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劳模精神育人的实践

2014-05-25张桂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劳模校企素质

张桂华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上海 200000)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劳模精神育人的实践

张桂华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上海 200000)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而劳模精神恰恰是职业精神最高境界的集中体现,劳模们有着优良的品德、奉献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和过硬的本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职业素养相结合的纽带,本文通过劳模育人基地项目建设,让广大学生更加了解劳模的事迹,走近劳模,在劳模岗位上实践,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用劳模精神激励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劳模精神育人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背景分析

1.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成为教育部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成为当今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通过调研发现,80%以上企业选择用人时,首先关心高职毕业生的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大部分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也关注高职毕业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企业建议高职学院在培养人才时,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的开展要贴近职业文化。企业对人才使用上有五点担心:沉不沉得下心,留不留得住人,做不做得了事,吃不吃得了苦,能不能合作共事等。这些要求都是对职业精神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基于劳模精神育人的职业素质培养设计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途径。为开展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教育资源,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与劳模育人基地“双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每一年都把劳模精神育人与职业精神培育合二为一,从而达到劳模精神育人的目的。

学院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上海铁路局、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了铁路上海站、上海南站、虹桥站、上海铁路局客运段、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等稳定的劳模育人基地,使学生三年都可以在劳模精神感召下提高职业素质,着力打造了“德育导师,专业导师,就业导师”为一体的劳模德育导师队伍。

1.校企推行“循岗施教”的劳模育人模式。根据本专业“三师并行、岗位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线岗位群,总结一线岗位群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继而提升为“劳模精神”。推行“循岗施教”的劳模育人模式,培育“忠诚企业、甘于奉献、严守规章、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真诚服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校企架构“四轴联动”下“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提升的学生职业素质,必须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表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而这种作风和行为习惯是在训练或培养中逐渐形成的。

良好行为习惯靠严格养成,或者说靠严格训练得来。我们的军队为什么有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作风,就是从平时认真严格的训练中培养起来的。其实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或养成的过程,是这些良好规范内化成观念,再由意志把这些观念外化成行为,以形成习惯和文化的过程。要使这样的训练或养成富有成效,过程是艰苦的,要求是严格的。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例如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精神:一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二是尊客爱货的服务精神;三是遵章守纪的法治精神;四是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深圳地铁的企业精神为:“铁魂”精神——铁的意志、铁人品格、铁的纪律、铁军行动。上海地铁企业精神:以责为先、以诚取信、以才而立。南京地铁企业精神:奋斗、奉献、向心、向前。现代素质教育观强调,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序。我们今天对学生要求严格一点,就是对学生明天负责,从本质上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大爱。只有那种没有爱心的学校和教师,才会对学生不问不管,放任自流。正因为如此,学院的从严管理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长及学生的认同。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围绕轨道交通行业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铁路、地铁运营管理各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构建“劳模精神养成、职业素质培养、职业人文素养熏陶、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等“四轴联动”下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教育模式。“四轴”中的每一轴都要通过校企合作的相应课程体系实施和第一、二、三课堂活动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三年三阶段,层层递进,使学生从职业启蒙到职业意识的培养,再到顺利毕业就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劳模育人的目标。

“四轴联动”下“三年三阶段”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三、基于劳模精神育人的职业素质培养实践

1.第一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一条主线:劳模精神认知,劳模精神教育,劳模岗位实践。

第一年:入学教育劳模第一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专业认识”,劳模精神教育的专题活动(理想信念教育),观看劳模宣传片等。

第二年:开设“体验式”企业实践课程,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管理。聘请劳模担任德育导师,观摩上海地铁“羽翼杯”3D之星选拔赛等。

第三年:在劳模岗位上实践,注重对学生劳模精神的“爱岗、敬业、严谨、奉献”的劳模品质,以及“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的新时代的劳模精神的培育。

2.第二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与铁路、地铁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春运”、“春游”、“暑运”等时节的工学交替,培育学生“忠诚企业、甘于奉献、严守规章、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真诚服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3.第三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大讲堂、铁路、地铁2号线车站志愿服务、社团建设等,达到对学生基本人文教育、专业人文教育,到特色人文教育的培养。

4.第四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职业岗位体验性实习(“春运”2周),感受企业职场氛围。

第二年:学习专业知识,专业顶岗实习(“十一”黄金周、“春运”2周、“春游”周末、“暑运”售票实践(两三个月)等,掌握企业职业规范。

第三年: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4~6个月),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总之,劳模精神育人与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专业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着力点,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必须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深度与实效。

G712

A

1674-9324(2014)20-0189-02

张桂华,女,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副主任,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猜你喜欢

劳模校企素质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