新,把它投放到各个区域内,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尽情玩耍,自得其乐。
三、融入乡土资源,丰富课程教学
农村有独特的乡土素材、民俗文化,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当地乡土资源对幼儿的潜在影响能得到有效发挥和扩展,课程的实施也因嵌入乡土资源更易被幼儿接受,丰富和发展了课程。如:我们农村端午节有包粽子、扎五线、戴荷包、插艾蒿的习俗,我们就在端午节来临期间,将这些习俗融入到课程中,请来绣荷包手艺很好的奶奶来园教小朋友和老师绣荷包;在活动区准备五颜六色的彩线,搓五色线绳,扎五色;发动幼儿利用节假日和家长到野外采集艾蒿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做艾灸;大班幼儿在活动区亲自包粽子,煮熟后与中小班的幼儿分享。教育教学贴近幼儿生活,并与民俗文化相贯通,使幼儿对端午节有了更直接、更鲜明的认识,萌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丰富主题教学。
每个班级主题活动区从材料的投放、材料的盛放,到幼儿探索操作,再到成果的展示,都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并与课程主题紧密结合,既挖掘了乡土资源多样化的教育价值,又很好地完成了主题目标,也是我园突出特色之一。如:美工区用各种酸奶盒、废旧塑料果盘、笸箩盛放着琳琅满目的乡土材料:各种粮食、泥巴、贝壳、石头、沙子、树叶、废旧纸张、小棒、瓶盖、鸡蛋皮、糖纸等。每种材料在多个主题开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如:大班开展“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中用泥巴制作了各种民间泥塑玩具,在石头上画脸谱;在“神通广大美猴王”中用泥巴捏《西游记》中的人物,晾干后涂色,可以进行故事讲述,将艺术和语言进行了有机整合。
四、挖掘乡土资源,构建园本特色
我们探索乡土资源在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教育中的价值,逐步在小、中、大班形成若干主题活动方案,构建我园乡土特色的园本课程。长期以来,我园教师总以现成的文本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来源。我们发现现在幼儿园使用的部分课程内容与我园地方实际不适应,现有教材中有部分内容难以实施,有和教师水平不符的,也有和农村幼儿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的。为了立足我园实际,开发园本课程,我们以“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际为切入口,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设计了一些贴近农村幼儿生活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幼儿园课程。
我们以“稻草”为主题,设计(大班)各科教学活动。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种植、生长、收割,并且改变了以往运用图片进行教学的方法。我们带领孩子一路观察农村的田野风景,让孩子感受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来到田间,请了一位农民伯伯给孩子讲解水稻的生长过程,把原来的种植技术和现在科学种水稻的技术进行了对比。还亲自示范了现代的抛秧技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水稻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因此我们的主题活动也是随着水稻的生长而展开。在水稻丰收的时候,我们又一次来到田间,帮农民伯伯扎稻草人,观察农民伯伯的田间劳作,一起参与劳动。回来后,再让幼儿通过边观看录像,边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幼儿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和巩固。
在美工活动中,我们尝试制作稻草画,引导幼儿先画边框线,观察稻草的排列方向、长短的控制、排列的技巧等。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幼儿添画一些简单的事物,使画面更丰富。我们跟幼儿一起扎稻草人、编织草绳、草鞋、草帽、草裙等。
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丰富了稻草的知识,还了解了农村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对农村、农民的热爱,萌发了真挚的乡土情感,而领域兼顾,也有效地提高了幼儿观察、表达、探究、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
五、与自然对话,实现“活教育”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大自然是活教材,“活教育”就是将大自然作为出发点,让幼儿直接去学习。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们结合季节把活动扩展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让新鲜的空气、美丽的田园风光、浓郁的泥土芬芳浸润孩子。如:春夏之季,满地遍野都长满了野草、野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我们生成了《野草野花》这一主题,将教育融进了自然社会的大课堂,带幼儿去拔野草、摘野花。我们引导幼儿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香味、花瓣数量等,然后把幼儿集中在田埂上,把采摘的野花、野草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有的还把花、草制作成标本或进行小制作。活动中孩子们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神情、开心的笑容,让我们感到创新的种子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活书,是一幅看不够的美妙画卷。当我努力发掘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独特的教育资源时,就是在为孩子打开通向百草园的窗口,让大自然的风和着课改的春风吹拂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当我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在玩耍中快乐学习、探索与创作时,我已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我在挖掘自然环境的价值时,已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种子。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