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印度 “大国梦”的成就与困境

2014-05-25朱翠萍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印度

朱翠萍◎

论印度 “大国梦”的成就与困境

朱翠萍*◎

多年来,印度一直在为实现 “大国梦”而努力,特别是 “有声有色”地提高军事实力的同时,外交政策也较之以前更加灵活多变。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明显变化是,近几年来经济下滑、高通胀、“双赤字”和结构性问题突出等因素,使得印度的 “金砖成色”倍受影响。除了经济增长步履维艰,印度的政治与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

印度 “大国梦” 军事实力 外交政策 发展困境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中心,北部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东濒孟加拉湾,西有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陆地面积297.4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印度总人口12.1亿,属于国土面积巨大和人口数量庞大的 “重量级”国家,也是历史悠久、富有独特文明气质的国家。同时,印度是二十国集团中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 “金砖国家”的典型代表,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不可否认,在南亚诸国中,印度无论在人口规模、领土面积、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可谓是南亚的“超级大国”,是影响南亚各国之间关系和印-太平洋战略格局的核心国家。

九十年代初开始,伴随市场化改革,印度开始实施 “东向政策”。到目前为止,印度实施东向政策已经二十余年,且 “东向政策”已经进入了关键性的第三阶段。“东向政策”进入第三阶段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印度应该向东看多远”?因为九十年代印度东向政策设计时的目标只是东南亚。在第三个十年,“东向政策”的目标是向东拓展到包括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印-太平洋,强化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为新德里构筑亚洲安全框架奠定坚实基础。①DSubaChandran,TheIndo-Pacific:India′sLookEast3.0.http://www.ipcs.org/article/india/the-indo-pacific-indias-look-east-30-3843.html.由此看来,印度 “东向政策”第三阶段的战略目标将聚焦于 “印-太平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管齐下,为实现大国梦想而努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可以说喜忧参半。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印度追梦道路上取得的成就

1947年印度赢得独立后,承继了英国的大国抱负,迫切希望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正如潘尼迦所言,“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有密切联系的”。①[印]K.M.潘尼迦著:《印度与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德隆、望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89页。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维持印度洋霸权的力不存心和印度洋沿岸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风起云涌,英国终于放弃了印度洋作为 “英国内湖”的地位,于1968年初宣布从 “苏伊士以东”撤走。英国撤退不久,美苏两国迅速填补 “权力真空”。直到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美国战略重心重新回到了大西洋与太平洋。1991年,印度开始市场化改革,经济快速发展。1998年核试验后,印度开始了寻求大国地位的种种努力。特别是21世纪以来,印度因其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以及军事实力的不断上升,使人们不再质疑印度的世纪性崛起和追求大国抱负的种种努力。

(一)印度 “有声有色”地提升军事实力

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其战略目标也同时从谋求经济利益向获取战略空间扩展。印度一方面努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提出了面向东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对外拓展战略—— “东向政策”,并努力朝着 “称雄南亚——争当军事强国——争夺21世纪一流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逐渐迈进。2001年印度国防部宣称,“印度的安全超越了陆地地理边界的限定,由于它的规模、位置、贸易和广阔的专属经济区,从波斯湾以西到马六甲以东再到赤道以南,都是印度安全环境之所在。”2003年9月4日,印度外长纳·辛格在第二届印度东盟商务高峰会上发表讲话,宣称:“印度的东向政策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东盟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为重点;第二阶段将从单纯的经济问题转移到经济并包括共同努力以保护海上通道、协调反恐等在内的安全问题。”2004年6月23日,印度历史性地公开发布了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时期战略性纲领文件—— 《印度海军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和航空母舰建立可靠的海上核威慑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结构合理,具备相当威慑力的现代 “蓝水海军”。在控制整个印度洋的基础上,贯彻 “西出、东进、南下”的战略思想,逐步将印度的战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湾、东至南中国海、南抵赤道以南的广大海域,实现投放力量由近海防御和区域防御向进攻性远洋的转变。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曾留给印度的那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不就销声匿迹。”印度无疑是南亚和印度洋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1947年印度赢得独立后,承继了英国的大国抱负,迫切希望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确,作为南亚地区堪称超级大国的印度,拥有与南亚各国合作的先天优势,其战略目标是成为南亚甚至是印度洋上 “有声有色的大国”,成为地区强国并谋求更大的国际影响力是印度追求的目标。为此,印度除了努力研制武器外,还不惜 “勒紧裤带”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军火,轻松跃升为世界军购规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新兴市场国家中最大的武器进口国。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球军费开支总额为1.738万亿美元,印度为489亿美元,居于世界第7位,占世界军费开支的2.8%。①SIPRIYearbook2012,MilitaryExpenditure.http://www.sipri.org/yearbook/2012/04从图1也可以看出1991年以来印度军费支出的增长情况。2001年,以现价卢比计算的军费支出为1960亿卢比,占印度GDP的比重为2.91%;此后军费总支出不断上升,2002年以现价卢比计算的军费总支出超过了7000亿卢比,占GDP的比重为2.83%;2005年超过了1万亿卢比,占GDP的比重为2.75%;2010年超过了2万亿卢比,占GDP的比重为2.75%;2011年,以现价卢比计算的军费支出为22840亿卢比,占GDP的比重为2.58%。

为了成为 “有声有色”的大国,印度积极寻求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努力和增加军事力量的脚步不会停止。2012-2013财年印度的国防预算为19340.7亿卢比(约合390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国防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上一财年的1.83%提升到本财年的的1.9%,但仍然低于印度军队和战略专家建议的3%。其中,超过7950亿卢比(约合159亿美元)用于军购。2013-2014财年印度的国防预算为20367.2亿卢比,比上年增加14%,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1.79%,这一比例是3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在1987年,印度的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曾经达到了3.16%。①《印度军事现代化“很差钱”》,载《参考消息》,2013年03月02日第5版。

印度近年来军事力量的大幅上升与大规模军事采购密不可分。2012年1月31日,法国达索公司成功地赢得了向印度空军提供126架新型战机、价值110亿美元的合同。这份上百亿美元的合同不仅是迄今为止印度最大的一笔军购单项支出,也被认为是创下了近期世界最大规模的防务合同。②《2012年印度军购计划惹眼,积极扩展军力剑指中巴》。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72028/238672/17044027.html.早在2008年 “孟买恐怖袭击”发生后,印度就出台了一系列庞大的军购计划,打算在五年内投入300亿美元武器装备。围绕军购这块诱人的 “蛋糕”,美英法俄等国的军工企业竞相向印度展开推销攻势。③吴兆礼:《来 “五常”去 “三国”:印度外交空前活跃》,载 《世界知识》,2011年第2期,第25页。2013年2月14日,法国总统奥朗德访问了印度,双方就国防军事、民用核能、经贸合作等议题展开讨论。但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军售大单。总价值超过120亿美元的阵风战斗机的谈判已进入最后关头,而印度又在原有126架阵风战斗机的基础上追加了63架订单,还商讨了有关价值20亿美元的轻型直升机以及地对空等武器装备的采购项目。军售之外,两国民用核能领域的合作也备受关注,法国计划向印度的杰伊特普尔核电站提供民用核电技术,目前双方的谈判已经进入相关的技术性细节阶段。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提升经贸合作规模问题。2012年,印法双边经贸总额只有80亿欧元,远远低于此前希望的120亿欧元的目标。

同时,2012年4月19日,印度首次成功发射了“烈火-5”型导弹。2013年9月15日,印度军方第二次成功发射了可携带核弹头的 “烈火-5”型弹道导弹。导弹长17米,重50吨,有效载荷1吨,可携带多枚核弹头,导弹最远射程超过5000公里。意味着印度已经成为继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之外,世界第六个具备发射5000公里以上洲际导弹实力的国家。事实上,近年来印度借助 “东向政策”将海洋战略从印度洋向太平洋延伸,把增强威慑能力作为追求大国地位、增强地区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在过去的三年中,印度P-8I海上侦察机的订单数量从8架增加到24架,这些侦察机将在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周边的海军航空基地周边执行飞行任务,可对通往东亚主要国家的三条商贸航线途径印度洋的区段进行监控。同时,2013年8月12日,印度首艘国产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在南部港口科钦正式下水。“维克兰特”号排水量为3.7万吨,舰身长260米,宽60米,最高航速28节,可持续航行8000海里。该航母有一个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的甲板,可搭载36架军用飞机。这艘航母下水,标志着印度成为美国、俄罗斯、法国和英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建造航母的国家。这也是印度在增强海军实力的同时,打造决定性军事威慑能力的又一关键性举措。同时,印度还以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为中心而建设军事基地和码头,大规模扩充军备以加强在印度洋的军力部署。印度还与美国、日本等国不断加强在军事领域的合作,相互借力实现各自的战略意图与目标。特别是随着2011年5月2日本·拉登被击毙后,美印关系迅速升温,巴基斯坦被冷落的同时,印度则坐收渔翁之利,得到了美国进一步的 “青睐”。美国还通过加强与印度以军售为核心的军事技术合作来拉拢印度,使其成为南亚的战略支点,完成其“重返亚洲”的战略目标。因为美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中需要印度,希望印度在南亚以外地区包括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发挥 “更积极的作用”,以制衡中国崛起。根据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显示,随着美印军事关系日益密切,两国的军事合作演习活动也明显增加。除军事演习之外,美印还定期举行双边海军参谋人员交流,从而使美印之间的防务关系纽带日益紧密。

(二)印度实施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

印度历来的海军军力部署 “重西轻东”。其中,南亚与印度洋是印度实施印度洋战略的根基所在,西亚中东是印度能源的主要来源地,东南亚与东亚则是印度向外扩展战略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市场。“东向政策”实施进入第二阶段后,印度改变原来的部署,采取措施增强东部司令部军力。①印度海军设西部、东部、南部三个司令部。西部海军司令部主要负责毗邻印度传统对手巴基斯坦的北阿拉伯海的水域安全和防务;南部司令部主要负责海军常规训练,并承担印度南部海域的防务;东部海军司令部主要负责孟加拉湾和印度东部沿海的安全和防务。如果说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加强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利益目标,那么第二阶的主要目标则是走出南亚和印度洋,通过实施 “平衡主义外交”战略而与亚太国家进行实质性的政治与安全方面的务实合作,从而不断拓展战略利益空间,增加印度在亚太的影响力,提高其国际地位。2005年印度与美国签订了 《印美10年合作防备框架》、2007年与越南签订了《印越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2008年与日本发表 《印日安保联合宣言》。此外,印度还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就马六甲海峡与南中国海的安全问题举行了多次会谈。同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海上联合军演也更加频繁,海上军事合作日益扩展。显然,“东向政策”进入第三阶段,印度 “东向”的范围是以东南亚和东亚为轴心的 “印-太平洋”。②DSubaChandran,TheIndo-Pacific:India′sLookEast3.0.http://www.ipcs.org/article/india/the-indo-pacific-indias-look-east-30-3843.html.

2012年初,印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布了一份题为《不结盟2.0:21世纪印度对外与战略政策》的战略报告。③SunilKhilnani,RajivKumar,PratapBhanuMehta,Lt.Gen.(Retd.)PrakashMenon,NandanNilekani,SrinathRaghavan,ShyamSaran,SiddharthVaradarajan,Nonalignment2.0:AForeingandStrategicPolicyfor IndiaintheTwentyFirstCentury,Published2012,PrintedinIndia媒体评论,自冷战结束以来印度还没有一份如此全面、深入的外交和战略政策报告。报告虽然不是政府文件,但有强大的官方背景。这是印度八位权威人士定期讨论14个月之久的集体之作,他们中有前外交秘书(印度最高外交官)、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军事秘书、世界著名的学者和商界精英,而且,现任国家安全顾问梅农虽然在名单之外,但间或也参加他们的讨论。①《印度“不结盟2.0”反对联美制华》。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3/30/c_122907725.htm.该报告对印度的外交与战略提出了诸多新思维和新的政策与战略选择,也是印度的印度洋战略目标与政策选择。报告中的 “不结盟”意味着印度将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印度将实施“战略自主”,努力建设“印度范式大国”(thepowerofitsexample)。报告将亚洲置于印度实施外交和战略政策的首要位置,“投入亚洲舞台将是印度外交和战略政策极其重要的关切”;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海军,确保有能力实施对印度洋的控制,并提出以印度洋战略应对中国挑战。“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印度外交政策和安全的巨大挑战。作为一个主要大国,中国直接冲撞印度的地缘政治空间。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能力的增强,中印实力差距将会扩大。”但 “印美之间没有基本的冲突,印美合作不仅有利于美国,而且可以平衡亚洲的力量”。②AshleyJ.Tellis,AnewFriendship:U.S.-IndiaRelations,GlobalTen-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for thePresidentin2013,editedbyJessicatT.Mathews,2012CarnegieEndowmentforInternationalPeace.总体上,印度尝试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将 “东向政策”向 “印-太平洋”推进,谨慎应对来自中国的威胁和挑战,遏制区域外大国对印度洋地区事务的介入,最终实现印度成为南亚地区大国和印-太平洋海上强国的战略目标。

1.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2012年初,一向紧张的印巴关系出现了些许转机。据《印度时报》2012年1月15日报道,印度内政部长信德与到访的巴基斯坦内务部长马利克于14日共同签署了一份旨在促进双方人员往来便利化的新签证协议。为此舆论认为,双方开放签证政策有利于印巴民间交流,也为两国关系进一步正常化释放了积极信号。2012年4月8日,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对印度进行了短暂的 “私人访问”,这是两国领导人2005年以来的首次会面。扎尔达里与辛格举行了会谈,双方表示愿以务实的方式解决长期横亘在两国之间的问题,共同期待双边关系正常化。8月1日,印度工商部发表声明,宣布取消巴基斯坦个人和实体在印度的直接投资禁令。此举将使巴投资者和企业家受益,并有利于为双方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建立信任基础。根据印方上述声明,防务、空间、原子能等领域仍将继续拒绝巴方投资,且所有投资意向须经由印政府提出。同时,印度外长克里希纳于9月7日对巴基斯坦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继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与印度总理辛格于8月底在德黑兰会晤后 (共同出席不结盟峰会),两国高层的再次会面。这次印度外长对巴基斯坦的访问,使得印巴两国关系有了新的改善。克里希纳在回答巴基斯坦记者提问时强调,印度希望一个繁荣和稳定的巴基斯坦,强调两国要用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而卡尔外长则强调,过去两年两国关系的改善完全是因为两国政治家不再沉陷于历史宿怨。扎尔达里总统在接见印度外长时强调,巴基斯坦十分愿意为南亚地区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而努力。根据双方外长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双方都认为两国外长、外秘及8个专家小组之间的会晤和会谈是在诚挚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的。此次印度外长访巴的最大收获,是两国终于就放宽对各自公民的签证限制达成了协议。这是改善印巴两国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尤其是为两国跨境离散的亲属团聚带来了福音。

目前虽然印巴关系有改善迹象,但彻底改善还有难度。2013年1月8日,印度军方官员称,巴基斯坦士兵当天潜入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并打死了两名印度士兵。但是巴基斯坦军方否认印方的说法。1月14日,印度和巴基斯坦指挥官就这一有争议的克什米尔交火致命事件互相抗议,印度陆军参谋长还扬言要对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打死两名印度士兵进行报复。自从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来,印巴关系一直跌宕起伏,克什米尔问题始终是横亘在印巴之间的最大障碍。印巴分治后到现在,印巴之间分别在1948年、1966年和1971年因为“克什米尔”问题而爆发了三次战争,战争给两国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特别是为争夺克什米尔,印巴长期对抗,互不信任,导致南亚区域一体化缺少基本的根基。克什米尔问题实际上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无法解开的一个 “死结”,未来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如何演变很大程度上也将影响南亚形势和战略格局的走向。印巴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对南亚其它国家产生压力,也增加了印度洋地区战略格局的不稳定性。

2.提升与东南亚国家合作

印度上世纪九十年初开始实施的 “东向政策”,如今已经进入第三个十年。印度第三阶段的“东向政策3.0”不仅仅是“向东看(LookingEast)”,实施面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一揽子战略;更要“东进(ActingEast)”,深化与东南亚几个特殊国家的双边关系以及与整个东盟的密切联系。同时,新德里还要努力采取措施吸引印度东部的国家(BringEast),加强与印度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合作。在印度的东面,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兴趣或有能力前来投资,应该确定一些具体的国家,并努力吸引他们在经济、教育、旅游等方面投资。①DSubaChandran,TheIndo-Pacific:India′sLookEast3.0.http://www.ipcs.org/article/india/the-indo-pacific-indias-look-east-30-3843.html.

在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中,双边关系改善方面最吸引印度眼球的当属缅甸,这与缅甸地处连接东南亚与南亚的要塞位置以及印度加速推进 “印-太平洋”战略密切相关。2012年5月29日,印度总理辛格访问缅甸,与缅甸总统吴登盛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会谈并签署了12项合作协议,内容涵盖国家安全、边界地区发展、贸易投资协定以及交通运输等领域。这是印度总理25年来首次访问缅甸,两国领导人还承诺未来将在贸易、能源、安全、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力争使双边贸易额从目前的13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6亿美元,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同时,辛格还在仰光会晤了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并转交了国大党主席的访印邀请函。昂山素季于2012年11月13日抵达印度进行访问,这是其阔别印度近50年后故地重游。昂山素季此行受到印度方面高规格礼遇,所获待遇达到 “准国家领导人”级别。媒体分析称,着眼于2015年缅甸大选后可能出现的新局势,新德里正全力修补与她的关系。同时,印度外交部长库什迪和空军总参谋长布朗也分别于2012年11月和12月访问了缅甸。2013年1月21日,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访问了缅甸,商讨了双边国防合作事务,主要内容涉及边境管理和军队能力建设等。如此频繁地访问,充分显示出缅甸在印度战略蓝图中所占的分量。

在 “向东看”的路上,除了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外,印度还在中国南海 “插了一脚”,意欲与越南联手开发南海石油。2011年9月12日,越南国家主席张晋访问印度。当天,印度国营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和越南石油与天然气集团签署了3年的石油合作协定。2012年,印度不顾中方反对,继续搅局南中国海,延长了与越南在南海争议区勘探开采油气的合约。根据越南海关总署的数据,2012年越南对印度出口的商品总额超过17.7亿美元,同比增长16%。同时,投资也大幅度增加,2012年印度对越南的10个项目共投资1935万美元,印度在越南投资总额达2.5亿美元,越南已经成为印度的投资热地。①《2012年越南对印度出口商品激增16%》。http://www.caexpo.com/news/info/export/2013/01/23/3585590.html

3.多边主义外交力促合作机制化

印度的多边主义外交与 “东向政策”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领域,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是各国普遍的共识。平等、互利与共赢的合作,不仅能推动自身发展,也是对区域与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流趋势。为此,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为之努力。2012年3月28-29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晤的主题是 “金砖国家致力于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伙伴关系。”2012年12月20日,“印度-东盟纪念峰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此次峰会为纪念印度与东盟对话关系建立20周年,东盟十国首脑和东盟秘书长出席峰会并发言。峰会发表声明宣布,印度与东盟升级为 “战略伙伴”关系,并于当天通过了指导印度与东盟未来20年关系发展的 《印度-东盟纪念峰会愿景声明》,内容包括双方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如定期举行高官级安全对话以共享信息,确认在海洋安全、航行自由、资源获取、海上交通要道安全等方面深化合作等,并设定2015年双边贸易额的目标为1000亿美元。

同时,印度为了推进 “东向政策”,还通过平衡外交战略提升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政治与安全合作,更加重视扩展与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并努力促使多边合作更加 “机制化”。事实上,早在1997年,印度就与南亚、东南亚邻国成立了孟印缅斯泰(BIMSTEC)合作组织;2000年,印度与湄公河流域国家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建立了湄公河——恒河合作论坛(MGC);2002年,印度与东盟举办首届了印度—东盟峰会,2009年8月13日在曼谷举行的第7届东盟—印度经济部长会议上,由东盟10国经济部长与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夏尔马共同签署了东盟—印度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以及相关文件,该协议在2010年1月1日正式生效。协议规定,从2013年到2016年,东盟成员国和印度之间将实现对80%以上的交易产品取消进口关税,敏感产品关税将在2016年降至5%,489项高度敏感产品的关税将保持不变。印度是继中、日、韩后与东盟建立 “10+1”合作机制的第四个国家。正是因为实施 “东向政策”,使得印度与东盟的关系有了质的飞跃。早在1991年9月拉奥政府制订 “外交政策决议”时就指出,“一直以来,印度主要面向西方,加强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上的联系;现在是转向注重东方,发展与东南亚、远东国家间的投资贸易关系、政治对话和文化联系的时候了”。①马璎:《冷战后印度的亚洲政策及其启示》,载《当代亚太》,2005年10期,第43页。未来,印度会通过机制化合作加速推进 “东向政策”,积极参与并努力构建与 “印—太平洋”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融合提升其综合实力。

二、印度追梦道路上面临的困境

(一)政治上面临腐败与政治分散双重压力

印度是极少数在工业化之前就实施民主政治的国家,被西方誉为是 “最大的民主国家”。但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来看,印度民主政治的质量还不高。当前,伴随国内政治力量格局演变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印度的民主政治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1.印度联合政府腐败问题 “涛声依旧”

印度的腐败问题长期存在。尽管每届政府都高举反腐败旗帜,但收效甚微。2004年,《印度时报》在全国六大城市民意测验的结果显示,有98%的人认为政治家和部长是腐败的。2008年英国的 《经济学人》杂志的印度特别报道提及,印度的522名国会议员中,120名面临犯罪指控,绝大多数和腐败有关。2010年,印度连续曝出多个腐败丑闻,其中 “电信部长安迪穆图·拉贾白菜价发手机牌照”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最大腐败丑闻,据估计这一腐败事件使政府遭受的损失高达310亿美元。这一腐败丑闻曾在印度多个城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腐败浪潮,不仅使电信部长被迫引咎辞职,而且令辛格政府因 “蒙受羞辱而颜面扫地”。2011年,印度报纸的头版依然时常被腐败丑闻占据着,这些丑闻包括:非法侵占印度南部与东部的矿产资源;在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的组织过程中贪污受贿;将移动电话合约压价数十亿美元;以及孟买数不清的房地产丑闻等。这些丑闻不仅涉及印度许多最有权势的领导人,而且还揭露了官员是如何滥用国家的土地征用权、基础设施合同的控制权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垄断来中饱私囊的。①拉玛昌德拉·古哈:《腐败在拖印度后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9788.印度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因为一系列丑闻而声誉受损,几乎导致印度议会陷入瘫痪。尽管联合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2012年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3月22日,印度政府又曝出新一轮腐败丑闻,政府被指控把煤矿资产低价出售给印度国内的一些最富有的实业家,从而损失了2100亿美元的潜在收益。作为反对党的印度人民党立刻利用这些丑闻指控和抨击现任政府,批评以总理曼莫汉·辛格为首的政府存在 “重大欺诈”和 “不作为”。印度人民党发言人普拉卡什·雅瓦德卡尔称这一行为是政府 “正在洗劫国家”,因为矿业部正处于辛格政府的监督之下。②詹姆斯·拉蒙特:《印度辛格政府再爆丑闻》。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800

对于印度的腐败问题,拉纳·达斯古普塔认为,几乎不用怀疑,这种腐败将会长期存在下去。实际上,语言本身已经无法形容印度上层商人和官僚之间关系网络的高度复杂性。仅仅把它看作贪婪政客攫取财富的一种手段,未免低估了它的影响力。实际上,它已经成为将资本快速输入政治体系的重要引擎,而其他方式都达不到它的速度。将这样一部强大的机器移走将是极其困难的。③拉纳·达斯古普塔:《印度公众对腐败失去耐心》。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0319看来,民主也阻止不了腐败,况且印度的各项民主制度并不完善。

2.印度政治分散化现象 “日渐清晰”

创建于1885年的印度国民大会党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就一直深入人心,期间只有13年不是执政党。但是,2012年以来印度政治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那就是该执政党的地位正在动摇,政治分散化趋势日渐清晰。

2012年3月6日公布的北方邦等5个邦地方立法选举结果显示,印度执政的国大党只有在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赢得了议会多数,在包括北方邦、旁遮普邦、果阿邦和被阿肯德邦在内的4个帮的选举中都未能得到普通民众的支持,只赢得了400个议会席中的35个席位。其中,约占印度人口六分之一的北方邦民众把更多的选票投给了社会党,这使得之前推测最有可能成为国大党接班人的拉胡尔·甘地在竞选中失利。此次地方选举被媒体普遍认为将会对2014年的大选产生影响。这一预期与现实的落差,预示着各邦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拥有强大地方政府的几个邦包括比哈尔邦、奥里萨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对政治格局的影响正逐渐扩散,地方领导人的影响力则逐渐增强。当地媒体分析,几乎没有哪个政党的兴衰成败能够像国大党这样与一个家族息息相关,失去了尼赫鲁—甘地王朝的影响,国大党的地位正在动摇。国大党在此次选举中的失利,说明选民对尼赫鲁—甘地王朝的忠诚度正在下降,主宰国大党几十年的尼赫鲁—甘地家族的显赫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正与日剧下。作为印度执政党的国大党二号人物拉胡尔·甘地被视为当代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尼赫鲁·甘地家族的接班人,下届印度总理的热门人选。随着其母、现任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的健康出现问题以及拉胡尔影响力远不如其家族其他人,今天的国大党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如何扭转国大党目前所处的困境呢?

2012年7月25日,现年76岁被称为“政治大象”的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候选人、前财政部长普拉纳布·慕克吉接替印度首位女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成为印度新总统。指定普拉纳布·慕克吉为多数党的总统候选人被认为是一项战略选择:由于受到危机削弱,国大党赢得2014年议会选举期待很难,没有一家政党能取得明显多数。国大党的考虑是,先占据总统的位子,当出现组阁危机时总统可以利用宪法赋予的特权,掌握组阁的选择权。①《“政治大象”穆克吉就任印度总统》。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7/27/c_123474205.htm紧接着,2012年10月28日,为了进一步巩固国大党执政地位,扭转目前面临的不利局势,由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政府对内阁实施了 “新老更替”的重组举措,提拔了22名新部长,并相继调整了20多名部长职位。为了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加入内阁,以80岁高龄的外交部长克里希纳为首的5位资深部长退位让贤。尽管这一 “大刀阔斧”的内阁重组在短时间难以帮助政府摆脱腐败丑闻带给民众的心理阴影,也未必能够对目前国大党的 “政治瘫痪”现象起到“悬崖勒马”的实质性效果。但此举毕竟是为了恢复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的声誉,挽回国大党多年来积聚的政治势力,为最终赢得18个月后全国大选所实施的一大政治举措。但此次改组,拉胡尔·甘地并没有如之前所预料的那样进入内阁。

2013年印度国内政局伴随着大选的临近而波澜起伏。2013年1月20日举行的印度国大党斋普尔大会被印度媒体誉为 “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会议,因为它标志着印度历史上最长的一次 “政治酝酿”终于有了结果,执政党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终于同意42岁的儿子拉胡尔·甘地接班,正式任命42岁的拉胡尔·甘地为该党副主席。拉胡尔在演讲中提到了母亲对他未来领导国大党的担忧——权力就是毒药!但作为尼赫鲁—甘地家族的成员是不能被允许成为印度政治的旁观者的。“对于我来说,国大党就是我的生命,印度人民就是我的生命,我会为印度人民和国大党而战斗”。②《拉胡尔接过家族权利杖欲问鼎印度总理宝座》。http://news.xinhuanet.com/yzyd/world/20130123/c_114462960.htm拉胡尔的演讲一改他往日木讷而温婉的讲话风格而赢得了台下海啸般的掌声和喝彩。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拉胡尔的地位,为他成为2014年国大党总理候选人增加了几分胜算,但胜算究竟能有几成依然是个未知数。国大党近年来面临的种种腐败案件以及社会问题已经使其逐渐失去了往日的 “魅力”。加上拉胡尔自身也有不少问题,包括与家族其他领导相比言语不多,缺乏应有的睿智与魄力,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拉胡尔成为印度总理的不确定性。

政治上越来越分散的趋势,预示着未来国大党如果没有在腐败、社会治安治理、贫困等民众 “饥渴”的问题上有实质性的举措或突破,2014年的议会选举中国大党能否获胜或胜券有多大值得担忧。除了要解决增长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以及贸易与投资领域的诸多问题外,种姓对立和民族宗教冲突也是未来印度必须面对的难题。而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和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同样不可小觑。据印度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仍然有24%的印度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3年2月,印度11个全国性行业的工会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大罢工,得到了约1亿民众的积极响应。民众谴责政府的市场化改革措施是 “反穷人”的改革,要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抑制通货膨胀,提高最低工资。此次罢工被认为与政府本月21日准备向议会提交削减预算计划以及在军购中出现的丑闻曝光密切相关。有商业机构预测,此次罢工造成了48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二)经济上 “金砖”褪色迹象明显

2000年至2009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4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10年印度GDP增速为10.4%,首次超过增速10.3%的中国。2011年1月初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显示,按购买力评价(PPP)衡量,2010年印度经济总量可能达到4.4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4.32万亿美元,跻身第三大经济体。印度媒体(经济时报)称,以卢比购买力计算GDP,2011年印度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事与愿违。2011年以来印度经济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展,“金砖”出现了褪色迹象。

1.经济增速放缓

人们之所以对印度经济充满信心,是因为印度经济从1991年市场化改革以来,连续20年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 (见图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以现价美元计算,2010年印度GDP达到了1.68万亿美元,增长率高达9.55%。

2011年以来,受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存在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印度经济也未能摆脱大环境的消极影响。与前几年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相比,印度的经济增长势头减弱,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的迹象,成为金砖国家中“金砖”最先出现褪色迹象的国家。2011年以现价美元计算的GDP实现了1.85万亿美元,增长率却滑落到6.86%。这一数值是自2003年以来(除2008年)增长率首次低于7%。有媒体开玩笑说,金砖国家“BRICS”中的“I”代表印度尼西亚。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惠誉两家机构在2012年4月就将印度主权信用评级为BBB-,评级前景从稳定下调至负面。2012年6月12日,全球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发布题为 《印度是否将成为金砖国家中第一个折翼天使?》(标普报告中的金砖国家没有包括南非)的报告,认为印度可能失去其 “投资级”主权债务评级。一时间媒体开始热议,究竟印度的 “金砖成色”有多少?“印度将成为金砖国家中第一个 ‘坠落的天使’”?印度政府如果在控制财政赤字方面无所作为,印度信用等级将会沦为 “垃圾级”?

进入2012-2013财年,印度国内市场中一向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的行业如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农业等增长情况均不尽如人意,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在低位徘徊。2012年第一季度仅实现了5.3%的增长率,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尽管印度经济第二季度有所反弹,增长率上升到5.5%,但这一数值仍然低于长期以来的均值。由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三季度的增速又回落到5.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月11日发布的最新月报称,2012年第三季度(10-12月),印度经济增长率下滑至4.5%。尽管印度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 “药方”以改善经济,但 “疗效”并不明显。由于经济增长乏力、油价与利率同样也居高不下。虽然数据显示2013年1月印度工业产出同比增长2.4%,高于市场预期1.3%的增幅。但是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SIAM)日前公布,今年2月份印度乘用车销量较去年同期骤跌25.7%至158513辆,遭遇2000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尽管如此,来自汇丰银行的经济分析显示,2月份金砖国家经济体新增订单减少,导致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经济增速放缓,但印度增速超过中国。印度时报2013年2月22日报道,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显示,受世界经济持续乏力的影响,截至今年3月,印度经济预计增长5%,增速将创下近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印度经济增速在过去几个月不断放缓,除了全球经济不景气造成的影响之外,制造业与服务业增速放缓也是影响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2.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印度自市场化改革以来,经历了多次高通货膨胀。从图3看出,1991年,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曾高达13.87%;1994和1995年,通货膨胀率也分别高达10.21%和10.22%;1998年的通货膨胀又上升到13.23%,此后开始下降。但是,自2009年以来,印度的通胀指标就一直在高位徘徊,2009年为10.88%,2010年为11.99%,2011年略有下降,为8.86%。其中燃油价格上涨和食品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而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则是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价格的持续上涨。

2012年印度央行不断紧缩货币,也曾经十几次加息,但货币政策的作用始终有限,导致通货膨胀不降反升。2012年1月-12月,印度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4月份曾经高达10.22%。此后几个月一直在高位徘徊。同时,以批发物价指数衡量的通胀率持续上升,WPI从1月份的6.55%持续上升到4月份的7.23%,9月份曾高达7.81%(见图4)。为此,印度多地发生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抗议物价持续上涨。

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月份印度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79%,但以批发物价指数(WPI)衡量的通胀率降至6.62%,升幅较2012年12月的7.18%有所放缓,且为38个月以来的新低,燃料价格同比上涨7.06%,制造业通货膨胀率为4.81%。2月份CPI继续上涨,涨幅为10.91%,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已经连续三个月高于10%。同时,2月份以批发物价指数(W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同比增长6.84%,这一数值大于市场预期的6.54%,也高于1月份的数值。其中,燃料价格上涨10.47%,制造业通胀率为4.51%。

无疑,印度正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滞胀风险加大,货币政策也陷入两难困境。如果为了稳定经济增长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物价失控。如果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则经济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将导致印度的 “金砖失色”。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增加了印度央行通过降息刺激经济的难度,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

3.“双赤字”持续上升

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经济温和衰退不可避免地给全球贸易和产出带来了负面影响,世界贸易增长同步下滑。印度在经济增速大幅回落的同时,又遭遇贸易赤字的持续上升。从图5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印度的贸易总额不断上升,以现价美元计算的贸易额从2001年的945.5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7638.9亿美元,贸易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25.63%上升到2011年的54.49%。与此同时,贸易赤字也迅速上升,由2001年的67.9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609.2亿美元,贸易赤字占总贸易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7.18%上升到2011年的21.07%。

2012年1-12月,印度货物贸易总额为7792.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2924.80亿美元,同比下降3.4%;进口4867.55亿美元,同比增长4.8%;贸易逆差1942.75亿美元,逆差扩大20.3%。根据印度商工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3年1月份印度进出口贸易额为7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其中,出口255.87亿美元,增长0.82%;进口455.83亿美元,增长6.26%;贸易逆差为199.96亿美元,同比增长13.78%。

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税收收入下降,接近两位数的高通货膨胀不断恶化印度的财政赤字状况。2011-2012财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5.9%,远远超出预算确定的4.6%的预期目标。未来卢比如果持续走弱,将使目前的财政赤字面临更大的压力。有经济学家估计,印度政府如果不能采取新的改革举措开源节流,2012-2013财年财政赤字可能攀升到占GDP的6.1%。为此,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2012年9月29日宣布了一项为期5年的财政紧缩路线图,计划用5年时间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本财年的5.3%降低到2016年的3%。①《印度公布财政紧缩路线图》。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gjcj/2012-10-31/content_7384699.html同时,2012年9月-10月期间,辛格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上调柴油价格、向海外超市连锁商开放零售业、撤销对外投资航空公司和广播公司禁令,批准出售四大国有产业(印度斯坦铜业公司、国家铝业公司、矿产和金属交易公司以及印度石油公司)的产权等。比较吸引眼球的具体措施还包括:放开多个品牌零售业对外资的限制,并将外资参股比重上限提高至51%;将广播电视业的外资比重上限提高到74%;允许外资进入国内航空市场或收购国内航空公司,持股上限提高到49%;将外资进入本国保险和养老金市场的投资上限分别提高至49%和26%。但高通胀和 “双赤字”使得印度央行的调控政策力不存心,效果甚微。截止2012年9月的前三个季度,印度经常项目赤字已经高达223.1亿美元,第4季度的经常项目赤字依然在继续扩大。财政和贸易的 “双赤字”使印度的投资评级进一步受到重创。

回顾2013年,美国的 “财政悬崖”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美国失业问题、欧洲持续的债务危机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都是世界经济复苏的绊脚石。世界经济复苏的根基不仅脆弱而且充满变数,预计 “弱增长”格局依然会持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2012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3.6%。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预测,2012-2013财年印度的通货膨胀率仍将超过7%,2013-2014财年有可能回落至6.5%。

无论如何,未来避免信用等级继续下调是印度政府的当务之急,而治理通货膨胀、避免 “双赤字”、阻止经济下滑是关键。既要避免经济下滑,又要治理通货膨胀和 “双赤字”,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且印度长期以来积聚的价格制度、零售业管制等结构性问题也非常突出,预示着印度政府新一轮改革面临的阻力会很大。预计2014年印度经济依然难以摆脱高通货膨胀、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卢比贬值等影响。但这些阻力并没有削弱印度成为世界强国的信心,印度财政部长帕拉尼亚潘·奇丹巴拉姆在今年3月初力挺预算提案时声称:什么也阻挡不了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们将和美中并肩而立。我们拥有实现这个目标的一切起源,但只有努力工作并尊重经济规律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②《印度财长放豪言——印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载 《参考消息》,2013年3月6日,第4版。

三、印度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在南亚,除了印度以外的其它南亚国家无论在国土面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方面都远远不如印度,可以说与印度没有可比性,加上印度伸入印度洋1600公里,在印度洋地区占据着极为有利的战略位置的现实,使得印度具有足以威慑其它南亚次大陆国家的力量。但是南亚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分裂与极端相互依存,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此起彼伏,印度也没有置身事外。虽说与前几年相比,印度安全形势已经有所好转。2011年,印度军警共打死恐怖分子450人,政府军亦有194人阵亡,冲突共造成430名平民死亡。2012年前9个月,政府军击毙恐怖分子269人,自身阵亡110人,平民死亡169人。①徐进:《全球重大武装冲突域军事形势评估:2011-2012》,载李慎明、张宇燕主编:《世界政治安全形势分析与展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7页。2012年3月14日,两名意大利旅游者在奥里萨邦的林区遭绑架,是该武装有史以来首次绑架外国人。2012年6月29日,印度在中部恰蒂斯加尔邦与纳萨尔反政府武装发生交火,打死至少19名反政府武装分子,其中6名据说是该武装组织的核心人物。除此以外,2012年7月下旬,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西南部地区,阿萨姆邦土著与穆斯林移民爆发了种族冲突并酿成大规模流血事件,造成将近80人死亡、40多万人流离失所的悲剧。在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里,400多个村庄化为灰烬。无疑,宗教对政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②马加力:《印度宗教问题》,载《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5期,第29页。目前,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虽然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却依然如故。宗教矛盾与种族矛盾互为因果,相互交织,严重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安定。

同时,印度的性犯罪问题严重,令世界震惊。2012年12月16日晚,印度一名女大学生在新德里一辆 “黑公交”上惨遭5名歹徒轮奸,后被抛出车外。因伤势太重,这名受害人29日在新加坡伊丽莎白医院不治身亡。印度各界对此案表达了极大愤慨,印度各大城市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媒体对此事件的抨击也此起彼伏。《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时报》等主流媒体均罕见地用3个版面详述案情,并对印度、特别是首都新德里频发强奸案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报道,质疑警方的不作为,并呼吁重视女性权益保护。据官方统计,2011年仅新德里就发生了572起强奸案,2012年更是超过600起,这还不包括一些受害者因各种原因未去报案的情况。③《“黑公交”强奸案震撼印度》。http://news.cqnews.net/html/2012-12/30/content_23021551.htm

除了强奸案引发的大规模游行外,2012年6月25日,因政府宣布再次上调部分燃油和天然气价格,印度也爆发了大规模游行,抗议油价连续上涨。2012年7月16日,在印度斯利那加克什米尔政府教师游行示威,要求工作正规化,并要求提高收入。2012年10月11日,来自12个邦的3.5万名社会底层的劳工、农民和被边缘化的部族民众,从西部的瓜廖尔徒步游行350公里到首都新德里,抗议政府为发展工业而剥夺了他们土地的行为。

当前,印度不确定的国内政治态势包括教派、宗教和民族纠纷以及社会问题都很突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刘 务]

D83.351

A

53-1227(2014)01-0033-18

* 朱翠萍,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猜你喜欢

印度
印度总统定了
论印度陈那因明非演绎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如果可以去印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印度是这样使用自行车的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印度的3D斑马线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