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式语法中动词与构式的整合

2014-05-25赵静宜

英语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论元构式句法

符 存 赵静宜

(长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1.引语

Goldberg的构式语法把动词与构式的整合归结为动词参与者角色与构式论元角色的融合(Goldberg,1995:24)。她认为动词参与者角色和构式论元角色的融合遵循语义一致原则和对应原则,分为三种情况,即角色融合、角色失配以及同一动词与不同构式的融合。无论是哪一种融合情况,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和构式的论元角色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动词具有相同的参与者角色和角色侧重,那么这两个动词就能与同一个构式相融合。例如,Goldberg认为动词load和throw具有相同的参与者角色和角色侧重,因此这两个动词能与使动构式相融合,产生句式He loaded hay onto the wagon和句式He threw hay onto the wagon。(Goldberg,1995:176)但实际上,动词 load还可出现在带with短语的因果构式中,产生句式He loaded the wagon with hay,而动词throw却不可以与带with短语的因果构式相融合。句式He threw the wagon with hay是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由此可见,Goldberg认为的只要动词具有同样的参与者角色及角色侧重就能与同一个构式相融合的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探讨了Goldberg动词与构式整合观存在缺陷的根源,提出了改良的途径,即赋予动词不同的角色侧重,进而完善了Goldberg的动词与构式整合观。

2.Goldberg动词与构式的整合观

Goldberg认为动词具有参与者角色,构式具有论元角色,动词与构式的整合通过参与者角色和论元角色的融合实现。“如果一个动词是能出现在某构式中的某类动词的成员,那么该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可与在语义上与论元角色相融合。”(Goldberg,1995:50)动词的参与者角色与具体的框架角色相关,指一个动作的实现应具有几个参与者,而构式的论元角色则指抽象的、概括性更高的角色,如施事、受事等。例如:

(1) Crystal passed Sam a book.

例(1)中的动词“pass”表示一种传递活动,涉及传递者(passer)、接受者(passee)和传递物(passed),即该动词要求有三个参与者角色。

从构式的角度来看例(1)属于双及物构式,该构式的论元角色为施事(agent), 接受者(reapient)和受事(patient)。同时,她还提出了融合的两条限制条件:语义一致原则和对应原则。语义一致原则认为只有当语义一致的角色才能融合,即当动词的参与者角色是构式的论元角色的一个实例时,两者才能算作是语义一致并能融合。对应原则认为动词的每一个被侧重的参与者角色必须与构式中被侧重的论元角色相融合,如果动词某个参与者角色不被侧重,而相应的论元角色被侧重的话,该论元角色将赋予该参与者角色被侧重的地位。根据两个原则,Goldberg的构式语法认为,动词与构式的融合有以下三种形式:角色融合、角色失配和同一动词与不同构式的融合。

第一种形式为角色融合。如动词“pass”的三个参与者角色passer、passee、passed都被侧重,与双及物构式的三个论元角色施事、接受者和受事在语义和侧重上都一致,因此是典型的动词与构式的融合。

第二种形式为角色失配。如动词sneeze只有一个参与者角色,即sneezer,而其出现的使动构式的论元角色却有致使者(cause)、目标(goal)和客体(theme)三个,且cause和theme角色都被侧重。根据对应原则,使动构式论元角色将赋予动词sneeze另外两个参与者角色sneeze、place和sneezee。

第三种形式为同一动词出现在不同的构式中。例(2)中,动词“send”可出现在双及物构式和使动构式中,融合过程如图1和图2所示:

(2) a.Sam sent Chicago a letter.

b.Sam sent a letter to Chicago.

如图1所示,方盒图中的第一行表示构式的语义,包括构式的论元角色和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X致使 Y收到 Z)。图中连接构式论元角色和动词参与者角色的实线表示,论元角色必须和独立存在的动词参与者角色相融合;图中连接构式论元角色和动词参与者角色的虚线表示,如果需要,构式能为动词提供额外的参与者角色。一旦动词的参与者角色与构式的论元角色相融合,那么构式的语义角色就会映射到句法形式,产生具有主语、宾语1和宾语2的句法形式。当动词“send”的语义角色与双及物构式的语义角色互动时,动词“send”的参与者角色(sender、sendee、sent)就融入构式的谓词(PRED)一栏,并最终映射到句法形式。具体而言,动词“send”的参与者角色sender可被识解为构式的施事论元角色,sendee角色可被识解为构式的接受者论元角色,而sent角色可被识解为构式的受事论元角色。

如图2所示,方盒图中的第一行表示使动构式的论元角色和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 (X致使Y移动到 Z)。实线表示论元角色必须和独立存在的动词参与者角色相融合,虚线表示如果需要构式能为动词提供额外的参与者角色。一旦动词的参与者角色与构式的论元角色相融合,那么构式的语义角色就会映射到句法形式,产生具有主语、宾语和旁格的句法形式。具体而言,动词“send”的参与者角色sender可被识解为构式的致使者论元角色;sendee角色可被识解为构式的目标—路径论元角色,而sent角色可被识解为构式的客体论元角色,因为该客体经历了位置的改变。

若按照Goldberg的动词参与者与构式论元角色互动和融合的观点来分析,load和 throw都具有相同的参与者角色,并且角色侧重情况一致,load的参与者角色loader和throw的参与者角色thrower都可以识解为构式论元角色致使者,参与者角色container都可以识解为构式论元角色目标—路径的一类,参与者角色loaded-theme和thrown-theme都可以识解为主题的一类,因此能与使动构式相融合。同样,load的参与者角色loader和throw的参与者角色thrower都可以识解为构式论元角色致使者,参与者角色container都可识解为构式论元角色受试的一类,参与者角色loadedtheme和thrown-theme都是被侧重的参与者角色,句式表达上要出现,因此动词load和throw应该都能与带with短语的因果构式相融合。实际上,load能和两种构式相融合,throw只能和使动构式相融合,不能和带with短语的因果构式相融合。

3.Goldberg动词与构式整合观的问题根源

Goldberg的动词与构式整合观不能解释为何动词load和throw具有相同的参与者角色和侧重情况,却不能和相同的构式相融合。也就是说,Goldberg的动词与构式整合观存在缺陷。要弥补这些缺陷,首先要找到缺陷产生的原因。Goldberg的动词与构式整合观的实质就是动词参与者角色与构式论元角色的融合。在阐述两者的融合过程中,Goldberg一方面将动词的意义描述为参与者角色和角色侧重,一方面将构式的意义居于动词意义之上,构式能为动词提供其本身所不具有的参与者角色。Goldberg动词与构式整合观存在缺陷的根源也就在上述两个方面。

第一,Goldberg过度强调构式的意义而限制动词的整体意义在构式意义构建中的作用。Goldberg构式语法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赋予构式意义。但是在论述构式具有意义的过程中,Goldberg刻意贬低了动词的意义。她指出“每当动词出现在不同构式中的时候整个表达的意义就会不同,但这些差异不需要归因于动词的不同意义,如果归因于构式本身会更加简约” (Goldberg,1995:13)。Langacker对这一论述表示了质疑。他赞同例(3)a“发生移动”的句式意义是构式而非动词赋予的。然而,他不赞成例(3)b“发生移动”的句式意义仍旧只归因于构式(Langacker,2005:162)。

(3)a.Elena sneezed the foam off the cappuccino.

b.Mia kicked the ball into the stands.

Langacker进而认为,句式(3)b 中动词“kick”本身就可以引发类似“路径”的意象图式,因此具有“发生移动”的意义。也就是说,(3)b的句式意义的形成不需要依赖使动构式的构式意义。袁野也认为,不仅典型的动作性及物动词本身具有“发生移动”的意义,诸如“sneeze”这样典型的不及物动词也同样可以引起意象或者是读者经历过的场景,从而理解为什么打喷嚏可以将咖啡中的泡沫吹开(袁野,2007:36)。

由此可见,Goldberg为证明使动构式具有“发生移动”的意义而限制甚至否定动词本身意义,这一研究路径是存在问题的。证明构式具有意义并不需要否定动词本身具有与构式意义一致的意义,两者的意义可以交叉和融合。

第二,Goldberg把动词的意义限制为动词的词典意义或者说核心意义,而否定了认知语言学所提倡的词义百科知识观。虽然Goldberg多次提到她的构式语法中的论元及参与者都是动态情景中的一些关系空位,但她对于构式中动词的描述基本上只是一个参加者序列(袁野,2007:39)。Iwata注意到把动词意义描述为一成不变的参与者角色存在缺陷,提倡要把动词的意义表述得更加丰富(Iwata,2005)。他把动词的意义分为中心词意义以及短语层意义。中心词意义是某个词的全部框架语义知识,独立于任何句法框架;短语层意义是与特定句法框架相联系的,是和与该句法框架相应的题元核心相融合的结果(Iwata,2008)。短语层意义是对中心词意义所作的突显,当我们突显装载/传递活动时,load 就出现在例(4)a 的[V NP onto NP]句法框架中,当我们突显活动的完成时load就出现在例(4)b 的[V NP with NP]句法框架中。

(4)a.John loaded hay onto the wagon.

b.John loaded the wagon with hay.

4.对Goldberg动词与构式整合观的改良

Goldberg把动词与构式的整合提炼为动词参与者角色与构式论元角色的融合,该研究路径没问题。问题在于Goldberg把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和角色侧重限制为一成不变,不考虑任何语境,这不符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事实也证明,动词的角色侧重不可能一成不变,为了实现某种表达的需要,我们需要突显动词参与者的不同角色。因此,赋予动词参与者不同的角色侧重情况是弥补Goldberg动词与构式整合观缺陷的改良方法。

赋予动词不同的角色侧重情况就能解释为何动词load和throw具有相同的参与者角色而不能和同一构式相融合。例(5)显示的是动词“load”在[V NP onto NP]句法框架中的语言实现,由此可归纳出load的参与者角色及角色侧重为“load”[loader container loaded](黑色字体表示角色受到侧重,以下采用相同的表示方法)。

(5)a.Joe loaded the truck with boxes.

b.Joe loaded the truck.

例(6)显示的是动词“load”在[V NP with NP]句法框架中的语言实现,由此可归纳出load的参与者角色及角色侧重为“load”[loader loaded container]。

(6)a.Joe loaded boxes onto the truck.

b.*Joe loaded.

c.*Joe loaded boxes.

与动词load不同,动词throw在句法框架 [V NP onto NP]和[V NP with NP]的语言实现如例(7)所示,因此可归纳出动词throw的参与者角色和角色侧重情况为throw[thrower thrown container]。

(7)a.Joe threw hay onto the wagon.

b.*Joe threw hay.

c.*Joe threw the wagon with hay.

d.*Joe threw.

e.*Joe threw the wagon.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动词load和throw虽具有相同的参与者角色,但两者的角色侧重情况不一致。动词load具有两种不同的角色侧重情况,而动词throw只具有一种角色侧重情况。当load[loader loaded container]和 throw [thrower thrown container]的参与者角色和角色侧重一致时,两者都可以和使动构式相融合。此外,load还具有另外一种角色侧重情况[loader container loaded],因此该动词能和带with短语的因果构式融合。而throw没有具备这样一种角色侧重情况,因此该动词就不能和带with短语的因果构式融合。

5.结语

Goldberg动词与构式整合观的问题在于把动词的意义限制为一成不变的参与者角色和角色侧重。该观点否定了动词的整体意义和百科知识意义,把动词的意义简单地限制为词典意义或核心意义,从而导致了具有相同参与者角色及角色侧重的动词不能与同一个构式相融合的情况的存在。本文对Goldberg的整合观提出了改良方法,认为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可以不变,但是动词的角色侧重情况是随语境和交际需要而变化的,当我们要突显动词的不同方面时,参与者角色侧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动词load的使用可以突显装载的过程和装载的结果两个方面,具有[loader container loaded]和[loader loaded container]两种角色侧重情况。而动词throw的使用只可以突显装载的过程,只具有[thrower thrown container]一种角色侧重情况。因此,动词load可以与使动构式和带with短语的因果构式相融合,而动词throw只能与使动构式相融合。

[1]Goldberg, 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Iwata, S.The Role of Verb Meaning in Locative Alternations[C]//M.Fried (eds.).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Back to the Roots.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01.

[3]Iwata, S.Locative Alternation:A Lexical-constructional Approac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08.

[4]Langacker, R.W.Integration, Grammatic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Meaning [C]//M.Fried(eds.).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Back to the Roots.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05.

[5]袁野.动词意义、构式与体验式理解[J].外语教学,2007(3):36.

猜你喜欢

论元构式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探究“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