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经济整合趋势及其未来
2014-05-25汪戎◎
汪 戎◎
亚洲的经济整合趋势及其未来
汪 戎**◎
进入21世纪,以中国和印度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导致了世界格局变化与 “亚洲世纪”的大讨论。亚洲的经济增长已经明显地由各国的独立增长向区域经济整合过渡。如果21世纪真的能够成为亚洲的世纪,那么这一目标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整个亚洲地区经济上不断整合、政治上不断信赖的基础之上。因此,持续地将亚洲经济整合的趋势发展下去,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实现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区域性经济整合,这是亚洲各国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亚洲崛起的关键。
亚洲 经济整合 发展趋势
一、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10年中,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由第6位上升至第2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了20%,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发展,而是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中国在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也稳步推进了中国-东盟 (10+1)、东盟与中日韩 (10+3)、东亚峰会、金砖国家等区域合作机制,维护了周边的稳定,促进了亚洲的繁荣。
在这10年之中,美国由于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实力相对下降,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导致了今天美国霸权开始走向相对衰落。同时,今天的欧洲也开始走下坡路,而今天的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这意味着今天的亚洲正逐渐走向繁荣。目前亚洲的人口总量超过40亿,在全球经济中的总量大约为25%,20年后将有可能超过50%。亚洲的崛起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开始从大西洋逐渐移向太平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正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而不得不调整其全球发展战略。
当然,在这十年当中,中国的发展变化与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世界各国之间无论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甚至是安全领域的关系变得如此相互依存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外部环境变化对于各国的影响力也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伴随这种变化而来的还有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增大,这已经并将继续引发亚洲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亚洲各国面临的各种挑战包括气候变化、海盗、恐怖主义等也是前所未有的。
二、亚洲的变化
正如贡德·弗兰克(AndreGunderFrank,1998)所言,东亚的兴起是很自然的事情,无须因为它不合适西方的图式而大惊小怪。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图式中,亚洲,尤其是东亚早就占据并维持着支配地位。只是在不到两个世纪之前,亚洲经济才失去了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这种地位逐渐被西方所占据——显然只是暂时的。现在看来,世界经济的 “中心”似乎正在转回 “东方”。①[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因此,国家可能十分强大,也可能时不时过于弱小。亚洲的再度崛起,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成一个两阶段进程的结果。第一阶段甚至是在二战结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基本上持续到1960年。在这一阶段,多数亚洲国家摆脱了域外势力的统治,建立 (或者重新建立)起了主权国家,实现了自治。包括1949年荷兰被迫接受印度尼西亚的独立;五年后法国在艰苦的战争之后放弃了控制越南的企图;1947年,英国准许印度独立;一年后缅甸如法炮制等等。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各国政府殊途同归,同时开始不断探索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的政策。②[美]阿伦·弗里德伯格:《中美亚洲大博弈》,洪漫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自此,亚洲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整合就在艰难的起伏跌宕中行进着。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出现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增长,开启了亚洲经济奇迹的历程;紧接着,到70年代的东亚 “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续写了亚洲经济增长奇迹的新篇章;特别是80年代后,中国经济保持了世界经济史上没有出现过的连续35年超过9%经济增长率的速度,令世界瞩目;越南则紧随中国之后,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国家控制的计划经济,同样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加之90年代之后,印度加入了亚洲经济复兴之中,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出这个古老国度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6%。毋庸置疑,正是亚洲各国市场驱动增长产生的效应,共同将亚洲经济奇迹推上了新的高峰。正如奇索·马赫布巴尼所指出的,英国和美国分别花了58年和47年的时间才使其人均产值翻了一番,而日本做到这一点用了33年时间,印度尼西亚用了17年,韩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10年。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的确,在工业化之前,中国、日本和印度次大陆的产值加在一起约占全球产值的一半,中国独自就占了三分之一。相形之下,欧洲仅占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在1820-1890年之间,亚洲的产值在全球总产值的比例从50%降至25%;到了1952年,这一数字再度减半,仅为12%。西方对东方的优势似乎既绝对,又不可逆转。②[美]阿伦·弗里德伯格:《中美亚洲大博弈》,第9页。
表1中的数据也说明,过去的二十多年是亚洲经济改变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关键时期。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来,亚洲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较以前有了更快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已拥有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国的亚洲,可能到2020年将拥有世界五大经济国中的四个,世界十大经济国中的七个。到那时,亚洲国家可能占全球经济产值的40%以上。即使亚洲经济增长比预期的更早、更突然地放慢速度,已经发生的增长对于亚洲及世界的影响仍是巨大的。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84页。
亚洲的经济奇迹不仅表现为高速并持续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市场驱动的贸易和投资联系日益紧密,表现出了亚洲经济的高度整合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亚洲各自的独立增长已经明显地由区域间不断加强的经济整合趋势所取代,不仅亚洲与世界的贸易持续增长,亚洲内部的贸易也急剧上升。而东盟以及 “东盟+X”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是亚洲经济史上非常值得重视的重大事件。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无论中国对日本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还是日本对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都呈现快速增长。从东盟到东盟10+1,10+3,10+6,再到中日韩FTA谈判,特别是RCEP的进展,都表现出亚洲的经济整合趋势正在日益加强。
再看看中、日和东盟间的对外投资情况。相比中国对日本非常少的投资,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长迅速,特别是2010年1月1日中-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后,相互投资迅速上升,中国对东盟投资在2011年达到了60亿美元(图3),中国由利用东盟外资为主转向中国对东盟快速的直接投资。如果抓住机遇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2020年双边贸易额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①专家解读升级版自贸区:2020中国东盟贸易可达万亿。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9 -03/5241197.shtml。日本对中国和东盟的投资增长迅速,其中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在2011年甚至达到了200亿美元(图4)。
以上数据表明了亚洲主要经济体相互间的贸易和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亚洲各国间相互的域内贸易和投资增长的强劲势头,既是推动亚洲经济整合的基本力量,也是表现亚洲经济整合的主要标志。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在亚洲,东亚和东南亚的整合进程明显快于西亚和南亚,这对于后两个地区也将产生压力,特别对印度将产生较大的压力。因此,向东学习引进东部亚洲的经验和技术市场,这也是印度实施 “东向战略”的依据。进一步地,从图5可以看出,亚洲各区域中,东亚所占GDP比重为69.33%,东南亚为10.12%;各区域中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东南亚为43.8%,东亚为18.59%。可见,亚洲经济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或者是东快西缓的经济增长态势。
通过世界银行的数据研究,近十多年来,东亚和东南亚间的投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这两个地区的FDI净流入量始终占了亚洲地区的65-70%,进出口贸易的总额也占据了整个亚洲的70-80%,因此,这两个地区的GDP也是整个亚洲GDP的75-80%。这一态势如果持续下去,就经济发展程度而言,亚洲将形成太平洋的亚洲和印度洋的亚洲,两个亚洲将使亚洲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两个亚洲的社会发达程度也将出现更大的差别。很可能的结果是,亚洲的分歧甚至分裂将不断加深,亚洲的强大将受到极大影响。而且亚洲没有类似欧洲联盟或北约的组织,因而缺乏欧洲已有的合作性多边结构,而这种结构在欧洲的政治形势中占着主导地位,并对欧洲那些较为传统的领土、种族和民族冲突加以淡化、缓解和遏制。①[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因此,在北美和欧盟经济整合,特别是以TPIP为标志的大西洋经济整合机制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秩序基础的挑战下,21世纪的亚洲会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吗?
三、域外强国对亚洲的影响
自从葡萄牙人达·迦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后,西方大国就开始了在亚洲轮流称霸的历史,西班牙、法国、特别是大英帝国和接踵而至的俄国和美国,纷纷在亚洲各国建立了他们的殖民统治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实际控制,亚洲已经就不再是亚洲人的亚洲了。①[美]罗伯特·D·卡普兰:《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吴兆礼、毛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事实,外域强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是建立在亚洲各国的落后贫弱和分裂猜疑基础上的。这样的亚洲仿佛注定了离不开外域强国来维持区域内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离不开外域强国来主导利益分配,以保持区域间和国家间的安全和稳定。经过了500年,亚洲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状态。直至今日,亚洲似乎又习惯了美国对自己区域内事务的主导。在上个世纪,当时亚洲的第一个强国,日本曾经利用过亚洲部分国家力图摆脱域外大国支配,实现国家独立和经济发展的愿望,打着整合亚洲的旗号,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军国主义的日本不仅为亚洲各国带来了战争的灾难,而且也的带来了亚洲更加分裂和更加贫弱。正是后者,让亚洲不仅失去经济整合的力量,失去国家强盛发展的机会,也使亚洲更为强烈地依赖于外域强国。
近年来,亚洲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整合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经济,不仅世界经济的中心已经从大西洋区域移向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而且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讨论的话题,②JohnNaisbitt,MegatrendsAsia:EightAsianMegatrendsthatareReshapingourWorld,NewYork:Simon&Schuster,1996,pp.1-9.在本世纪初甚至还形成了新亚洲主义的各种思潮。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亚洲经济增长奇迹的表现集中于太平洋地区,这一地区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间仍然是由域外大国主导着区域的政治、军事等重大事务,即便是实现亚洲经济奇迹的市场和技术因素,也主要来自于太平洋地区的亚洲域外大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当然还有欧洲的大国,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因此,今天的亚洲无论在政治、军事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表现出对以美国为主的域外大国不同程度的依赖。
同时,亚洲经济整合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引起美国的高度敏感。从去年开始,美国强化亚太战略再平衡,并高调调整和布置在亚洲的军力存在,积极加入并强化TPP谈判,这正是对亚洲经济整合趋势的反应。应当说,美国的积极反应和战略调整对亚洲经济整合过程会产生两个方面的作用,即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一方面,美国等域外大国要参与并想主导亚洲经济的整合过程,就必须实现更为积极和更为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机制性建设。这不仅迫使美国和欧洲向亚洲开放更大的市场,也能在机制上推进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升级,这对亚洲各国,包括对中国也将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美国的亚太战略再平衡的目标之一是力图削弱亚洲大国,特别是削弱中国在亚洲经济整合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引发区域内的政治经济争端,特别是有意推进中国的东海和南海问题公开化和冲突化的,这对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在亚洲经济整合中的意愿和作用都将产生负面作用,也必将对亚洲经济整合进程产生消极的影响。①AlanV.Deardorff,TradeImplicationsoftheTrans-PacificPartnershipforASEANandOtherAsianCountries,Papertobepresentedatthe2nd2013AsianDevelopmentReviewConference,July2013,pp.2-5.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亚洲经济整合进程正在悄然地改变着亚洲各国对域外大国的过分依赖。亚洲各国,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也包括南亚的大国,在国际商品和资本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传统和新兴制造业上的创新能力,以及先进技术上的优势不断地得到提升。同时,亚洲新兴国家在先后进行的经济改革中所表现出的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也不断地创造出经济奇迹。②RobertGilpin,GlobalPoliticEconomics:UnderstandingtheInternationalEconomicOrder,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1,pp.1-39.面对长期称霸或者长期控制亚洲的域外大国,亚洲各国不仅产生了对自身利益越来越强烈的诉求,而且还表现出参与并主导世界经济秩序改革和创新的追求。
四、亚洲的经济整合趋势
今天,亚洲人在思考亚洲。亚洲的政治家和学者们在思考,欧洲整合那样的历史进程会在亚洲发生吗?虽然与欧洲相比,亚洲被不同的制度文化和政治经济所分割,中印之间的信任赤字始终存在,中日之间的冲突目前来看仍在不断加剧。但是,至少亚洲各国开始考虑整个区域而不仅仅是自己的邻国或外域强国,开始意识到一个强大的亚洲是人类未来的福音,而分歧和冲突不断的亚洲是不会在欧洲和北美面前强大的。因此,21世纪如果真得会成为亚洲不断崛起和强大的世纪,那么必须是建立在经济上不断整合、政治上不断信赖的基础之上的亚洲。因此,持续地将亚洲经济整合的趋势发展下去,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实现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区域性经济整合,这是亚洲各国的最大共同利益。
当然,不可否认,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平衡力量,对保持亚洲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对亚洲各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如中日、中韩、中印,以及东盟与中日韩印等国的多边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亚洲的和平发展根本上是亚洲各国相互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切,对亚洲的和平和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对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亚洲的经济整合产生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亚洲经济30多年的快速增长,加速了亚洲经济的整合过程,为亚洲各国带来了极大的福利。那么,亚洲经济整合的未来发展会是怎样的呢?如果在本世纪内,亚洲的经济整合通过各国政治家、企业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能够基本实现的话,会展现这样一幅前景。首先,亚洲的三个大国,中国、印度和日本不仅自身已经跻身于世界经济的前列,而且也成为了整合亚洲各国贸易投资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基本力量;其次,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已经发展为密不可分的经济体,贸易、投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都形成区域间和国家间的充分开放,亚洲各国的各种经济资源和要素 (包括资本、人力、信息、企业组织)可以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另外,除了通过马六甲海峡的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外,在泰国也会开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新的运河通道。同时,从中国上海到印度孟买的陆路大通道已经建成,从中国东海和南海各个港口到阿拉伯海的各个港口都有通畅的陆路通道,它将日本东京、韩国首尔与印度孟买、伊拉克的巴格达、阿曼的马斯喀特,通过中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广阔的陆地联系在一起,多条铁路和公路构建起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陆桥,并与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一起,形成两类巨大的经济通道,将会把整个亚洲托起来,实现本世纪人类最大的辉煌。
其实,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只要我们打开地图,并翻开历史就会知道,在1000多年前,亚洲大陆曾经有过这样的陆上和海上交通,古人称之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那时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与现代经济是无法相比的。然而,它却将两个大洋间的整个亚洲都连接起来了。那时没有域外大国在亚洲称霸。然而,亚洲,特别是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的亚洲却是世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是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历史说明,即使没有域外大国,亚洲也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经济整合。
我们需要研究并借鉴东盟和 “东盟10+X”经济整合的经验,研究太平洋的亚洲和印度洋的亚洲推进经济整合的可能性和实施方案,在RCEP的基础上,推进两洋间的亚洲经济合作和整合进程。当然,亚洲两洋地区实现经济整合的关键是中国与印度的态度和行动。近日,中国与印度总理共同提出的BCIM经济走廊,正是实现这一整合目标的具体步骤之一。
亚洲的经济整合过程必定不同于欧洲与北美,由于历史和地缘关系的复杂性,各种整合机制是与国家间在地理上的紧密联系和利益上的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因此,不可能在整个亚洲区域内形成统一的经济整合形式、机制和时间表。亚洲的经济整合过程会表现为各次区域或各国间的双边和多边的各类合作机制共同存在、相互信赖和相互补充,并相互推进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 “构筑某种充满活力的‘立体复合型’区域合作模式”。①王毅:《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新亚洲主义》,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03期。一般而言,国际机制不仅与自身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在一些条件下对有效地追求自身利益来说是必要的。在一个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国际机制可能对那些希望解决共同问题和追求互补的目标,而又不愿意将自己从属于一个等级控制体系的各国政府来说,变得越来越有用。BCIM经济走廊正是建立在具有共同地理依存环境、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并在长期的合作和交流中形成了国家层面的共识基础之上的,是服务于孟中印缅四国共同的贸易投资利益的合作机制。
BCIM作为一种合作机制的概念和行为,在孟中印缅四国间开始已经10多年了。在合作论坛的形式和交流平台上,四国的学界、政界和商界进行过多轮的讨论和沟通,终于在政治高层达成了共识,开启了具有经济整合意义的建设过程。在这个区域内,也有一些多边合作机制,始终停留在讨论和沟通的阶段,讨论了多年,经济合作机制的建设和贸易投资机制的谈判并没有实质性进展。比如GMS合作机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也没有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合作平台。反之,东盟和东盟10+X,经过各国的努力,已经在FTA的框架下取得了众多的、实质性的贸易和投资合作进展。因此,在何时又如何能将BCIM经济走廊推进到实质性的贸易投资一体化平台上,是我们面临的关键性步骤。
需要强调的是,中印两国领导人倡导的BCIM经济走廊建设的重点是贸易自由化和基础设施投资。贸易自由化应当是BCIM建设的基本目标。毕竟只有在四国贸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同时,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又是区域整合机制建设的过程,通过四国贸易自由化的机制建立和完善,必然会产生对四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需求,也就形成了更广泛和更深入意义上的经济合作机制,也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实现多边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当前,BCIM经济走廊建设在取得了各国政治领袖们高度一致的认同后,各国政府已经进行了较高规格的工作性接触。因此,是应当做出深入研究BCIM经济走廊机制选择的时候了。从亚洲各国,特别是从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中,可以判断BCIM四国如果能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下,直接进入双边或多边的FTA研究和谈判,是较为有价值的选择。FTA谈判毕竟是亚洲各国较为熟悉的经济合作模式,而且在具体的贸易协定设计中也有较大的相互开放和包容的空间,同时,也是在双边和多边均等而透明的开放条件下进行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市场成熟程度的各国,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约束的条件下推进贸易和投资。
BCIM四国,特别是中印两国政府如果能够尽快形成共识,积极推进四国间FTA机制的不断成熟,并向更为开放和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机制升级,就能够快速地实现这一区域四国之间的更大贸易自由和投资开放。东亚和南亚的整合历程也将在这个区域中崭露头角。也许BCIM经济走廊将成为中印两个大国整合亚洲经济,建立两洋大陆桥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朱翠萍]
F114.3
A
53-1227(2014)01-0097-10
* 汪戎,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