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014-05-25李昭志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边境地区边境毕业生

李昭志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学工处,广西 崇左 532200)

【学校与社会】

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李昭志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学工处,广西 崇左 53220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与我国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愈加严峻,边境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是关注社会现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重要表现,不仅能提高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也同时可以为我国其他边境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边境高校;特色就业;途径研究;意义和价值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重要主体之一。据有关权威部门的就业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2%,与2010届同期相比(89.6%)略有上升。按照学历层次来看,本科就业率没有上升,大学生总体就业率上升靠高职高专拉动。[1]由此可见,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6月18日国家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介绍,根据测算,未来5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人左右,约占当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而且这一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职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部队退役士兵,劳动力总量近1600万人,因此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史上最难就业季未来几年或将持续。而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大关,就业困境也在2013年得以显现,根据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2013年10月10日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略有下降,预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难有较大程度的缓解,因此未来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还将会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就业境地。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也在逐年刷新历史新高,向20万人迈进,因此广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任务同样十分艰巨。而作为广西境内长期在边境办学的百色学院、钦州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英华职业学院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十几家高校,每年有4万多毕业生从这些院校走向社会就业,这些高校多年来都根据自觉挖掘自身地理区域优势和地方经济支撑产业特色,合理定位,探索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特色途径,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利用地缘优势,在挖掘边境贸易和跨国旅游业中的就业资源,每年帮助近百名毕业生实现跨境就业。这对于广西边境办学的高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全国边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纵观我国边境地区各高校促进就业的举措,大部分是遵循内地高校普遍采用的“走出去、引进来”工作原则,从大力引进用人单位入校招聘和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实习就业入手,这对地处边境,经济、文化和交通都相对落后边境高校来说,工作难度不小,而且针对性不够强,能够突出地缘优势和高校特色的就业途径也不多,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就业容易出现专业不对口、质量不高、就业换岗率高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毕业生频频跳槽,就业流动快,很多大学生往往第一次就业维持的时间不长就面临主动或被动失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工作的稳定性。在当前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途径遇到“瓶颈”的情况下,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的就业途径无疑是提高广西边境地区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以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为落脚点带动我国其他边境地区高校探求新的就业途径,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重要精神的重要表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动员社会各界企事业,努力贯彻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方针,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其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可见党的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了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也多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十八大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并非单指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从对“量变”的关注转化为对“质变”的重视和要求。它更注重高校毕业生是否有充足的就业机会、良好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及就业的稳定性等多个方面[2],是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更高层次的要求,成为了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大学生就业是青年就业工作的主体,也是千家万户有毕业生的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主体的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落实和保障,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十八大文件同时还指出: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保障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摇篮,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都在这里得到形成和培养。大学生学成之后的就业情况如何,不仅是对大学生自身的检验,更是对高校输出人才质量的重要考量。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在十八大倡导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代背景下,从高校角度出发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特色就业途径,显然是抓住了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是深入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表现。

二、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效率和质量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分配模式,开始实行市场配置,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受到巨大冲击。[3]尤其是我国经济体制结构的不断变化及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较大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大学生就业仍是各大高校的重要难题,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封闭、具有多民族性的边境地区办学的高校。2011年5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50所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中,广西地区乃至我国其他边境地区的高校没有一所入围。[4]这说明我国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起色不大且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特色就业途径,即在全国各大高校实施的普遍就业举措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从广西边境地区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及区位优势、国家扶持政策等方面作为出发点,找到适合广西边境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色途径。这一举措将会大大提高广西边境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效率和质量,也为其他边境地区探求自身的特色就业途径提供参考。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我国唯一一个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2005年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给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广西边境地区的高校可以利用东盟博览会的契机,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引进优秀教学资源,改革教育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培养面向东盟国家就业的毕业生,将就业市场拓展到国外。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的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加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数量,且能增强就业的针对性,提高就业的质量。

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进行每个月的就业统计时,会发现目前大学生一次就业的人数仍占较大比例,然而不少大学生在第一次就业一段时间后,又会频繁更换工作岗位。在对2011届高校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仅为47%。其中,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0%。对于专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54%,最低的只有38%。[5]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感到不尽人意。这不仅给就业统计带来一定难度,更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流动于各个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不断更换工作。因此,探索广西边境地区特色的就业途径,能发挥各高校开设专业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对口的工作,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开辟大学生前往临近国家就业的途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三、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能为其他边境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提供经验借鉴

广西有着地理位置方面的沿边、沿海和沿江的独特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边境线占到中越边界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8个边境县市与越南3个省份接壤。[6]同时广西还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有壮、汉、苗、瑶、侗、仫佬、毛南、京、回、彝、仡佬、水、满、朝鲜、蒙古、藏、白、黎、土家等4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794万(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8.5%。加上广西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农林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且广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东盟博览会落户于南宁使得广西的区位优势愈加突出。另外长期在边境县市办学的高校多达十二所,占了广西高校总数的19.6%,这在全国边境省份办学的高校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如果加强对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的特色就业途径加以研究,可以帮助高校及政府部门更充分地利用和整合资源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契机,帮助边境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也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融合、社会和谐和经济的发展。

加强对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探索,对于广西地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制定、高校教育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的调整都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将会为其他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提供重要参考,“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高校自身的就业途径。广西边境地区有更便利的区位优势引进周边国家的教育资源,加强国家间的教育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尤其是加强与越南国家的合作。

我国有34个主要的边境城市,分布在我国西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广西等省份,大部分城市都有一所以上的大学。我国的边境城市有很多共同特点:以少数民族为主,临近其他国家,是中国通往边界国的门户城市,一般都是国家重点关注和发展的地区,这是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同时,这里也成为我国与边界国家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地区,需要大量的经济贸易、旅游、翻译、物流、教育等各类人才,存在很多潜在的就业机会。

从现实情形来看,我国边界地区中有的省份有一个城市与边界国接壤,有的有几个城市与边界国接壤。如云南共有八个边境州市的26个边境县市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的六个省32个县相连在一起[7],边民互市点多达一百多个,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边界国有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其他资源,总的来说,可以遵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改善就业问题。“引进来”是指充分以利用和引进边界国的优秀教育资源,依照边界国的人才需求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设置,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则能挖掘出很大的高质量的就业空间。“走出去”主要指将就业市场锁定在国外,我国的人才按照边界国的人才需求标准培养出来后,就可以让我国边境地区甚至全国的高校毕业生走出国门就业。同时,应鼓励大学生利用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将创业范围扩大到边界国地区。另外,也可以进一步拓展边境地区的就业空间,开发边境地区的就业市场。由此看来,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必然会为其他边境地区的高校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体现出以人为本,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境界。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在社会中找到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实则亦是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找到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就业便成为大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主要途径。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能从数量和质量上真正解决边境地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这一根本出发点体现出高校以人为本的原则。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该探索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高校对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探索,体现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和努力,有利于高校与大学生良好关系的构建。毕业生的良好就业情况能促进高校的生源稳定和大学生对高校信任以及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增强,从而形成大学生、高校、社会人才需求得到满足的良性运转。这也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输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探索,能增加一次就业的数量,大大减少大学生二次甚至多次就业的过程,从而降低大学生在多次就业中人身财产方面受到侵害的危险系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保障,将会不断更换与寻找工作,在这过程中,毕业生家庭需要承担比找工作更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而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人身财产方面安全隐患几率也随之增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受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自我防患意识薄弱,更是加大了受害的可能性。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也联结着千千万万的家庭,能否安全就业是关系到毕业生家庭是否幸福、社会能否稳定和谐的大事。高校探索特色就业途径,能为毕业生提供较为安全可靠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途径,从源头上降低大学生多次求职遭遇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减轻了毕业生家庭的就业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从而有利于毕业生的家庭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再次,高校对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探索有利于我国民族大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众所周知,由于受到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边境地区的经济往往较经济发达地区弱,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导致大学生的教育改革相对滞后,毕业生占有的社会资源有限,就业就显得更加严峻。[8]边境地区的城市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学生的生源地也一般以省内居多,具有多种民族集结的特点。如能切实解决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探索出发挥边境地区高校特色和优势的就业途径,便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边境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减少民族矛盾,促进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凝聚力、战斗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也很多,诸如国家政策、高校的培养模式、社会因素等外部原因。也有毕业生本人的就业观念、能力等内部原因的影响。在各大边境城市就业遇到“瓶颈”的背景下,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是一个重大突破点,不仅能有效改善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的就业情况,如能研究出适用于其他边境城市高校就业的途径,再加以推广,必然会提高各边境城市的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从而改善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

[2]展望.2013更高质量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丰盈的幸福 十八大就业核心语与关键词[J].中国就业,2013,(2).

[3]武毅英.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第1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0.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的通知[Z].教学厅函[2011]11号,2011年5月9日印发.

[5]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0-81.

[6]刘朝霞,范朋,邹月媚.CAFTA建成后广西边境口岸城市区位价值提升策略研究[J].改革发展,2012,(2):15.

[7]李建华,云南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发展[J].城市问题,2005,(3):33.

[8]钟汝能,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的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71.

G646

A

1674-9324(2014)20-0219-03

本文为2013广西教育厅高校“党的十八大”专项课题研究(项目编号DSBD13YB047)“促进高校边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李昭志(1969-),男,广西上林人,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档案馆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及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边境地区边境毕业生
中尼边境守护营
9岁的高中毕业生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严阵以待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
最“叛逆”的毕业生
中越边境大扫雷的经验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