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润波:从古币到报刊从爱好到事业

2014-05-26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藏书报刊报纸

他温文尔雅,是一位踏实沉静的老先生,有生活趣味的收藏家和新闻史学家。他是北京地区第一位举办个人收藏展的收藏家,他的藏品涉猎广泛,而他最为人乐道的收藏则是老报刊。他所收藏的老报刊,跨越了从清末到现在一个半世纪的时空。这些真实存在的文字资料,成为了历史研究的有力佐证。他就是世纪阅报馆馆长——李润波,被誉为“京东第一收藏家”。

李润波出生在京郊平谷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没有“幼承厅训”的家学渊源,也没有高等教育的经历,然而他却喜欢学习文史知识,而且最终走上了收藏之路。他的有意识收藏始于1976年,涉及的收藏项目较多,古钱币、教科书、陶器、契约、税票、字画等方面都有涉猎,但最有成果的当属“老报刊收藏”。

一枚铜币开启收藏之旅

1976年4月,李润波的工作单位新建门市部,挖地基时出土一小罐古币,被民工打碎,散埋在土里。闻知消息,他立即去翻找,结果找到十几枚。当即他感悟到:这是老祖宗花过的钱币,应该多攒点儿。从此,他的身影穿梭在平谷及周边各县农村之间,经过10多年苦心积累,收藏古币1200多种,1万多枚。1986年10月,著名史学家、考古专家侯仁之、程长新、刘子章等看过他收藏的古币后,予以高度肯定,建议平谷县政府为他举办一个展览,以宣传文物保护知识。1987年2月10日,他的第一次古币收藏展在平谷文化馆成功举办。国家文化单位公开举办个人收藏展,在北京尚属首次,因而引起许多文博单位和专家的关注,很多专家专程来平谷观展,工人、学生以及社会其它阶层人士也觉得新鲜,纷纷前来参观。原定展期20天,因观众踊跃,40天才闭馆。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纷纷予以报导。1994年11月1日至8日,他还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举办钱币展并在学术报告厅开办古钱币知识讲座。

藏书源于热爱读书

偏好文史,读书而藏书,藏书为读书。李润波出生在北京平谷区的山村,祖辈目不识丁,父辈始通文墨。他在童年就喜读课外书,由于家贫,只得向同伴借阅。他十岁就整天抱着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繁体字竖排版旧书,吃饭要三五遍催叫才行。李润波后来嗜书成性,与其儿时喜读古典名著有关,这些书不仅培养了他的读书兴趣,还使之偏爱文史,最终走上藏书之路。

1976年3月,他在单位宿舍发现一本旧书,卷着塞在墙洞里。取出一看,没皮,但书脊有字——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翻看内容,尽是北京各学校、工厂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详情,他感觉很有意义,于是收而藏之,这是他有意识收藏的第一本书。随后又在单位不同角落发现《藏书》、《续藏书》及批林批孔材料,逐一细心收集起来。一年后,他偶然发现琉璃厂中国书店有很多古书出售,于是选购几部比较便宜的清代笔记类丛书,并由此一发而不可收,走上了藏书之路。现收藏各类图书6000多册。其中教科类图书最有特色。收藏有康熙年到宣统年间的诸如四书五经类传统私塾教科书几百部,更重要的是他收藏了大量清末民初教育转型时期的新式学堂教科书。戊戌变法之后,新式教育方式被引进中国,仿照美国、日本教科书模式编辑的新式教科书大量出现,到抗战爆发为止,教科书经历了四次重大改革,每个时期的教科书他都有收藏。这些书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宝贵资料。2001年5月21日香港《大公报》以《李润波的藏书之路》为题,曾详细介绍过他的藏书经验。

老报刊收藏成为其毕生事业

李润波与报刊似乎早有着特殊的缘份。1972年阴历小年,他的父亲让他打扫院子,清扫中发现有个失效的暖瓶胆,不好处理,决定刨个坑埋掉。在挖坑过程中,他忽然闪现一念:何不往里装点东西,深藏地下,许久以后,一旦发掘而出,定然有趣。藏什么好呢?思来想去,想到了父亲的报纸,因为报纸不仅纪实性强,且有准确日期。于是找出几张《北京日报》和《参考消息》卷成捆装了进去,还用香烟盒里的铝铂纸包紧封口,然后小心翼翼埋藏起来。这便是他对报纸的第一次“收藏”举动。那年他才16岁。

大凡自发的收藏者,多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出于喜欢或爱惜而对某一物品加以保存,是为无意识收藏;一是为研究欣赏或满足占有欲而对某类收藏品进行收集保存,此属有意识收藏。但这都尚属收藏的低级阶段,主要是受一种猎奇心理支配,并不明了收藏的真谛。

据李润波自己讲,他真正与报纸收藏结缘,源于 1978年练习写作。那年,为积累素材,他经常在单位内搜集可供参考的报刊,把在其中发现的自己喜爱的文章裁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在旧杂志上以备随时查阅。剪报,是他迈上集报之路的第一步。

1983年春,他在岳父家的厢房顶架上发现一卷报纸,都是1967年至1970年间的,大约有30多份,其中有一张1969年的《光明日报》,上面刊登了一篇高论——《评新编歌剧〈白毛女〉》。说的是原剧中杨白劳在地主恶霸面前唯唯诺诺,太窝囊,丧失劳动人民骨气,改编后的剧情则是杨白劳面对地主的讨债,怒火满腔,高举扁担将他们打得头破血流,狼狈而逃。文章评论道,这就大长了贫下中农志气,大灭了帝修反的威风。他当即意识到,这种改编是脱离历史实际的,是“文革”的历史见证,今后若有人研究这段历史,报纸就是重要资料,当即萌生一个想法:收藏“文革”报。经过8年苦心搜罗,到1991年已收藏到各种“文革”报刊300多种,2万余件。

1991年5月19日,他在上海府右街旧货市场发现一只红木枕盒,打开一看,里边铺垫着三张民国七年的《新闻报》,遂以漫不经心的态度买了下来。回到宾馆仔细品味,发现其历史价值极高——七十多年前的国家动态如在眼前,任何书籍无法比拟。由此对老报纸发生强烈兴趣。于是,他果断交流出一部分古币,集中财力到古旧书店和刚刚形成的旧货市场收罗老报刊。

在常人眼里,报纸是新闻媒体,其主要功能就是传播新闻信息,当报纸上的信息映入眼帘以后,那份报纸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很少有人下意识保留,因而留存下来的极少,加之自然酸化、虫蚀鼠啮、战争焚毁、搬迁遗弃以及政治运动的梳理,能够侥幸躲过罹难而留存至今者,更为稀少,每件都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他一直将晚清至民国的报刊视为收藏的重点。由于他收藏定位准,时机把握的好,因而收藏成果显著。现已收藏到民国以前珍品报刊1800多种,20000多件,其中包括康熙、乾隆年间的《邸报》、《辕门钞》,同治年间的《京报》、《申报》,光绪年间的《时务报》、《新民丛报》、《万国公报》、《北京日报》以及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历史时期极其珍贵的报刊,都是在多年的奔波中淘来的。

其中道光十九年《辕门省报》在国内外都是孤品,新闻史书籍时或介绍《辕门省报》,但谁都没见过原件,2006年和新闻史学界泰斗级人物方汉奇教授通电话时,谈及此报,他简直不信,反问李润波:“你怎么鉴定出是辕门省报呢?”我说:“不用鉴定,因为外边有革红色信封,信封上赫然印着‘辕门省报四个字样呢!”李润波对方汉奇老先生说。每当提起这件事,李润波都兴奋不已。还有一份上海《大众日报》创刊号,可以说是孤品,因为遍查新闻史文献、书籍,从未有介绍,问过几位新闻史前辈,也是闻所未闻。但最重要的还当属1912年1月1日的《申报》,因为这份16版彩印的报纸见证了清朝灭亡和辛亥革命成功。目前这份报已知国内仅存两件,一件在上海图书馆,一份被他收藏。2009年5月,国家博物馆专门找他,想把这件藏品征集过去。

二十余年成果丰

老报刊是社会发展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每件藏品都蕴含着很多故事,既有所刊登的内容方面的,也有印刷、发行等办报方面的,还有扣人心弦的收藏故事。收藏的目的在于利用,其中举办展览就是较好的利用方式,能够让观众直接感受藏品的魅力。为了让个人收藏走向大众视野,李润波先生在全国各地巡回办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87年2月,李润波在北京举办第一次个人古币收藏展,《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予以报道。1988年8月新华社向国际新闻组织编发李润波收藏古币事迹通稿,许多国家予以登载。1993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水上运动场举办古币、书画、报刊展。1994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收藏展并讲座。1996年任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理事兼报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1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早期报刊收藏讲座。1998年2月,新华社将他的报刊收藏事迹向国际新闻机构编发了通稿。同年8月,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聘为集报委员会主任。1999年4月,中国新闻社影视中心将他的收藏事迹拍成专题片,向国际播放。2001年12月作为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特约嘉宾,讲评老报刊收藏市场。2004年10月,中央电视台以“老报纸见证新中国成立”为题,报道25分钟专题片。2007年8月中央电视台在拍摄大型文献片《纪录中国》时,大部分老报纸都由他提供。2007年10月29日,作客凤凰卫视中文台,讲述中国百年体育史。2009年,俄罗斯广播电视台业来到世纪阅报馆进行深度采访,作为庆祝中苏友好60年重点节目在黄金时段播放。2008年、2011年两度做客央视“走遍中国”栏目,讲述收藏和中共建党史。2011年被北京社科联聘请为社区大讲堂教授,3年间在北京各区的党校、街道、社区、学校讲课50多场。

李润波在收藏老报刊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史学研究,十几年来已发表400多篇收藏、史学论文和藏品介绍,出版收藏专著12部(含合著)。如在浙大出版的《故纸遗音》、《老报纸收藏》、《老期刊收藏》、《旧版书收藏》、《晚清新闻画报》等,在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体育百年图志》和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老报刊说党史》。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国家奥组委、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对其专著予以收藏。2012年5月,《老报刊说党史》被译为英文,由英国新经典出版社出版。

收藏的意义不单单是拥有绝世珍品的独享,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藏品本身所反映的时代印记、历史信息以及文化情怀。都说历史是一部厚重的书,但对于李润波来说,历史就在老报刊泛黄的墨印中,在他重拾历史的头脑里,他可以随身携带历史,为后来人讲述一个民族在近一个半世纪中最深邃的历史记忆。把历史交给未来,我们的足迹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丢失。

猜你喜欢

藏书报刊报纸
小毛驴藏书
确实不容易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为巾帼藏书发先声
非常魔典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旧报纸·巧存放
《初中生》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
藏书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