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父亲的味道
2014-05-25冬天张静
●冬天 张静
延续父亲的味道
●冬天 张静
父亲去世时,邓启明正在印尼为事业打拼。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他一生也无法弥补。父亲走后,家里只有年迈的母亲和一间做黄粑的小店,孤单地与在印尼的他遥遥相对。
只是一闪念间,邓启明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送走父亲
2012年5月11日,深圳华为印尼分公司技术部经理邓启明接到母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母亲抽泣着说:“你爸走了。”
刹那间,邓启明有点儿蒙:“什么走了?”他只觉得脑子里有颗炸弹炸了。
“年前你爸就患了食道癌,一直不让我跟你说。现在他走了,你快回来送送他。”母亲哽咽着说。
当天晚上,邓启明就坐上了回国的航班。
时年27岁的邓启明是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尧坝镇人。那是一个偏僻、古朴的小镇,盛产黄粑。那是一种用糯米、粳米制作的传统美食,类似于年糕,但比年糕有嚼劲。父亲邓西君和母亲巫礼秀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店,坚持用手工制作最美味的黄粑。热气腾腾的黄粑一出锅,浓烈的米香味就在小镇的街上飘散。黄粑做好后,母亲在店里卖,父亲则挑着担子上街叫卖:“卖黄粑喽!”那悠长的吆喝伴随着邓启明长大,成为他记忆里最动听的声音。
父母用做黄粑挣来的钱供邓启明读书上学。2012年3月,邓启明赴印尼,担任华为印尼分公司技术部经理,年薪20万元人民币。
事业顺风顺水,他刚有能力回报父母,谁知父亲却不给他这个机会。这份遗憾该如何弥补?
到家时,灵堂早已搭建起来。邓启明一下子扑倒在父亲的棺木上号啕大哭。堂姐告诉他,一年前,老人查出患食道癌时已是中晚期。那时候,邓启明刚到华为,怕耽误儿子的前程,老人不让说,只在县上的医院做化疗。由于化疗效果不好,老人的病情越来越重。两个月前,儿子要去印尼任职,老人再次把病情瞒了下来。
再也不分开
送走父亲后,偌大的家只剩下邓启明和母亲两人。做黄粑的工具静静地摆在屋角,它们跟了父亲一辈子,而今父亲不在了,它们又该何去何从?那晚,母子俩枯坐在灯下,相对无言。后来母亲提出让邓启明回印尼去,她可以独自守着小店,守着老伴,守着做黄粑这门传统的手艺。
邓启明不答应。父亲刚走,假如母亲再有什么事,他该怎么办?他提出让母亲跟他去印尼生活。母亲摇摇头,说:“你爸做了一辈子黄粑,要是闻不着黄粑的香味,他心里会不踏实。再说,我也舍不得小镇上的人。”
不顾儿子的反对,母亲帮邓启明把行李打包好,生气地下了命令:“你爸最怕影响你工作,你不干出个模样就别回来。”她以不吃不喝“要挟”儿子,邓启明只好告别母亲,回到印尼。
儿子走后,巫礼秀独自一人守着黄粑店生活。每餐饭她都是将就着吃点儿,有时饿过头了,就喝一杯水了事。夜里睡不着时,她就起来捧着老伴的遗像说话,直到天亮。原来热闹的家变得冷冷清清的,没有一点儿生气。
回到印尼的邓启明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他想起龙应台说的话:“父母,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父母不就是这样一座老屋吗?渴望孩子能陪着自己,但又怕自己成为孩子的负累。而子女们却总在为自己找借口——等我升了职、等我买了房子、等明年……一年又一年,父母老了,而子女的承诺又实现了几个?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邓启明决定辞职。他要回去守着母亲,守着自家的小店,在母亲膝下尽孝。
2012年9月,邓启明回到合江县尧坝镇。见儿子突然回来,巫礼秀愣住了,然后便热泪盈眶,上前抱紧了儿子。这些日子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的心太累了。
怕母亲担心,邓启明只说自己是回来休假的。
在家时,邓启明每天都会陪着母亲一起做黄粑,母子俩有说有笑。儿子回来了,每餐饭巫礼秀都按时做,而且顿顿都很丰盛。这个冷寂许久的家总算有了点儿生气。
半个月后,巫礼秀问儿子何时走。邓启明这才说了实话:“我已经辞职了,回来陪着您。”
巫礼秀听后又是欣喜又是着急,她明白儿子的孝心,可又觉得这样会拖累儿子。情急之下,她捧起了老伴的遗像:“要是我陪你一起走就好了,就不会拖累儿子了。”
邓启明抱住母亲:“妈,别这么说。爸走了,家里就剩下咱娘儿俩。我再也不会跟你分开。”
儿子的执着打动了巫礼秀,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她想暂时陶醉在这温暖的亲情里,等过段时间再劝说儿子。
父亲的味道
在老家,邓启明的日子很简单,每天只做两件事:做黄粑和陪伴母亲。
做黄粑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为了保持黄粑的质量和味道,除了米浆用机器磨成,其余工序全是纯手工制作。从准备原材料到后续工作,一块成形的黄粑至少需要72小时才能完成。
摸着制作好的黄粑,巫礼秀不止一次对儿子说:“你爸生前总说黄粑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他总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吃黄粑,记住黄粑的美味。”
邓启明想替父亲实现这个愿望,而且对他来说,黄粑里有父亲的味道,他想把这种味道传承下去。
邓启明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制作的黄粑具有与众不同之处,让别人一眼就能记住,就像麦当劳,大家一看到字母M就会想到它。
用什么样的标志呢?邓启明突然想到了父亲。父亲做了一辈子黄粑,他就是最好的代言人。对,就用父亲的头像做商标。邓启明找出父亲的老照片,花了3天时间,制作出满意的商标。
商标制作好后,邓启明便打算在县里或市里开分店,可母亲需要人照顾,他实在走不开。邓启明想到了代销。他去县里找了几家卖土特产的小店,跟他们沟通,想把自家的黄粑放在店里代销,利润对半分成,卖出后再分钱。店主决定试试。
此后,邓启明更忙了。虽然每天在小店里为制作黄粑而忙碌,但他心里却很踏实。特别是每天晚上陪着母亲一起吃饭,听她老人家唠叨,那种感觉比挣多少钱都令人快乐。
就在邓启明的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有个女孩儿翩然而至——爱情悄无声息地来了。
2012年年底的一天,邓启明正在做黄粑,一个长发及腰的女孩儿走进店里买黄粑。买完黄粑,女孩儿并未离开。她问邓启明:“听说你专门从印尼辞职回来卖黄粑,你这么爱吃黄粑吗?”
邓启明笑了:“我不是爱吃,只不过这是我父亲的手艺,我不想让它在我这儿断了。”
女孩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挺有意思的,我想也许以后我们还会再见面。”
看着女孩儿离去的背影,邓启明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几天后,母亲说要给他介绍对象,女孩儿叫周成林,尧坝镇人,大学毕业后在泸州市一家汽车4S店上班。
整天做黄粑根本忙不过来,邓启明哪有心思去相亲。母亲拉着他说:“人家女孩儿见过你,对你很满意,说想跟你好好处处。”
邓启明一头雾水,突然,一个人闯进他的脑海,他想到那天那个长发及腰的女孩儿。难道是她?
邓启明没猜错,那女孩儿就是周成林。家人把邓启明介绍给她后,她决定先来看看,私下打听一下他的人品。通过暗访,她发现邓启明人很实在,明明可以飞得很高,却为了老母亲甘愿埋没在一个小店里。
再见面时,邓启明有些不好意思,说自己很普通。周成林也很爽快:“我要找的就是踏实过日子的人。”周成林的真诚让邓启明有点儿动心。
邓启明越来越忙,在县里又增加了几家代销点,根本没时间好好谈恋爱。周成林从没责备过他,有时见他太忙了,还会去店里帮忙,或者帮他照顾母亲,给邓妈妈做饭,耐心陪她聊天。
2013年9月20日,邓启明和周成林结婚了。
谁说这是遗憾的选择
结婚后,邓启明不满足于只在县里找代销点,他又在市里找了几家黄粑代销点。
考虑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网上淘东西,邓启明就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卖黄粑的店。他不光卖黄粑,还教买家怎么吃。
很多买家吃过邓启明制作的黄粑后,都说味道很不一样,就像小时候母亲亲手制作的年糕和糍粑,看上去普普通通,却特别香。慢慢地,邓启明的生意越来越好。
就在大家以为他要大干一场时,他却及时收了手。邓启明没有忘记自己为什么回来,他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陪伴母亲,让母亲开心,并把黄粑推销出去,替父亲圆梦。
2013年11月23日,巫礼秀得了重感冒,这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由于长年劳累,导致风湿病、关节炎一起发作,老人每晚疼得睡不着觉。没有更好的办法,邓启明只能给母亲按摩,夜里还要起来给母亲换热水袋。
半个月后,母亲的病仍不见好转,邓启明带母亲去看中医。医生说老人是郁结于心,心里肯定有什么不开心的事。
医生的话让邓启明很羞愧。他一直认为自己陪在母亲身边,对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这就行了。但他忽略了母亲的内心,母亲最大的心结还是他辞职回家的事。
邓启明觉得自己应和母亲好好聊聊。从医院回来的那天晚上,邓启明把医生的话说给母亲听。邓启明说:“妈,我知道您为什么事烦恼。您一直觉得我不应该回来,觉得我在外面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可我现在过得很好,尤其是每天能够陪着您,这是我最开心的。您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身体养好,其他的事情都不要想。”
母亲握住儿子的手,说:“你现在不后悔,但我怕你以后会后悔。到那时,我跟你爸去了,你的时间也耽误了,咋办?”
邓启明笑了,宽慰老人:“我要是不回来,哪能娶到这么好的老婆?”
为了解开母亲的心结,邓启明从生活中的细微处体察母亲的心情,想尽办法让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会时不时告诉母亲他想吃回锅肉,想吃鱼香肉丝,“妈,您都不知道,这些家乡菜在国外根本吃不到,还是回家好呀!”有时跟朋友聚会回来,他故意大声告诉母亲:“有这些亲朋好友在身边,心里才觉得踏实、满足,在国外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最重要的是,他正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他要让母亲知道,他在国内会比在国外发展得更好。
知道婆婆心思重,周成林每周末从外面回家都会想尽办法逗婆婆开心。虽然在生意上帮不了丈夫什么忙,但她一直尽全力照顾好丈夫和婆婆。
有了儿子和媳妇的开导,巫礼秀对儿子回来这件事,从以前不能接受,到慢慢理解并且接受。
2013年12月27日,邓启明在泸州市开了第十一家黄粑销售点。对他来说,挣钱从来不是目的,能守着母亲,守着妻子,才是最大的幸福。
(小雨摘自《家庭》 2014年4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