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衔接企业需求的“银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5-25魏蕾蕾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高职生院校人才

魏蕾蕾,吕 竑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衔接企业需求的“银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魏蕾蕾,吕 竑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为企业培养“银领”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现有的“银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高校忽视学生实践,政府扶植力度过弱,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师执教能力不高等问题。针对目前企业对“银领”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从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政府扶持、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四方面进一步研究我国高职教育“银领”人才的培养模式,既丰富了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又对“银领”人才的培养提供些许借鉴性意见。

高职教育;银领;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职业的类型和层次不断出现分化,学者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教育层次、薪资等标准,将社会职业分为“蓝领”、“银领”、“白领”与“金领”四个层次(胡延华,2005;叶小明,2011),并分析认为,“蓝领”具体指进行生产和操控机器的操作工人;“银领”具体指将构思或理念体现在实物产品形式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白领”具体指企业各种构思或理念的设计者;“金领”则指企业中制定决策的领导者。当下服务业与制造业快速发展,社会对岗位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银领”正成为企业急切需要的人才。国务院、教育部分别于2000年、2006年确定了高职院校以“培养满足生产与服务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由此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企业需求的“银领”人才。

一、“银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不足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重视对高职教育的扶持与发展,截至2010年,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了30%的份额,高职院校平均每年培养的“银领”人才也达到八百多万(焦文渊,2013),由此可明确高职教育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虽然自建设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现有的“银领”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1.“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不足。“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培养“银领”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中,学校负责对高职生进行理论培养,而企业负责高职生的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

本模式在培养“银领”人才时,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环境和企业的实践环境,先后通过学校课程教育和企业实习两个环节提升高职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由于培养“银领”与“金领”、“白领”的定位不一致,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该以教育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而目前高职教育仍然以“学科”、“学术”为重,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将重点放在升本率的提升,在教育教学方面盲目仿照本科教育,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定位发生了偏离。

2.“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不足。“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定向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中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用人合同),双方按照“订单”共同负责学生招收和培养。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签订用人合同,是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区别。

本模式突显高职教育对企业盈利甚至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却缺乏政府(特别是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政府能认识到高职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同样也能意识到高职教育为其提供比较廉价的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但是,与本科学校相比,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明显偏低,企业与高职毕业生的对口接洽也仅停留于表面,支援的口径较窄,即使有校企合作,大多数也是偏向于形式或肤浅的合作,并没有太多关于资金和设施设备方面的支持。

3.“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不足。“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即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本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为宗旨,但其不足也会明显地体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上,此模式容易使高职院校偏向于开设热门专业,而忽视甚至忽略那些不是很热门但非常有必要开设的专业,这种专业设置上的不平等会导致社会人才比例的严重失调。

4.“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及不足。“五阶段”模式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先进高教理论与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本国国情的一种培养模式。

本模式重在强调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战略性思维的培养。而当前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强大且含金量不高,一专多能教师的严重缺乏,致使高职生的社会实践、工作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综合以上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和比较,可将其不足之处分别归纳如下:“产学研结合”模式中,高职院校没有做好“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将培养重点偏离到单向的学科学习中;“订单式”培养模式中,由于没有很好地与政府、企业达成共识,未能加大政府和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中,高职院校为盲目提升就业率,忽视了对非热门专业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结构失调;“五阶段”模式中,由于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无法将高职生的能力提升到应有的高度。由此可见,面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众多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新的“银领”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培养“银领”人才的新措施

基于企业对“银领”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树立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该理念要求高职院校要对培养的人才进行清晰定位,针对市场需求和人才结构进行分析,准确确定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通过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职院校需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正确处理校企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利于“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努力营造“产教结合”的环境;另外高职院校还需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相结合的道路,确实提高高职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为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可通过依靠政府力量、校友架桥等多种途径,多渠道开发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让高职生在真正工作环境的体验中提高素质与工作技能。例如可通过建立“校中厂”或“厂中校”的形式,让高职生亲身感受现场工作的氛围,体验现场工作的条件,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不断提高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度。在“银领”急需的时代,高职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培养“银领”人才的质量高低及数量的多少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无论是本着扶持高职院校发展的原则,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则,我国政府都需要加大其教育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教学设备的购买及师资力量的建设,通过依托政府的力量,加速高职教育的发展。

3.保持专业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及考核方式选择的合理性。①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在“银领”人才的培养方面为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优势,必须彻底打破“重学术”、“重科研”模式,这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人才结构的完整性为依据,决定专业的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具体而言,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同时也需要避免人才结构的失调。教学内容要突出应用性,体现职业性,由注重理论知识向注重实践、操作方向转变,使课程内容深入将要涉及的职业领域中,增强课程模式的可操作性。②考核方式的选择。为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的优势,高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管理框架,增加对职业思维的培养。学校考核中的学分可以不再单纯依靠课程成绩获取,利用创意大赛或资格证书替代部分学分的方式,鼓励高校生多思考、多动手。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知识面,高职院校可采用“3+0.5”的学制方式尝试“双专业”,以加快培养多技能高职人才的进程。

4.建立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质量的重点,而努力建设并拥有集教学能力与操作能力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为提升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在师资引进与培养上需要促使“学科型”向“双师型”结构的转变。另外,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实训实习基地教学,要求教师同时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与较丰富的实践技能与经验,也表明了对“双师型”教师的极大需求。所以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将建设“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事项准备、完善,具体行动上则表现为定期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和评估,不定期地对高职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评;定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商管理人员来校指导学生实践或聘用教授来校任教,以提高教师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该以发展职业人为目的进行合理的专业与课程内容设置,在政府支持下,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培养企业需求的“银领”人才。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才能与企业需要的“银领”人才进行有效衔接,是非常值得高校管理者深思的问题。本文基于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比较现有的几种培养模式的不足,相应提出新的“银领”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笔者的思维局限性,本文只是处于浅层次的探索,后期还需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完善。

[1]叶小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实现策略探析[J].高职探索,2011,(2):119-145.

[2]胡延华.“银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3-46.

[3]焦文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走向探析[J].高职探索,2013,(3):111-112.

[4]李云飞,李云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4):73-77.

[5]贺修炎.职业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21-126.

[6]张剑,马昭.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J].综合研究,2013,(5):25-27.

[7]封丽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探析 [J].中国人才,2013,(3):152-153.

[8]童霞芳.基于企业需求的成人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2,(9):46-47.

[9]殷红,米靖,卢月萍.我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2):11-17.

[10]蔡建国,王青.对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6).

[11]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1999,(04).

G712

A

1674-9324(2014)20-0224-02

本文是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编号:2013RZB01009)、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1ZCJG060)以及山东英才学院科研规划重点项目(编号:11YC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魏蕾蕾(1978-),女,山东潍坊人,山东英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吕竑(1968-),男,山东济南人,山东英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战略与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高职生院校人才
人才云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