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

2014-05-25邢金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教育

邢金萍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

邢金萍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我国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方面主流向好,但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人格缺陷。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各方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具体表现在:社会对人格教育的轻视;学校对人格教育的忽视;家庭对人格教育的弱视;自我对人格教育的漠视。深入认识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有利于探寻健康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教育反思;人格教育缺失

21世纪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亦愈来愈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文化、能力、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品质。作为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人格健康状况事关重大。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主流人格向好,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是个体的身心组织在适应社会环境时,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偏离社会正常要求产生的结果[1]。大学生人格缺陷将会对其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面认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对于探寻健康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大有裨益,是现今社会各方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种种表现

1.信仰危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使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由隐性潜伏转向显性公开,年轻的大学生对以前空乏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质疑甚至否定,继而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实现机制[2]。传统的社会理想、奉献精神遭到严重削弱,追逐名利、及时行乐意识不断升温。

2.主体价值错位。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已发生显著变化——价值选择趋于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处理诸多关系上表现淋漓:理想和实惠之间,倾向于选择实惠;集体与个人之间,倾向于选择个人;纪律与自由之间,倾向于选择自由;奋斗与享受之间,倾向于选择享受。近些年,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学业和职业选择上都表现出急功近利,过分关心自身物质利益,而视高尚的精神追求无足轻重。

3.自我中心倾向。当代大学生大都崇尚个性,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凡事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凡事替自己打算多,很少为他人着想;凡事先权衡得失,缺乏合作精神和包容心。还有一些大学生把经济利益作为人际交往的现实标准,这种以自我为轴心的交往,势必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调或冲突。

4.心态失衡。由于信仰危机,使得精神生活空虚,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消极颓废的学习和生活倾向:或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或把大好的时光消磨在谈情说爱中;或在困惑迷茫中虚度光阴。不得不承认,难以潜心读书和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突出问题。大学生浮躁心态的滋长与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不无关系。

5.意志薄弱。当代不少大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做事拖拉可以说是通病。不少大学生面临矛盾往往不知所措,不善于冷静分析和积极应对,稍有不顺便会引发挫败感,选择退缩、放弃。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能力较差是普遍的,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恋爱、入党和担任学生干部等问题上均有体现。

6.道德人格分离。道德人格分离主要指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分离。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基本确立,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选择和评判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完全践行道德规范,展示道德人格。明知言谈举止文明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但在校园内各类不文明行为却时有发生;明知诚信是大学生立人之本,但诚信缺失现象却屡屡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原因极为复杂,但从教育的角度看,在我国当代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社会各方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是其根本原因。

1.社会对人格教育的轻视。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文化浸入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冲击,致使我国传统伦理观念发生动摇,传统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道德约束力[3],本位化、功利化思想意识愈演愈烈,甚至大有占据上风之势。在新旧思想意识碰撞与整合的过程中,各种不正之风乘虚而入,商业欺诈、贪污腐败、堕落、黑社会等。受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影响,功利、拜金、享乐以及极端个人主义在校园内蔓延,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淡漠、道德行为失范、心理素质滑坡接踵而至。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化的迅猛渗透,其负面效应凸显,导致了一系列网络人格问题。

毋庸讳言,与社会道德文化的负面影响相比,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在提高人格素质、加强人格教育方面太过轻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由于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社会出现文明建设失重局面,即物质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软。与之相应,整个社会教育导向出现严重偏颇:重视个体科技素养,轻视个体人文素养;重视学历层次,轻视人格品质。时至今日,无论是社会文风建设,还是网络文化构建,人格教育的内容似有若无,健康人格培育的社会文化机制并未形成,人格教育的舆论导向、环境氛围以及落实举措都非常欠缺。

2.学校对人格教育的忽视。学校教育本应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我国当代学校“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选拨结果,而非教育本身,关注考试成绩,而非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学校教育高度重视知识传授,极为忽视人格塑造。这种教育指导思想的严重偏离在基础教育阶段尤为突出。

第一,教育理念偏差。学校衡量学生、教师优劣的唯一指标就是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第二,教育目标片面。重视智育,忽视或轻视德育、心育的现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第三,教育内容窄化。重科学轻人文,重说教轻实践在学校教育中司空见惯;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的内容极为匮乏。第四,教育方式简单。教师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对学生心理的深入研究,形式化的说教多,真正触动内心的体验少。第五,教育者人格不完善。不少教师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会给学生带来重大影响,离“以身立教”的师表风范尚存差距。还有少数教师本身存在人格缺陷,成为学生人格缺陷的直接招致者,极大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近些年,尽管我国在力图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思想依然风行。机械单一的学习生活,使部分青少年走向两个极端:或因成绩不佳而放弃学习,过早流入社会,出现叛逆、反社会等道德人格问题;或只知道埋头读书,不晓得怎样为人处事,如何适应社会。上大学后人格缺陷凸显:社会认知程度低、生存能力差、性格自我、自私等。

3.家庭对人格教育的弱视。家庭,本应担负个体健康人格培育的启蒙责任,然而,当代许多家庭受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弱化了人格教育。

首先,养育重点的偏失。在应试教育及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然也认为分数就是一切,学习是孩子的唯一任务。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创造优越的条件,不惜包办其他一切事情。“重求知轻做人”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与分数等外在的方面,却大大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培养。其次,养育方式的偏失。研究表明,溺爱、放任和专制的家庭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只有民主的养育方式才对子女发展有积极影响。不过,完全采取民主养育方式的家庭并不多见,溺爱养育却占相当的比例。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在被宠爱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成长历程很少感受生活压力,几乎没有挫折经历,因而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坚韧品质。

4.自我对人格教育的漠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固然与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有关,但也受个体心理因素的制约,如自我定位过高、意志薄弱、性格弱点等都可以引起人格缺陷。就主观因素而言,大学生对自身主观世界改造的认识不足,对自身修养的漠视是其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大都意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却不清楚专业学习与人格修养的关系,一些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可以做到全力以赴,却很少给出时间和精力通过自修陶冶人格,通过实践磨砺心性。一部分大学生不屑上政治理论课,不屑谈思想情操,不屑从小事上修养自身。试想,青年大学生倘若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良好的德行和健全的人格,即使专业本领过硬,又能怎样?著名哲学家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明确指出:智力和知识对人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够造福于人,也可以危害于人,所以,只有那些人格健全的人,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智力真正地为人类创造幸福,而病态人格的人,他的智力和知识可能成为人类的祸根。[5]国外还有社会改革家认为,人格就是力量,从更高的意义上,它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知识掌握只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而学会做人才是立身之本。因此,大学生必须意识到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重视自省、自律、自励以提升自我人格魅力。

综合以上教育反思,我们已明晰导致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根本原因的确在于社会各方人格教育的缺失。重塑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需要整个社会树立人格教育的新观念,需要社会各方教育共同努力:家庭应重视创造和睦的成长环境,关注子女健康心理和人格培养;学校应重视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将健康人格教育落实到教育的方方面面;社会应重视营造陶冶人格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格感染力量;大学生个体应重视加强人格的自我教育,自觉克服人格弱点,不断促进人格走向完善,最终成为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1]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陈国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3]曾天德.大学生人格塑造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施久铭.评价“变脸”:从分数走向人的全面发展[J].人民教育,2013,(9).

[5]李霞.新时期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

G640

A

1674-9324(2014)20-0246-03

邢金萍(1963-),女,河南长葛人,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

猜你喜欢

人格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