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学视野下的智慧与智慧管理
2014-05-25郑俊生谢婷张永新
郑俊生,谢婷,张永新
(1.运城学院图书馆,山西 运城 044000;2.晋中学院图书馆,山西 晋中 030600)
图书情报学视野下的智慧与智慧管理
郑俊生1,谢婷1,张永新2
(1.运城学院图书馆,山西 运城 044000;2.晋中学院图书馆,山西 晋中 030600)
智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图书情报界应重新思考自身的目标和职责,在传统资源管理的基础上,重视研究智慧,探讨智慧管理。在东西方的“智慧”哲学中,强调以道德伦理为基础和先决条件,自我认识、判断是主要过程,实践是落脚点。在图书情报学视野下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智慧形成的循环模式不同,其开展智慧管理的具体措施也各不相同。
智慧;智慧管理;个体智慧;组织智慧;循环模式
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土地、能源和知识分别是三种不同社会的重要资源,然而,资源具有静态性,不论哪种社会形态,只有资源而缺乏智慧往往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财富的流失。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资源是基础,智慧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经历了农业社会以藏为主的藏书楼、工业社会藏用结合的图书馆、知识经济社会的注重文献深层次开发利用的文献信息中心三种发展模式,加之在近现代“知识中心论”的大背景下,图书情报机构更倾向于以向读者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己任,主要从事与信息、知识的发现、描述、组织、存储等有关的研究,很少关心用户的信息和知识的加工与运用。信息分析与加工、存储与检索、知识服务、知识管理等已经成为图书情报界日益流行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诸多成熟的理念、技术、模式和方法等成果。但笔者认为,不论是传统文献层次,还是信息元、知识元层次,如果其管理对象始终停留在资源层面,图书情报界的研究视角也离不开资源管理的范畴。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教育界都有学者提出重视智慧[1]1、重视教育的智慧价值[2],图书情报界也有重提“智慧与服务”[3]的声音。笔者认为,图书情报界应该在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认识智慧的形成机制、探讨有效的智慧管理模式,为人类增长智慧、运用智慧、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中西方对智慧的认识
受近现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好处的影响,“知识”由于其客观性和显而易见的实用价值而被中西方的哲学界、教育界所推崇,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这种认识的体现,而“智慧”研究则被边缘化了,大众对“智慧”的认识也多是模糊的、主观的看法。尽管对于“智慧”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多数人的思维中,均认同知识、经验和行动是智慧的主要方面,但对智慧的伦理道德和精神维度鲜有提及。[4]梳理中西方哲学中的“智慧”观,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和思考“智慧”。
在西方哲学中,古希腊人把“智慧”看作是与直接的生活实践有关的知识与能力,近代西方哲学中,“智慧”概念的重心转到了自我认识上,并认为人类智慧要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现代西方则出现了皮亚杰智慧观、艾里克森智慧观、柏林智慧模式、斯滕伯格智慧观等,分别强调智慧是适应,是有机体与外界之间的平衡;智慧是个体对人生所持的一种内含爱心且超然脱俗的理智生活态度或方式;智慧是一种关于基本生活实际的专家知识(和行为)系统,该系统内包括对复杂的、不确定的人类生活情境的杰出的直觉、判断和建议;智慧是以价值观为中介,运用智力、创造性和知识,在短期和长期之内通过平衡个人内部、人际间和个人外部的利益,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以获取公共利益的过程。[5]
在中国,“智慧”通常指一种超理性的、直观的根本性洞见,亦是一种澄澈无比的精神状态,是需要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1]4在儒家思想中,智慧总与仁道相联系,仁是智慧的先决条件。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智慧是“是非之心”,强调了判断力是智慧的重要维度。可以看出,儒家的“智慧”观念强调伦理道德基础、判断力和实践性。到了现代,冯契思考和讨论了“智慧”与“知识”的关系、获得“智慧”的具体过程,他将“智慧”视为认识过程的最高阶段,认为转识成智是一种理性的自觉。[1]7
综上,中西方对“智慧”的认识具有以下共通点:强调以道德伦理为基础和先决条件;自我认识、判断是主要过程;实践是落脚点。
二、图书情报学视野下的智慧
从图书情报学资源加工的角度来看,“数据——信息——知识”是一个逐渐上升的层级,而对数据、信息、知识的再加工和实践后就有可能产生“智慧”。这也与哲学中智慧具有实践特征、“转识成智”等相符合。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和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因为信息和知识是思考、判断、决策和行动的基础,这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伦理和道德方面的规范应该是智慧最根本的基础,因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产生在具体的伦理和道德标准的框架之内的,如果我们不强调伦理道德的地位,智慧将会被歪曲和滥用。
从图书情报学的视角探讨“智慧”,就是要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6]的发展线上,加入伦理道德方面的考量,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勾勒出运用信息、知识进行思考、决策、执行并反思的全面的智慧的形成和发展的模式,从而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智慧”,为探讨“智慧管理”提供基础。
(一)智慧的层次与形成
智慧与信息和知识、判断、决策、行动、道德与社会因素、人际氛围(包括直觉、沟通和信任的运用)等因素相关,其形成与管理可以在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上考虑。
1.个体智慧
个体智慧的形成比较容易描述,个体层面的“智慧”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严谨、正派,认同其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这是与个体所处环境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是人们生存于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具有智慧的个体必然具有有效获取和处理、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有做出正确判断和良好决策的能力。这是个体智慧的关键特征,要做到这一点,个体必须具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宽广的视野、善于学习和吸收、综合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直觉思维;能有效地执行自己的计划或任务。具有智慧的个体能够根据目标和日程安排来计划和调控自己的行动,并懂得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情;有完善的人格并能运用感知能力,有开放的思维、能构建人际互信关系、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变化。这些能力对信息获取、判断和决策、执行都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个体层面“智慧”的形成模式(图1):以伦理道德为根本,养成完善的人格和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取信息和知识、思考、判断、做决策、制定并有效地执行计划,最后,反思、吸收,把获得的经验、感悟继续融入到自己的人格和伦理思想中,继续巩固能力、提高自我修养。总之,“智慧”的形成是一个周期性的、循环的、无止境的过程。
2.组织智慧
廖冰等人提出了组织智慧的“6C”结构模型[7],即组织智慧的结构包括统一的价值观、领导人的气质与能力、创造能力、应变力、组织的协同力、组织文化等六个方面。笔者认为,图书情报视角下的组织智慧还应注重回顾和反省能力,重视知识管理和信息素养的基础作用。组织智慧可阐述为以下方面:
具有社会责任感,它不仅仅关注利润或者其他功利性目标,更注重把自身发展置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之下,它深知这才是一个组织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跨国组织日益增多,其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可能对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的差异而困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拥有自由的、人性化的、广博的、包容的组织文化。这是组织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有助于促进组织中智慧的获取和循环,自由、包容、人性化的组织文化也有助于加强组织的凝聚力,使组织成员热爱组织、努力工作,奉献自己的智慧,这样,组织就能获得智慧、获得发展;IT技术应用程度较高,知识管理水平较高。这是有效地分析和判断的基础。
图1 个体智慧的循环模式
具有卓越的领导者。如我们所知,在全球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组织环境日益复杂,领导者必须知道如何带领组织面对复杂环境、克服困难并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领导力既包括领导者个人的智慧,又包括领导团队的集体智慧。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或领导团队,必然具有坚实的智慧、宽阔的视野、开放的心胸、对组织形势和未来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和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具有有效的决策系统。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组织中,领导者或领导团队通常能在良好的决策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这种决策机制包括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各方利益的综合考虑、权衡以及最终做出一个最佳决策。
具有卓越的执行系统。组织智慧反映在科学的决策上,但组织智慧的实现有赖于卓越的执行能力,组织的执行能力包括成员理解组织战略意图并将决策付诸实践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而这又要求以组织文化和凝聚力为保障。
对环境变化具有快速反应和正确应对的能力。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突发事件频繁出现,能否及时地、适当地处理往往关系着组织的成败、生死。另一方面,突发事件或困境下通常能激发智慧或灵感,引发快速反应能力,而这些都是以组织的伦理道德标准、文化凝聚力、信息和经验的积累、及时有效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为基础的。
具有回望历史并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勇气和能力。同时要将这些反思反馈到下一步的决策和行动中,这是智慧过程的升华阶段,因而也是组织智慧积累最关键的一步。
根据以上分析,组织智慧也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只是它较个体智慧更为复杂、更为繁锁,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宽泛。见图2。
(二)探讨智慧管理
智慧处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层级的最顶层,可以考虑把智慧管理引入个体管理和组织管理中。
根据前文所述的个体智慧的形成模式,个体智慧管理应建立在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具体措施包括:①加强个体的社会伦理道德责任感教育,以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为行为框架约束个体的思想、言语和行动,使之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认识。②加强个体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是培养个体利用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智慧形成中获取信息和知识、思考、判断和决策两个步骤的关键。③个体要积极实践、重视行动,以高效的执行力和行动力(可称为实践智慧)落实思想智慧。④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可以利用知识管理工具,记录自己的反思,并做出下一步改进的计划,定期总结、提炼自己的问题、失误,定期对比检讨自己是否执行了改进计划。经过这些步骤的锻炼,智慧管理会逐渐成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并实现智慧的增长。
同样,组织智慧管理也应以组织知识管理为基础,知识管理是获得组织智慧的工具、方式方法,组织运用知识管理获取信息、知识来进行思考、决策和行动,这是将智慧引入组织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接下来,如果组织能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反思并深入思考,就能进一步提高组织智慧,改善组织的状况。组织智慧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①培养组织的伦理道德认知基础,组织,尤其是跨国性组织,需要注意提炼基本的、共通的伦理道德标准,通过宣传潜移默化到成员的认知系统中。对于来自不同文化成员的具体文化差异,要提倡兼容并包并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②加强组织文化的培养和凝聚力的锻造,要以共同的愿景、人性化、包容开放的政策制度、有前景的发展规划和弹性的激励机制来凝聚人心。③强化组织知识管理,为组织智慧管理打好坚实的信息和知识基础、决策基础。④面对突发事件和环境变化时,注重形成以科学的决策、高效的执行力为基础的快速反应能力。⑤培养组织及成员的总结、反思习惯,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召开团队或组织会议,将总结、反思、改进计划的记录保存在数据库中,信息管理人员要定期总结组织的问题、失误或经验,各个团队和组织要定期比对,检查是否执行了改进计划,改进的效果如何,并融会贯通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图2 组织智慧的循环模式
总之,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获取和提升智慧,智慧又可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三、结语
图书情报学对资源管理层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智慧是建立在传统资源之上的一种更高级的稀缺资源,探讨智慧的内涵和形成模式是我们认识智慧并有效地进行智慧管理的基础。当然,关于智慧的内涵,古今中外,见仁见智,智慧的形成涉及到人类复杂的认知过程,其研究更待细化和深入。
[1]张汝伦.重思智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9.
[2]靖国平.知识与智慧:教育价值的演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2-15.
[3]程焕文.新世纪中国大学图书馆发展之我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6):2-5.
[4]Jennifer Rowley,Frances Slack.Conceptions of Wisdom[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9(1):110-119.
[5]汪凤炎,郑红.五种西式经典智慧观的内涵及得失[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93-97.
[6]R.L.Ackoff.From data to wisdom[J].Journal of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1989(16):3-9.
[7]廖冰,纪晓丽,盛国庆.组织智慧:“6-C”结构模型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4(16):136-138.
(编辑 申嫣平)
G203
A
1673-1808(2014)01-0115-04
2013-12-01
郑俊生(1963-),男,山西平陆人,运城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情报学评估实践与理论;
谢婷(1982-),女,山西临猗人,运城学院图书馆,馆员;
张永新(1963-),男,山西灵石人,晋中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