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的综合性经济研究机构——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14-05-25

中国商论 2014年13期
关键词:经济史研究室政治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所。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沿用社会科学研究所名称。1945年更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77年始沿用现名。现在经济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一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包括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三方面兼有,而以基本理论研究为主的高水平的综合性经济研究机构。

经济研究所既研究理论经济学又研究应用经济学,一方面,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政策实施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发挥本所人才优势,研究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和中外经济思想史。紧追世界经济学思潮发展的新动向,广泛借鉴和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方法、新理论,在综合性的专题研究中不断取得新成果。

经济研究所现有123人,其中正高级研究人员40人,副高级研究人员36人,中级研究人员22人,高、中级研究员占全所在职人员总数的80%。经济研究所现设有8个研究室: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微观经济学研究室、政治经济学研究室/《资本论》研究室、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室、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发展经济学研究室)。经济研究所现管理5个研究中心和9个学会及基金会。研究中心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契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学会及基金会包括: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国光优秀青年企业家创新研究奖励基金。

经济研究所与国际经济研究机构、有关组织和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功地举办了许多重要的国际性学术活动和会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多所大专院校合作进行了多项专题项目及课题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设在经济研究所。现有授权理论经济学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5个,专业为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有授权应用经济学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为国民经济学。经济系现有博士生导师26名,硕士生导师20名。

经济研究所图书馆共有藏书70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54万册(包括古籍、地方志6500种,19000余函,14万余册);外文图书15万册;中外文报刊5000种。

经济研究所现主办三种国家核心刊物,分别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经济史研究》,这些刊物以其学术性、政策性、前瞻性、实用性、信息性、综合性吸引着广大读者,成为理论研究、教学、实际经济部门工作者的喜读刊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下设8个研究室,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西方经济理论等研究室。

政治经济学研究室

政治经济学研究室是经济研究所成立最早的研究室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骆耕漠、张卓元、吴敬琏、何建章、于祖尧、陈吉元、徐节文、项启源、戴园晨等曾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工作。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论》、骆耕漠的《〈资本论〉研究》以及研究室集体撰写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社会主义新论》等学术著作对中国经济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老一辈经济学家严谨求真、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创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优良的学术传统。

政治经济学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9人。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3人。博士生导师1人。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设有《资本论》研究中心。

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以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要研究领域,探讨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应用经济学的发展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提供基本理论支持。经过不断努力,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范畴、经济发展理论等四个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近五年,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参与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A类项目2项,国情调研课题6项,经济研究所重点课题9项,完成了多项上级交办的重要研究任务。

开展广泛学术交流。1999年始,政治经济学研究室每年主持召开一次“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每次一个主题,对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和现实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会后出版研究文集《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影响。

开展广泛学术合作。政治经济学研究室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研究活动或担任特约研究员,成果共享,共同推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室

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室主要是以经济思想研究室中专门从事外国经济思想和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人员为基础,重新组建的新研究室,成立于2002年。

研究室老一辈学者的研究中,在国内学界最有影响和特色的领域是德国经济思想史、A·斯密(朱绍文,俞品根);有关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章良猷,黄范章);北欧福利制度研究(黄范章);和有关《资本论》的研究(刘潇然、田光、沈佩林、王成稼、王辅民)等。

后一代学者在继承和发挥本室历史上的研究特色的同时,拓展了某些研究领域,主要表现在:扩大了以德语世界经济思想和A·斯密为核心的研究领域,《弗莱堡学派研究》是这类成果的典型代表之一;深化了对西方国家经济模式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类型》。

研究室充分尊重研究人员的个人偏好,让研究人员从自己的学术兴趣出发,自由选择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同时,集体性研究则根据中国时代课题的借鉴之需要,选择了某些重要的研究论题。这方面完成的主要成果有:院重大课题“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比较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院重点课题“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大争论的反思”、所重点课题“近现代经济学的演进”、“现代经济学前沿:企业理论研究”和“《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等。

目前在研的集体性研究项目有两项:院重大课题“对自由市场制度的两种理解的比较研究”、院重点课题“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经济学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室

宏观经济研究室是经济所最早的研究室之一,20世纪50年代,研究室名为综合平衡研究室;80年代起,改称为现实经济研究室、国民经济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室。该研究室孵化出技术经济与数量经济、人口经济、生态经济、资本理论等多个学科、研究所和研究室。

几十年来,杨坚白、刘国光、董辅礽、乌家培、杨圣明、田江海、樊纲、张曙光等数代学人不懈奋斗、人才辈出。相当一批学术成果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应,如《宏观经济调控与政策》、《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体制变革中的宏观稳定》等。这些成就,既反映出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对经济理论的需求,也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专家学者的成长及其学术风格的塑造。宏观经济理论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发展。

宏观经济稳定一直是宏观室探讨的主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宏观室相继进行了“体制转轨阶段的宏观稳定”、“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稳定”研究;随着中国经济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及发展方式转变,“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稳定”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与宏观稳定”成为现阶段新的研究主题。宏观室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2008-2010),也充分反映出研究室新时期的研究方向。

微观经济研究室

微观经济研究室研究中国各类企业的制度变迁和行为特征、政企关系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为重点,在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企业金融、企业战略与管理、生产率分析、经营者问题、产业经济和地区发展等方面有长期深入的研究。

微观经济研究室在研究中注重跟踪当代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努力用新理论、新方法及时、深入、全面地把握中国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同时还注重研究和总结近二十年来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经验。研究人员还积极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改革方案、体制设计、战略策划、行业调查等方面的活动提供服务。

注重实证分析和现场调查是微观室的研究传统和特色。从八十年代以来,微观室几次在全国展开大规模的企业调查,获取并积累了上千家企业在体制变革、经营演变和经营绩效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另外,微观室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完成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企业案例。

微观室的研究人员与境外学术界有着密切的研究合作,与美国、英国、香港、日本等地的多个研究机构和有关学者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是我国研究中国经济史的重镇之一。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以其理论和专业方面的研究实绩、研究特点以及良好的学风,奠定了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并享誉海内外经济史学界。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的前身上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53年经济研究所设立伊始,就设置了经济史组,由副所长严中平兼任组长。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此时,经济史组建制扩大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研究室下分设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以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四个研究组,由副所长严中平兼任研究室主任。当时,该研究室是经济所最大研究室,也是国内唯一的研究时段最全、人数最多、高级研究人员比较集中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机构。其后,历任室主任为方行、经君健、江太新。研究室的当前状况是以中青年博士硕士研究人员为主要力量,以近代经济史研究为主攻方向、兼及古代的格局。

1986年,经济所设立编辑部,创办《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1986年底,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经济史学会”成立。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以“通古今之变”、探索与研究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脉络、规律为己任,力图为建立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一,资料奠基工作,编辑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史研究资料丛刊》等资料集。其二,专题研究和专著,有大批论著问世,如《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中国企业史·近代卷》等。其三,对学术界重大问题深入研究的引领作用,例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讨论;关于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问题;关于传统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讨论等。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成立于1991年,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77年的“新中国经济史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港、澳、台经济史,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27~1949年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史)。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徐雪寒、吴承明等都担任过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的顾问。

研究室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大量国家和院、所重点课题,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出版了一大批革命根据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和研究著作,获得了院、所和社会的好评,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研究室,并成为国内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重要阵地。

出版有《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华北解放区财经史料选编》、《中原解放区财经史料选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等。

经济思想史研究室

经济思想史研究室是经济研究所的老牌研究室之一,现已有近50年的历史。在成立初期,该室曾是以巫宝三为首的一批留美学生的聚集地,他们为中外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辈树立了优良的学风。该室曾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如巫宝三、朱绍文、黄范章、赵人伟、田光、朱家桢、俞品根、樊刚、李实等,为该室的学术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在研项目主要有:厉以平《东亚实学经济思潮研究》(院重点)、叶坦《中国经济学术史》(国家社科基金)、叶坦《中国西部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叶坦《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研究》、叶坦《中国经济思想范畴史》 (所重点)等。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成立于2005年8月,由资本理论研究室经改组后组建而成。主要承担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国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及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发展,培养研究人才。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承担了多项社科、院所重点课题,集中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本形成和流动的相互影响,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猜你喜欢

经济史研究室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形变预测研究室工作动态剪影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外源污染过程与控制研究室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新新机甲研究室
经济史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