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小姨

2014-05-26安静

文学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师哥唐娜咏梅

“小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一个“意象”。由于“我”的近水楼台,小姨往往是介于“我”与“父辈”之间的曲径,一扇可以打开通向幽秘人生的窄门。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的“小姨”是日本少女多鹤在生存险境之下不得不虚构为朱小环“妹妹”,孩子们的小姨,作者由此呈现出她们姐妹的沧桑命运。小岸的《唐娜阿姨》也是“我”的小姨,小姨为自己虚构的爱情令人唏嘘不已,梦想版的唐娜姨妈成全了现实中的“我”,“我”也在爱中学会了守护爱。而黄咏梅的“小姨”指向更为明确,她就是70后的一个女性代表,一个精神上高贵独立、追求自由、孩子般纯真古怪的个体却成了时代不合时宜的弱者,她抓住了理想主义的尾巴却在当下生活中格格不入,山穷水尽。婚姻也罢,生活也罢。其实,这个遭到普遍忽略和误读的“小姨”值得我们致敬。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曾感慨说:“年华是好年华,却是经不得数的。”因为姹紫嫣红很快就会尘埃落定,终会变为钻心钻肺的日常悲剧。生于1970年的小姨在文本中已经是42岁的女人了,未婚的她成了“我”外婆和“我”妈妈的心病,依她们的普世价值来看,小姨错过了最好的结婚年龄,错过了最好的生育年龄,只知道“邪邪乎乎独自生长”。

作者黄咏梅通过“我”走进了70后小姨的生活,“我”看到了那幅《自由引导人民》的世界名画,也从相册上看到了小姨的师哥。小姨的爱情源于师哥的理想、信仰和激情。80年代的理想之火点燃了小姨,然而时代却迅速进入了90年代的经济浪潮中。作者一开始就隐秘地梳理了小姨的精神根源,且将小姨放置到一种“临界状态”,小姨在社会中强烈的不适感源于曾经的那些烟火般的生活,因此整个故事的叙述就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感。在师哥没有归来之前,资深剩女小姨的生活还是生机勃勃的,还是可以跳兔子舞的。师哥的归来让小姨经历了突然爆发又彻底泯灭的爱,师哥的信仰早已和“大人物”握手言和,变为“成功人士”。在现实面前,师哥可谓是左右逢源,而小姨却成了和烟花一样寂寞的女子。她也是自己的囚徒,经此之变,内心枯萎。在那个42岁的夜晚,小姨躲在大衣柜里哭泣,或许只有孩子般的小姨才会躲进柜子,才会将命运分配给她的那部分蛋糕毫无耐心地捣碎,才会在抗议中变为世界名画的一部分……只不过小姨的乳房已干瘦无比,她变成了大家眼中滑稽的小丑,没有人读懂她那满眼的绝望,包括“我”。

如果说一部长篇可以藏拙,可以通过完整的长度来呈现人物的命运感,展现作品的精神体积和思想力量的话,短篇小说是不可以藏拙的,它对细节的要求更高。真正动人的细节是隐藏在大关怀之下的,只有心存大关怀,这个细节才经得起打量和回味,这恰好反映了一个作家对人和世界的认识。好细节,既有清晰的局部,又有广阔的涵盖。《小姨》中的细节处理得很有分寸,冷暖有度,比如小姨在柜子里哭泣,比如小姨跳兔子舞,作者关注更多的是小姨跳舞之后的泪水,那是命运在流淌。作者不是在强调发生了什么,而是更在乎为什么会发生。尤其是最后的疯狂其实是小姨动用了属于她的最后的资源,而“我”却吓哭了,“我”的泪水里,夹杂着的是羞愧和耻辱,而不是感同身受,不是休戚与共。“我”只能是部分地走进小姨的生活表象,永远走不进她的内心。说与不说,壁垒都在。

其实《小姨》最令我着迷的地方是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不是作者的代言,“小姨”不是,“我”也不是。作者也没有站在她们之上,而是饱有情感的呈现,没有过多地插入评论或解释,但最终的呈现却是一体的,同构的。作者没有通过自己的代言人却有效地完成了同代人的命运书写。作者黄咏梅是70后作家的代表,尽管不能完全说70后是遮蔽的一代,但大家确实是在寻找70后。60后作家的成熟和80后作家的市场影响力都是70后作家目前无法比拟的。最早的70后上大学时基本是80年代末,时局动荡,思想收紧,理念变迁,70后在最好的人生塑形期遭遇了屏障,还未找准自己的坐标,时间已倏然而过。黄咏梅在《小姨》中呈现出一群人的精神脉络,记忆了她们的爱情、她们的追求和她们心灵的动荡。更为重要的是,她抚摸了那些令人心碎的夜晚,那些压抑的微弱的哭声,还有,那些爱情的消失。

安静,文学评论家,现居北京。

猜你喜欢

师哥唐娜咏梅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咏梅诗
爱拼才会赢
唐娜的婚礼
咏梅
好害怕这种戏狂!
霸王别姬
乖乖兔的菜园子
大师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