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与组成部分的阐释

2014-05-25

政工学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空想理论体系列宁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与组成部分的阐释

·经典导读·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列宁于1913年3月为了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的一篇重要文章,最初发表在俄国布尔什维克主办的《启蒙》杂志(月刊)第3期(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专号)上。这篇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和主要组成部分,作了权威性的阐释。

列宁在文章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简要介绍,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的阐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性。

列宁鲜明指出,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马克思学说是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文章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而彻底的哲学唯物主义

任何一个时代的哲学虽然归根结底都是由经济决定的,但是它的创立却需要以前人所提供的思想资料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而出现的哲学形态,其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其中,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列宁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概述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大致脉络,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两种哲学思想体系由来已久,到了18世纪末,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哲学。他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其工作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德国古典哲学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抛弃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汲取了它的辩证法思想;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和宗教伦理的杂质,批判地汲取了它的唯物主义思想,使唯物主义同辩证法实现了有机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二是把这种辩证唯物主义从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进一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哲学思想伟大变革的重要标志,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说明,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历史才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又说明,正如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这种客观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认识而存在)的反映那样,人对社会的认识(即哲学、宗教、政治等的不同观点和学说)则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他强调:“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政治形式,就会看得很清楚:它们都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2.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在文章中,列宁简要介绍了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框架。他指出,马克思之所以特别注意研究经济问题,是因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列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大致脉络,指出其直接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以前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在他们的研究中已经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严密地论证并且彻底地发展了这个理论,认真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从商品交换开始,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背后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才是利润的来源,是资本家阶级财富的来源,形成了剩余价值学说。

3.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列宁简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主要内容。他首先介绍了空想社会主义,并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原因和条件。

列宁指出,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它既没有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没有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能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因而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他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又抛弃了其中的空想成分,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之后,列宁有一段结论性的话:“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列宁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从空想变成科学,正是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和组成部分,完整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

列宁在文章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实现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哪个天才人物脑袋里蹦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基础上产生的,就其主要来源来讲,如果离开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不了解这些理论来源,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它的价值。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还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后来的发展中,也是继续批判吸收其他学说中某些正确的部分、成分和因素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在当今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要注意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努力掌握一切反映时代进步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列宁在文章中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涵盖人类社会发展、自然界发展和人的思维发展的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各个领域,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完备而彻底的哲学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严谨的思想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就其主要来源讲的,并不否认还包括自然科学和其他文明成果等来源;三个组成部分也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的,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还包含其他内容,比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文化理论以及军事理论、新闻理论、外交理论等。学习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和组成部分的论述,要求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

列宁在文章中特别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几篇重要原著,要求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和《共产党宣言》一起作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重视学习原著,下大气力读懂原著,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要求。恩格斯曾明确要求年轻一代革命者要“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多次要求党员干部要有计划地读一些马列的书。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也反复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且把这种学习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学习出版社2011.6版。标题为编辑所加,有删节)

猜你喜欢

空想理论体系列宁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规划人生
警惕“空想”
小老虎种花
警惕“空想”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