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4-05-26高述涛
高述涛
摘 要:本文从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现状的角度,分析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决策,目标和实施给出几条改革建议。在教学的指导思想、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考核体系等诸方面实施变革,有助于高职院校逐步建立“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 网络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10-02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计算机学科中开设得最为广泛的专业之一,几乎遍及所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也变得越来越普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教学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计算机网络专业之所以能够普及,主要得益于社会经济对IT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以及能力要求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地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尽学校最大的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一定要紧紧抓住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不仅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更要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提倡实践动手教学,更要以学生未来的就业为教学主导方向[1],以社会实际需求为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以及应用型的全面人才。
2 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
目前,每年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非常多,但就业情况令人担忧。据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能够在计算机相关工作岗位工作的学生不到30%,计算机网络专业对口就业的人数比例则不足10%,而且大部分(80%以上)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有的学生到单位做的工作完全是与本专业脱离的。并不是社会上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而是很多岗位毕业生无法胜任。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最普遍的做法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校学生接受的几乎全部是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多少的实践方面的教学。即使有部分高职院校配备了实践课程,但是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依然是按照教材上编排的例子,软件开发的方法严重脱离实际的需求。此外,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仍然存在着思路不清晰,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较低,导致毕业生人数众多,就业率低,学生无法实现顺利就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3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发展的情况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改革必须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上,要树立人才培养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创造精神思想。在专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上,树立专科教育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
突出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现行的课程设计,与相应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相比,相差无几,可以说是相应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的缩写版。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广而不精,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适应工作,而用人单位显然不愿意录用不能胜任其工作的学生。
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计算机网络学科的教学计划应同当前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相适应,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建设应紧贴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废除原有教学计划中过时的教学内容,更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为主流操作系统,并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将等级考试的大纲与计算机水平考试大纲贯穿到教学计划中去[2],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充分发挥长处,既能得到专业素养的培训,又具备考证的能力。计算机语言方面在强调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能力。掌握当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编程工具如:J2EE、C++、Jbuilder,让学生一出校门就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且很多同学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开设的课程再让其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乏味,那么教学效果将很难尽如人意。所以,应当首先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专业课程的开设,也要以实用为主,引起学生的兴趣,着重培养其计算机网络操作的技能。在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方面要重点突出“精理论,多实践”。需让理论知识不光够用,而且应当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扩大实践课程的学时,以理论1/3、实践2/3的比例进行安排。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支撑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前提。学校聘请高级研究所、公司、企业干过工程或项目的工程师兼任计算机网络专业课代课教师,定期举办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安排教师深入到企业参与一些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鼓励教师参加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如华为、神州数码、思科等的IT认证证书、网络高级讲师证书等,逐步实行持“双证”上岗制度。只有教师拥有了过硬的本领,才能培养出本领过硬的学生,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4 教学形式改革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计算机网络教学它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因此教师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际操作,教学中应以上机为主。同时机房上课要求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采取相互学习、启发教学等教学模式。
考核制度要不拘一格,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课程考核总评、“平时成绩(出勤+理论作业+实验)+实践成绩(实训或课程设计)+期末考试成绩”,最后再折合为所修学分。另外,高职院校可以推出多证书、以证代考、免修免考等政策[3],鼓励学生多拿证书,以证代考,坚持成绩评估持证者优的原则。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在心理上和职业素质上作好充分准备,力争做到“零距离”对接。
5 课程设置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分布在两个领域:一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结合行业特点利用计算机开展工作,如商业、财会、服务、金融保险等领域,它并不要求工作人员在计算机方面有多高的理论知识,但要求能熟练掌握包括数据库、办公自动化软件、局域网使用在内的一些基本技能。现在计算机教学非常普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能从事;二是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如中小型网站制作人员、程序员、网络管理员、多媒体动画制作人员、平面设计人员等。
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将课程设置成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部分,如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Office、常用数据等应用层面的知识。要反复强化,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第二个模块是计算机网络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要适度合并、简化、压缩。比如将传统开设的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合并为硬件技术基础;以微机应用为重点,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合并为软件技术基础,以软件理论为重点,第一、第二层次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公共的必修课。第三模块是根据实际应用和学生兴趣,将课程设置分为若干个应用方向,如网络方向、多媒体方向、软件编程方向等。围绕每一个方向开设一组课程,如网络方向开设网络技术基础、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站建设、网络安全技术、Linux系统等。多媒体方向开设多媒体技术基础、三维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平面设计等。软件编程方向开设软件编程技术、软件工程、Java、Delphi、C++、ASP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某方面的技能,以便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是动态的,按社会需求而设置,随市场变化而调整。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把原先的“以产定销”的模式转变为“以销定产”的模式[4]。
6 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引入到教育领域,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更应该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锋,以实现教育科技的“四化”,即应试向素质化、单机向网络化,单向向交互化,线性向非线性化。本课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6.1 改善计算机教学环境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把计算机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分开,教师在黑板上讲上机,实践的即时性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为改变这一滞后的教学模式,必须在硬件环境上下功夫。应将多媒体教学设施引进机房进行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建立集教学和上机功能于一体的大多媒体阶梯教学机房。这种模式既可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节省1/3~2/5的课时,并缓解计算机教学人员短缺的状况。
6.2 丰富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化教学,需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发适合在网上进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具体为:呈现精心制作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案一改传统的挂图、板书等老面孔,以崭新界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它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声、文、图、动画、视频形式表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尽是文字描述,也有绚丽多彩的图片和生动形象的动画,动的过程不再难以想象,抽象的概念不再晦涩枯燥。同时,电子教案对教师也有很多益处,如电子教案扩展了教案的作用范围,提高了授课的效率,方便教案的修改,便于携带、交流,便于学校检查和管理等。
基于Web的网络课程教学,提供给学员异步点播学习使用。将教师上课的现场录像采集和压缩,并与电子教案建立关联,生成低带宽视频流格式的网络课程,方便学生使用,可以真实地再现教师的授课过程和课堂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六成.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刘建伟,王盟.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大众科技杂志,2006,(6).
[3]铁锐.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大众科技杂志,2006,(6).
[4]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