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2014-05-25张玉节杨富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高素质课程体系

张玉节,杨富民

(甘肃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张玉节,杨富民

(甘肃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本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为目的,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对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进行了探讨和实践,旨在为培养高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就必须继续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针对农业院校特点,对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以期通过合理的改进,更好地因材施教,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人才培养目标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科学家和工程师。具体来讲,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具有科学的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1)具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和食品工程基础;(2)掌握食品原料的生物学特性、加工特性及食品贮藏、加工与原料综合利用的原理与工艺设计的知识;(3)具有食品加工与贮藏设备的选型及一般工程规划设计的能力;(4)具有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养卫生与分析检验的能力;(5)具有食品生产过程技术经济分析、组织管理和流通营销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7)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要完成以上知识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通过教学来传授给学生,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厚基础、宽适应、重素质、强能力”的办学思想和贯彻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发挥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计划,办出各自特色。课程体系优化须坚持减少课内总学时,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强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学生自主性、注重教育实效性和人才培养特色性的原则。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

1.课程体系总体结构优化。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可按照“3+4+4”的模式设置,即3种规格(主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4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与个性化教育平台),4大部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来进行设置。整个课程体系中课内总学分控制在180学分以内,理论教学课程16学时为1学分,实验、上机等环节每32学时1学分,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每周为1学分。实行按“学科大类培养,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选修课应占总学时的20%~30%甚至以上,选修课的开出量应超过选修课量的一倍。

2.体现专业特色及优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学科基础知识内容多,专业方向多等特点。为了体现农业院校专业特色及优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有重点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可依据地域特色确定核心课程。如西北地区可将《食品工程原理》、《工程制图》、《食品物料学》、《食品营养与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工艺学总论》、《采后生物学与技术》、《畜产品工艺学》、《食品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感官与评价》和《食品包装》13门确定为核心特色课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以这13门课程作为核心和重点,加大力度,重点授课,并适当加大实验比例或学时数,充分体现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

3.突出工科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要到食品行业从事生产、研发等工程技术性工作,需要坚实的工科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而多数农业院校在这方面又相对薄弱,因此,必须考虑重点强化工科课程,突出工科特点。可将《食品工程原理》、《工程制图》、《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厂设计》和《食品包装》等列入主干核心课程,适当加大理论及实验学时数。

4.合理设置课程顺序。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工程和工艺两条主线,课程由基础到专业,层层递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每条干线根据课程需要在同一学期或后一学期开设实验与专业实践,使课程顺序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并且能够有机衔接。

5.实验内容多的课程单独设课。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开拓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就必须将一些实验内容多,有利于培养本专业工程技术能力的内容独立于理论课开设,单独设课。

实验独立设课,不单是将部分课程的实验部分剥离,如开设《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营养与分析综合实验》、《畜产品工艺学综合实验》、《果蔬工艺学综合实验》等,还要进行整合优化,减少实验内容的重复,使整个实验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如《食品工艺学综合实验》可整合畜产品加工、园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及饮料加工等内容。

四、结语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须结合自身特点,凸显地域特色,依据社会需求,不断探索、优化与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1]马宇翔,刘玉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5):80-81.

[2]张顺堂,张代芹.国内外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26(5):115-124.

[3]冮洁,胡文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1):72-75.

[4]黄业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2):34-36.

[5]张剑,刘红才,李梦琴,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0):153-155.

[6]侯伟伟.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33-34.

[7]顾仁勇.食品专业“三层次、三阶段、三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2):53-55.

[8]李祖明,荣瑞芬,高丽萍,等.技术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9)49-50.

G642.41

A

1674-9324(2014)20-0232-02

张玉节(1980-),女,甘肃白银人,硕士研究生,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秘书;杨富民(1961-),男,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生,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高素质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