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师范学院双导师制实践效果的调查报告
2014-05-24白世国李春莉
白世国,李春莉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一、引 言
本科生导师制始创于19世纪末的牛津大学,在国外被称之Seminar,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大学里普遍实施的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实践研究的教学制度。国外Seminar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基础科目的学习之后,有计划、有秩序地进入研究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于这些国家大学中基本无班级设置,因此,学生在参与Seminar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与科研能力得以提高,而且使学生在生活态度与就业等方面得到指导[1]。
本文中所涉及的双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专兼结合、并有相对明确分工的双师学科合作教学组。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从理论教学上与中小学学科实际对接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关;中小学教师在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的协同下,按照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职业能力对师范类学生进行每月一次的中小学现场系列化实践训练。
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中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在我国,随着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试点的率先推开[2],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的探索。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正在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多年来,高等教育界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教师担任学生导师的单导师制的意义[3]、内容[4]、形式[5]、管理[6-7]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而关于双导师制鲜有相关研究,对本科生尤其师范本科生实行双导师制的实践效果研究更无从提及,尤其是对双导师制在实践中对师范本科学生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缺乏量化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廊坊师范学院四年来参与导师制的师范本科生进行调查,不仅重新审视我校实施本科生双导师制度的可行性,也分析了我校双导师制的实施给师范本科生带来的积极影响。笔者期待,本研究成果能够对高校本科生教学改革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廊坊师范学院大一至大三年级参与导师制的师范大学生共计644人,分布如下:
2.研究工具
采用《廊坊师范学院双导师制实践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版)》,该问卷共分大一学生版、大二学生版和大三学生版三个版本,分别包括18个题项、22个题项和27个题项,采用Likert5点量表进行评定,三个版本分别包含3个因子(教师职业语言与道德、教师粉笔字书写能力和教师职业认识)、3个因子(中学管理各环节、中学教学各环节和中学生心理交往)和5个因子(备课、讲课、教学展示、教学设计和评课),三个版本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0.958、0.911和0.90。得分越高,表明实践效果越好。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大一学生双导师制的实践效果
以性别为自变量,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显示男女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1 大一年级男女师范生在总分以及各因子上的差异检验
以专业为自变量,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表2 文、理、艺术师范生在总分及各因子上的差异
采用LSD对各专业的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多重比较,从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在教师职业语言与道德、教师职业认识及总分方面这个因子上,艺术类师范生与文科、理科师范生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在这三个因子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师粉笔字书写能力方面,艺术类与理科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都与文科生之间在这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LSD均值法多重比较结果
2.大二学生双导师制的实践效果
以性别为自变量,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显示男女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 大二年级男女师范生在总分以及各因子上的差异检验
以专业为自变量,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表5 文、理、艺术师范生在总分及各因子上的差异
表6 LSD均值法多重比较结果
采用LSD对各专业的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多重比较,从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艺术类的师范生与文科、理科师范生在中学各管理环节、教学各环节、中学生心理交往及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理科师范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大三学生双导师制的实践效果
以性别为自变量,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发现男女生除在教学设计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量表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表7 大三年级男女师范生在总分以及各因子上的差异检验
以专业为自变量,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两个因子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量表总分及其他因子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采用LSD对各专业的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多重比较,从结果(见表9)可以看出,虽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备课方面的得分三个专业的师范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多重比较显示,文理科师范生之间以及理科与艺术类师范生之间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讲课因子及总分上,仅仅文理科大学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均与艺术类师范生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展示这个因子上的得分,文科与理科、艺术类师范生均存在显著差异,而理科大学生与艺术类大学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8 文、理、艺术师范生在总分及各因子上的差异
表9 LSD均值法多重比较结果
四、讨 论
1.大一学生双导师制的实践效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一年级男女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这可能与男女大学生被试的样本量(男生25人,女生n=159人)差距较大有一定的关系,我校为师范类院校,男女生人数失衡,女生人数占据师范生总人数的比例较高;同时,表1显示,男女师范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中值,也表明虽然二者在诸方面的得分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是二者在总分及各因子上均得分较高,说明我校大一年级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实践效果较好。
通过比较三个专业方向在各个方面的得分,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见表3),可以看出,在教师职业语言与道德、教师职业认识及总分方面这个因子上,艺术类师范生与文科、理科师范生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文科师范生与理科师范生之间在这三个因子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即艺术类师范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实践效果均好于文理科师范生,而文理科师范生之间效果相当;在教师粉笔字书写能力方面,艺术类仅与理科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与文科大学生之间在这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艺术类师范生的教师粉笔字能力在实践中比理科师范生有显著提高,而与文科师范生相比则不明显。这可能与学科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文理科专业在中学中对应学校的常规主导学科,这种主导学科对教师要求也相对较高,要想掌握常规主导学科的教学技能,加深对其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艺术类学科,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比较灵活,只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技能功底,就会对学生产生相对较好的效果。
2.大二学生双导师制的实践效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二年级男女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这可能与男女大学生被试的样本量(男生40人,女生n=190人)差距较大有一定的关系,我校男女生人数失衡前已述及;同时,表4显示,男女师范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中值,也表明虽然二者在诸方面的得分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是二者在总分及各因子上均得分较高,说明我校大二年级男女学生的双导师制实践效果均较好。
通过比较三个专业方向在各个方面的得分,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见表6),可以看出,艺术类的师范大学生与文科、理科师范生在中学各管理环节、中学教学各环节、中学生心理交往及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理科师范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艺术类师范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实践效果均好于文理科师范生,而文理科师范生之间效果相当。这可能与学科性质对教师的要求不同有关,文理科在中学教学中属于主导学科,其中高考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需要较高的表达和传递能力,才能将该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而艺术类学科相对来讲对教师的表达能力没有那么高,因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表达,所以不管在中学生的管理还是教学以及与中学生的交往方面,艺术类师范生可能要比文理科师范生能更好地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更能凸显其较好的效果。
3.大三学生双导师制的实践效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三年级男女大学生除在教学设计因子上不存显著差异外,在量表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见表7),男生在这几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效果要好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在中学中教师群体以女教师为主,男生师范生相对有一定的优势,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等教学各环节上给中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导致整体实践效果要好于女生。同时,表7显示,男女师范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及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中值,也表明虽然二者除在教学设计因子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是二者在总分及各因子上均得分较高,说明我校大三年级男女大学生的双导师制实践效果均较好。
通过比较三个专业在各个方面的得分,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两个因子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量表总分及其他因子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见表8)。通过进一步多重比较(见表9),可以看出,虽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备课方面的得分三个专业的师范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多重比较显示,文理科师范生之间以及理科与艺术类师范生之间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讲课因子及总分上,仅仅文理科大学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均与艺术类师范生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展示这个因子上的得分,文科与理科、艺术类师范生均存在显著差异,而理科大学生与艺术类大学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学科性质有关系,也可能与被试取样有一定关系,文科、理科和艺术类被试数量差距较大,是否与取样有关还有待后续研究来验证。
五、结 论
参与导师制的大一至大三年级师范生其教师教育职业能力实践均取得良好的提升效果,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讲课、教学展示和评课方面的实践能力效果存在着水平差异。
[1]雷秀雅.大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4).
[2]杜丁.北大本科生试行导师制明年将在新生中全面推行[N].北京娱乐信报,2002-10-21.
[3]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
[4]费英勤,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5]丁林.高校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三个关键问题[J].教育研究,2010,(9).
[6]王丽萍,杨博涵,袁云岗.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1).
[7]顾卫俊,胡旭阳.新加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