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依恋关系什么样
2014-05-25曹洁
你的依恋关系什么样
本期嘉宾:曹洁
资深心理治疗师,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师。创办儿童教育机构,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儿童心智测评、亲子关系等方面有丰富经验,长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育儿沙龙、亲子讲座和夫妻共同成长工作坊。
今天想跟大家说的这个问题,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伴侣关系、亲子关系、兴趣爱好,甚至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它就是“依恋关系”。咱们不妨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说起。
他是独生子,上小学六年级,很帅气,个子已经长到了一米七,一打眼看上去,你肯定跟我一样,会觉得这应该是个阳光开朗的孩子。可是,他的老师说,这孩子在学校像个刺儿头,情绪激烈,经常大喊大叫,如果听到别人对他有负面的评价,他会站到4楼的窗前,想跳下去。
他是家里的老小,上面还有哥哥姐姐。为了生计,父母在外工作,没有多少精力放在他们身上。他和别人打架,受了欺负,回到家跟姐姐说,被数落“又闯祸”,跟哥哥说,被教训“你真够没用的”,等到了父母那儿,则是“算了算了,多大点儿事”。长此以往,他意识到,被欺负的时候,家里人是指望不上的,于是他学会讨好高年级的同学,还结交了很多朋友,保护自己不被欺负。在那个群体里,他很安心。
她是独生女,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爸爸像一座伟岸的高山,呵护着她和妈妈。爸爸总是教育她,女孩子要听话,否则会出事的。18岁那年,爸爸突然离世,一切发生改变。妈妈受不了打击,得了抑郁症。仿佛一夜间,她长大了,张罗着父亲的追悼会,去医院照顾妈妈。失去亲人的那种伤心与恐惧一直被压抑,她心里有个脆弱的小女孩儿一直没有长大。
多年以后,那个家里的老小,有了成功的事业,他重朋友、讲义气,享受在哥们儿中一呼百应的感觉,但他也喜欢一个人踏上未知的旅途,享受孤独。他和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却不怎么回家。那个独生女,有了很好的工作,却没什么朋友,她觉得自己似乎也不需要什么闺蜜。这样看似很正常的两个人,恰好是一对夫妻,而那个上六年级总想跳楼的孩子,正是他们的儿子。
最先坐在我面前的是那个孩子,在让他做沙盘演示时,他的内心渐渐呈现。比如,他“建”了很多房子,我问他:“你住哪一间?”他说:“哪一间都不是我的。”他的内心有居无定所的漂泊感。他高兴地聊他的赛车和英语比赛,当我问他,如果你在英语比赛上表现不满意,怎么办?他语出惊人:“那我就只有死了。”偏激的情绪反映了他内心的冲突,他要做得好,又怕自己做得不好,最后往往都放弃。他的活力总是通过攻击,甚至自残的方式释放出来。我意识到他的家庭系统应该有严重的问题。
于是,我约见了他的父母。第一次见面,他们一个坐在我的对面,一个坐在我旁边。结果不出所料,他们正闹离婚。孩子有时跟着妈妈,有时跟着爸爸,或者去奶奶家。孩子那种居无定所的不安感,正源于此。
我引导这对父母追溯自己的家庭,并分析了他们的依恋关系。这位已经将近50岁的父亲,属于比较明显的回避型依恋关系。他疏离于家庭,忽略妻子的感受,对家庭矛盾采取不理会的态度。他总是在朋友之间找到本该从家庭中得到的温暖,这也是他晚婚的原因之一。这位妈妈在原来的家庭中很依赖父母,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她措手不及,对她造成的影响也一直未能解决,导致她形成了焦虑并带有恐惧型的依恋关系。做事犹犹豫豫,总是有很多担心。
而他们成为父母后,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爸爸总是不理他,想跟妈妈说些事,妈妈焦虑的情绪就会爆发,这让孩子变得敏感且极端。
经过多次心理疏导,这位爸爸做出了很多努力。他积极地修复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开车带父母出去玩,请父母吃饭。他和儿子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每周至少拿出半天的时间陪儿子,在儿子回来前,他会收拾一下凌乱的家。后来,他发现自己居然喜欢上了收拾屋子,像是在整理自己的心绪。童年时期,家里冷清又凌乱的感觉,渐渐地消除。
而这位妈妈也意识到自己一直想从丈夫身上寻找一种她对父亲的那种依赖感,虽然丈夫的身型像父亲一样高大,但却无法在情感上满足她的需求。她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影响到了儿子,开始主动让儿子独立做一些事。事实上,妈妈对孩子依恋关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万物都是脱离母体才开始独立,产生各种关系。母亲给予孩子的抚慰与回应,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出生的第一个小时、头三天、第一个月、一岁前,这些时刻都是母子依恋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张婚床上至少躺着6个人,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一个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是两个家庭积攒下来的。通过本期内容,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反思自己的依恋关系,不是要追究谁给你带来问题,而是让自己吸取这些教训,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做得更好。
下期,我们会更加深入地聊聊,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到底什么样,在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时,应该注意什么。欢迎大家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