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小巷里的桥
2014-05-22柳袁照
柳袁照
苏州的小巷是很有特点的,幽深曲折,一条连着一条。幽深更深之处,往往有一座小桥。苏州小巷最让人流连,最让人念想的,是街河相傍的蜿蜒,宽宽窄窄,像姐妹,又像兄弟。姐妹与兄弟的最柔软处,就是小巷子里的桥。
我说桥,只是在打比方,我要用桥来说秦兆基先生的散文。秦先生是一位既当语文老师,又当作家的人。他当语文老师的时候,带领着同学在课堂上剖析作品,剖析之后,整理一下,就是文学评论;他当作家,写散文,也写诗。教书、读书、编书、写书和评书,这些行当中间,总有一座桥——这座桥是什么呢?是情怀。秦先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的散文最饱满之处,就是他的情怀。
秦先生的散文,像他上课,有时微笑着,有时严肃着。给孩子们上课,会不厌其烦,也会循循善诱,一个长辈,在告诉孩子那些人生如要绚烂所必须要记住的道理、知识或掌故。他说话的时候,是俯首的,是低下身子的。秦老师,是一位带着语文老师特点的文学批评家,因而,他的散文,总是有推介的特质,他努力阐述他认为必须说出的话,态度是诚恳的,透过文字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善良,严肃而令人不容置疑。秦先生还是一位诗人。诗人的情怀,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在他散文的字里行间。秦先生的散文也像一座桥,带着苏州小巷体温的桥,它连接着历史与文化,现实生活与历史生活,甚至视野从小巷投射到小巷之外遥远的世界。
我读秦先生的散文《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读》《鱼藏剑与一寸干将》《何泽慧与她的中学》与《普林斯顿随想》时,就有这样的感受。学校正编一本校友散文读本,费孝通、杨绛、何泽慧、彭子冈、黄会林……长长一大串名字,秦先生也在其中。秦先生在他们之间也是一处风景——桥的风景。《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读》是他读俞平伯《乐知儿语说(红楼)》的心得(俞氏旧家就是苏州马医科的曲园,有座大厅就叫“乐知堂”,所谓“乐知”,即为以求知为乐)。我们读秦先生此文,正如当年坐在课堂,言简意赅,三五句话就把我们带入课文要害之处,“《乐知儿语说(红楼)》十二篇文字的中心意思是,破《红楼梦》研究的种种迷障,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读》”。秦先生竭力推崇俞平伯“《红楼》妙在一‘意字,阅读时不必深究”的观点,不由得想起当年他做我语文老师时的情形。课文反复诵读之后,常常不了了之,原来是一种正当的阅读方式啊?读《红楼梦》,可以不求甚解,读其他书时何尝不可这样?现在,每当听语文老师讲析课文,句句字字都要阐明意义,惭愧之余,总不以为然。读书不求甚解,我还以为是我读书的毛病,原来不尽如是。
桥的风景,就是引渡的风景。读秦先生的散文,多少有可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意义。苏州的小巷,本身就是文化,而小巷里的小桥,本身更是有着深厚积淀的文化承载物。秦先生是一位博学的人,对中华文化,特别是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点上,尤见功力。在《鱼藏剑与一寸干将》一文中,竟用解构主义来阐述中华古典文化,以此观点来讲述苏州专诸巷的人物、故事,可又是从《史记》《吴越春秋》说起。专诸与顾二娘反差之大,似乎是一个历史的玩笑,专诸以匕首刺王僚,改写了吴国历史;“砚神”顾二娘,只在文人圈子里被话及。“专诸是赳赳武夫,以一搏获得其人生价值,用的是鱼藏剑;顾二娘弱不胜衣,以刻砚奉老养亲,用的是‘一寸干将”。与其说秦先生以专诸巷为线索,把专诸与顾二娘串在一起了,还不如说秦先生以自己的情怀为桥梁,把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了。阅读了《鱼藏剑与一寸干将》,内心有一种冲动,何时能在一个傍晚,最好是深秋,最能引发人怀旧的时刻,心里默念着秦先生的句子,以秦先生的情怀,去走走专诸巷,感伤一回?
有类似的情思的时候,还有是在阅读了《普林斯顿随想》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冲动。在华盛顿、杰克逊、富兰克林留下足印的校园,秦先生走着走着,为眼前的美景所感染,他这样写着:“陌上暖熏,鸢尾花、相思草和野燕麦在广野平畴上随风摇曳;尖嘴的掠鸟在沼泽地觅食,呼唤着失散的伴侣;跃动着霓虹灯、飘出萨克斯乐音的酒吧,发散出醉人的咖啡香气的恬静的星巴克;绿苔斑驳的红墙,常青藤披拂的百叶窗,成为城堡式老屋的年轮。古典与现代并存,西欧的贵族气息与英国的新教精神交融弥散……”
其实这是铺垫,是渲染,他要引出爱因斯坦。他到了科学家工作过的处所,这样感怀:“爱因斯坦是喜欢寂寞的,也是乐意为人们所遗忘的。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叮嘱周围的人,说:‘我死后,切不可把梅塞街112号,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我在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要让给别人使用。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我的一切都将随我死去。……爱因斯坦在人世间,除了他的思想外,没有再留下什么。”这是一个圣地,人类科学精神的圣地,何其令人向往?秦先生的文字,分明是一座桥,把我们从古老的小巷,又引入了弥散异域文化的彼岸。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