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关系研究
2014-05-21黄佳豪陈遵一
黄佳豪,陈遵一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 安徽合肥 230601)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下辖经开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庐阳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县级巢湖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1408.48平方公里。2010年合肥市GDP总量为2907.2亿元,常住人口为7457016人。合肥市区域人口基数偏小、增长速度快,且人口各方面构成状况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对合肥市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关系进行研究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合肥市5县与连续10年(2003年至2012年)蝉联全国经济百强县的无锡江阴市(县)在人口、县域经济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合肥市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进而提出构建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和谐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合肥市县域人口比较分析
通过将合肥市中的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巢湖市和庐江县的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与无锡江阴市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合肥所属的5个县与江阴市在人口数据上的具体差异,详见表1。
江阴市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密度比合肥任何一个县都要大得多,长丰县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325人,但江阴市是1614人,接近长丰人口密度的5倍,表1中合肥5个县中人口密度最大的肥西县也只有江阴人口密度的三分之一多一点。由此可见,江阴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资源更为充裕。
表1 县域人口“六普”数据对比
资料来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再比较一下男女性别比例,合肥的县域人口性别比例大致相当,其中肥东和长丰两个县的数据几乎相同,这也和两个县的实际经济、地理和人文环境比较类似而相吻合,而江阴的性别比例要偏高一些,这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男性员工需求偏多不无关系。
从县域人口年龄构成上比较,江阴15至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9.79%,是表中6个县中最高的,0至14岁人口比例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是表中6个县里最低的,表明其人口基数虽然很大,但老人和幼儿比例小,为社会创造财富能力最强的中青年人口不仅绝对数非常大,比例也最大。
从表中6个县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来看,肥东县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98人、肥西县526人、长丰县507人、庐江县380人、巢湖市821人,而江阴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79人,超过了庐江县的2倍;肥东每万人中拥有高中(含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的有1132人、肥西县1089人、长丰910人、庐江870人、巢湖市1262人,江阴达到了1627人,这个比例遥遥领先于合肥的5个县;文盲率上对比,江阴市人口文盲率只有2.14%,而合肥的5个县最低都超过了7%,是江阴的3倍多,充分说明合肥县域人口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劳动力技能相对较差。
综上,可以发现合肥五县的人口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但人口整体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与无锡江阴市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凸显出其劳动力素质亟需大力改善,同时,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资源老化。
二、合肥市县域经济比较分析
“郡县治,天下治。”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当前,县域是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
基于各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比较分析合肥五县和江阴市在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等方面的经济发展统计数据,进而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县域经济2010年经济发展对比
数据来源:各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悬殊明显,合肥的县域经济和江阴比较,相差10倍上下。合肥县域经济内部之间相互比较,肥西县和肥东县总量上略高一些,GDP总量比较小的是新划入合肥市的庐江县和巢湖市。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还是江阴市遥遥领先,几乎是合肥5个县人均GDP总和的2倍。合肥各县之间内部对比差异也比较大,肥西县最高,人均GDP超过3万元,紧随其后的是长丰县和肥东县,超过2万元,而庐江县和巢湖市排在后两位,都不到1.5万元。
对比6个县一、二、三产业的年增加值,江阴市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增加值不管是绝对值还是相对比例上都优势明显,具体比较见下图1。
图1 各县域三次产业对比分析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庐江县和巢湖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相对比例差异不大,分别是27/36/37和18/48/34,经济发展相对稍好一些的肥东县和长丰县构成比例分别为20/59/21和22/55/23,肥西县则是合肥5县中最好的,其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4/63/23,是合肥5县中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最小的、工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贡献最多的,说明肥西县工业基础优势明显,经济实力相对较强。
作为连续十一年全国百强县的第一名,江阴市201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59/39,二、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事实上,合肥5县和江阴市比较,在第一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值上差别不大,但二、三产业上的差异十分突出,经济总量最小的庐江县和巢湖市,它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最小,其次是长丰县和肥东县。江阴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总贡献率超过了98%,特别是其第三产业的比重接近40%,大大高于合肥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通过对合肥五县与江阴市县域经济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1)虽然近年来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较快,但是与江阴市的差距仍然较大;(2)合肥五县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新近纳入的庐江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很低,反映出当地大型企业数较少,缺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3)合肥市县域经济要获得进一步发展,提升经济总量,就必须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三、合肥市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状况对经济发展存在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会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产生反作用。
(一)人口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数量对县域经济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作用:较大的人口规模将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口基数的分母效应上,即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人口基数存量大以及人口流量迅速增加将会给县域经济带来增长压力,具体表现为降低“人均某某”。
(1)积极影响。从人作为生产力的角度来看,适度较大的人口规模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肥东县和长丰县,相似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但肥东县人口总量占优,经济总量高出长丰县50多亿元,其二、三产业的比重也要高出长丰县3个百分点。从人作为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人口总量大将给区域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刺激作用。通过图1,可以看到庞大的江阴市人口,作为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给该市二、三产业的繁荣所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
(2)消极影响。比较下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巢湖5县2010年的人口和GDP可知,人口最多的庐江县GDP偏小,只有103.31亿元,肥东县的GDP为220.4亿元,高于长丰县的164.76亿元,但由于长丰县的人口数量少于肥东县,使得长丰县的人均GDP高出肥东县接近1000元,这是人口数量分母效应的最直接证明。事实上,人口数量越多将不断增加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负担,增加政府在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公共消费方面的支出,缩减公共投资比例,“吞噬”经济增长的各项成果,这可以从这5个县各自较上年的GDP增长率中得到证明,长丰县人口最少,GDP增长率达到20.5%,人口最多的庐江县GDP较上年增长率只有11.6%。由此可见,庞大的人口数量是把双刃剑,如果未充分转化为人力资源也会制约经济高速增长。
2.人口素质对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二十一世纪,人口发展的主流应该是人口素质的提升与完善,而人口素质的经济实现,即人力资本的提升、开发、利用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人口素质的内容广泛,其中文化与技术素质是基本内容与核心,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
(1)低文化素质导致低生产率。低文化素质的人群占得比重较大时,其生产力水平自然比较低,肥东县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98人、肥西县526人、长丰县507人、庐江县380人,最高的巢湖市也只有821人,而江阴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79人,超过了庐江县的2倍;每万人中拥有高中(含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庐江只有870人,江阴达到了1627人;文盲率上对比,江阴市人口文盲率只有2.14%,而合肥的5个县最低都超过了7%,是江阴的3倍多。通过这样的人口文化素质对比,不难发现人口素质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相关性。
(2)低文化素质导致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市区转移的过程,实际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而江阴市等国内一大批百强县的实际发展过程早已证明这个转移过程是实现县域经济腾飞必有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二、三产业能够为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具备能够到二、三产业实现就业的必要条件。事实上,目前合肥市五县人口中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但由于文化与技术素质偏低,不能满足二、三产业的要求,从而导致长期以来合肥县域经济中的二、三产业比例一直低于发达县市。
3.人口结构对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老龄化的程度上升,进而导致了劳动力资源的老化,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老龄化的趋势加快,用于社保和医疗等方面的公共开支增加,消费投资压力增大,将会导致公共生产性投资的相对减少,进而影响县域经济的长久发展。2010年,江阴15至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9.79%,高出肥东县1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只有9.3%,比合肥5个县中老年人口比例最少的庐江县要少1.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区域人口结构对县域经济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县域经济发展对区域人口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是人口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变化上。
1.经济发展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地区生产总值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将会为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更多的本地劳动者和县域外劳动人口向县域流入,这在宏观层面上增加县域及整个合肥市人口的数量。肥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快,其人口密度是5个县中最高的,达到438人/平方公里,经济实力紧随其后的肥东县和长丰县,人口密度分别是391人/平方公里和415人/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庐江县,人口流出量大,人口总量增长缓慢,人口分布较为稀疏只有325人/平方公里。江阴市经济总量非常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当繁荣,全社会就业岗位多,人口流入量大,流出量少,人口密度在2010年已达到每平方公里1614人,接近肥西县人口密度的4倍。因此,处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阶段的区域,区域内的人口总量也会跟着不断扩大。
2.经济发展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扩大,有利于人口质量提升的公共投资将会持续增多。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能推动地方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还会全面带动地方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共同进步与繁荣,从而使区域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江阴2010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申请科技专利5776件,其中发明专利796件,授权专利383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家,开放床位5366张;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967人。医疗卫生一般预算支出3.76亿元,增长20.1%,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8.12岁。通过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推动了市民体育健身热情,体育人口达50%。这些统计数据远高出合肥县域发展的平均水平。
3.经济发展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江阴市经济发达,二、三产业非常繁荣,区域外流入区域内的人口多,而且流入的人口之中,青年为主,特别是中、青年男性更加偏多一些。江阴市人口男性:女性的比例是106.43:100,江阴的男性人口要明显偏多于女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庐江县这个性别比是101.75:100。合肥5县的15至64岁的人口比例都不超过74%,最高的是经济总量较高的肥西县73.77%,而江阴市的这项人口比例高达79.79%,也就是说经济总量较高的区域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需要更多的中、青年来创造社会财富,从而对本区域人口结构产生影响。
4.经济发展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大大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在劳动力的输出方面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断使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涌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农村的城镇化步伐加快,使人口持续发生合理流动。合肥的各县域人口总量虽然也在增加,但动态的人口流动是处于净流出状态,而人口流入地除了东南沿海地区外,还有一部分人口是流入到合肥市较发达的区域,例如流入到二、三产业比较集中的蜀山区、瑶海区以及经开区等本市区域,而这样的人口流动将进一步改变各县域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并持续影响区域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
四、合肥市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
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动态和静态的人口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前提,同样制定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动态和静态的经济环境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前提。
(一)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大对农村地区、偏远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普及义务教育,降低文盲率,重视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农村专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多元投入。加强农村专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围绕建设重点和市场需求,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依托农业成人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各级农业站所等平台以及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视教育和函授等方式,来培养农村专门技术人才。加强以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二)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特色
依据合肥市各县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以及各县域距离合肥市的远近按照梯度原则分别确定各县的特色发展思路[1]。肥东县和肥西县紧靠合肥市,交通便捷,人力等资源充足,科技支撑力强,投资环境较好,人口密度较大,市场广阔,工业发展的基础好,两县保持各自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实现由农业经济为主导向工业经济为主导的战略性转变;长丰县的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适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提供绿色蔬菜等农产品,建设以旅游服务为主产品的观光休闲农业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娱乐和体验农业;巢湖市近江而又有拥湖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型优质水产品产业,利用巢湖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资源,发展旅游业,建设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庐江县是中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粮油生产百强县,全省重点产茶县、水产基地县和商品猪准基地县,建立现代农业基地,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
坚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突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镇群。合肥要紧紧围绕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目标,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2]。重点抓好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副中心,逐步形成以主城区、城市副中心、卫星建制镇和一般集镇协调发展,具有放射状、开放型市域结构形态的城镇体系。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即统筹市和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规划[3]。按照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城镇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布局、产业定位,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四)坚持招商引资与壮大民营经济并重
一是提高招商质量。招商主体要以企业和中介组织为主。在引进项目中,打“特色牌”、“优势牌”、“资源牌”,围绕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招商[4]。深入长三角、珠三角重点目标市场,大力开拓环渤海经济圈,着力开拓港澳台、日韩等境外招商市场。进一步推动从大招商向招大商、从大办工业向办大工业转变,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真正做到土地集约使用、资源合理配置、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成立县级行政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全力打造行政审批环节少、办事效率高、投资成本低、投资者满意兴业的宝地[5]。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土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建立民营工业园,引导中小企业向县域集聚,鼓励民营企业家到县域投资办厂。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规模型、成长型企业,努力在县域形成年产值达百亿元、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民营骨干企业群体,特别是对管理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具有一定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上市,不断增加全市的企业资本总量。
[参 考 文 献]
[1] 江梦君.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刘文先,徐恺.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研究[J].江淮论坛,2009(3).
[3] 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czzwgk.gov.cn/XxgkNewsHtml/MG002/201208/MG002040802201208008.html.
[4] 李安福.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县域经济比较研究[J].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0(3).
[5] 王丛莲.肥西县域经济调查与思考[J].理论建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