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伟 摄取于自然的主观意志传达

2014-05-21

艺术汇 2014年3期
关键词:张伟物象雕塑

从张伟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早期到近期风格形式的演变,他所传达的是东西方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经过时间的沉淀积累和艺术经验的总结,其艺术创作思维是由西方模式向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转化过程。最终,他强调注重肌理的处理以及空间和形态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些关系运用于从自然物象中抽取出来的某一个局部,例如山、衣纹以及人像等。在这之中,将任何一种物象无限制地放大,就像皮肤的纹理经过放大后所能发现的那样,它们和山脉的呈现结果如出一辙,这是一种纯形态语言的研究和探索。

张伟早期的作品形体的呈现是把自然中的“大象有形”浓缩于作品中,比如《山》、《群岛》、《湖》等,是将整体的自然形象移植室内。所采用的物质材料有青铜、石、纸、竹以及综合材料等,艺术语言具有丰富多样性,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他不注重题材与形式的延续性,甚至要打破这种雷同与重复,敢于突破现成的思维与模式。只要能充分表现内心的创作情感,艺术语言和形式都不会禁锢自己。达到自己创作预期目标以后,他又敢于舍弃现已成型的想法,去寻找新的物质材料与思维方法。一如近期张伟在研究泥塑的创作,只要是能够表达主体思想,不论哪种媒介或材料,他都会去尝试。塑造的对象并不是以一个题材内容或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联系的,但也并不会因为换了题材而失去自己的独特语言,张伟强调的概念是形体塑造中传统手工的概念,1996年《见山》系列中,作品《一座大山》形体中的直线和平面并没有用工具切割,而是用手工来完成。他认为:“传统手工工艺里的平面制作比现代机械工艺的平面效果更加显著,这就像手擀面和机器加工面的区别,形状一样但质量不一样。”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并没有体现出主体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或探讨,思想比较纯粹,很多作品只是属于一种纯语言形式的表达,并以风景入雕塑。这种题材的选取曾经在雕塑里是一种空白,很多风景最多只是被做成了浮雕。他通过对艺术史、传统国画论和哲学等理论的研究发现,中国文人画是托物言志,创作者并不是去做一个眼睛能看到的客观物象,而是把心中的所感和主观臆想融入作品中,这和西方的风景画区别很大。归根结底,这其实是空间语言表达的一种选择性研究,并非只是带来视觉上的感观。而这一时期,张伟的作品表象是中国的山水,实则其思维模式是西方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

一直以来,张伟主要以做传统雕塑课题为主,他认为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就是怎么去找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点,怎样与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相融合,于是各个流派以及各个民族地域都分别回到自身传统里去寻找新的增长点。于是,艺术家们通过自我意识不断投射到艺术的行动中,使得自觉意识不断地增强。随后就会沿着这个思路进行创作,甚至是把过去未被称之为雕塑的物质材料也称之为雕塑,面对如斯境况,我们应在巩固加强自己的优势基础上走出自己一条更明确具有本土性民族语言的道路。

张伟喜欢游历名胜古迹、甘于沉浸大自然。随着艺术经验和生活阅历的不断成熟与增加,现阶段的作品中已不再只是一味追求形式的表达,而是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其中包括宗教语言、哲学语言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等等。《圣母像》是他真正决定了走向传统的标志性作品,这其中他借鉴了很多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语言,例如魏晋时期的曹家样的“曹衣出水”中的“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造此像,除了对艺术表达的追求以外,还怀有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只因他的宗教信仰与之不可分开。近期创作与之前很大的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了张伟的创作思维,他认为表象已经无所谓题材了。把一个事物的局部扩大化,比如衣纹,以一个点的微观来体现宏观。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都具有自己的生命意义。究其精神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对本体艺术语言的一种研究,他所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对“人”与“自然”所属的器物范畴的塑造。虽然张伟在许多展览中所展示的是山,但其实一直以来他最想创作的是关于“人”的雕塑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产生的感知与感悟,来表现物象的精神气质与自我内心的主观表达。

I ART:雕塑是以一种静态的视觉感官方式呈现,《湖》、《泉》、《云雨》等作品中,你把动态的物象进行静态化,这种方式的创作契机是什么?

张伟:个人认为,雕塑要做出动态的感觉会比较美观,如果本身物象是静态的,还一味地描摹其静态,作品就失去了原有的灵动性,静态的雕塑所追求的是一种沉稳的静穆感。我们以人作为模特,要求模特摆造型的时候,要有一个支点,半四平八稳的状态是最不好看的。雕塑不同于摄影,摄影里也许会有一些偶然的东西存在,才使画面有意义。雕塑创作若充满了偶然的话,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在进行创作之前必定要深思熟虑,创作时能及时抓取某种动态中永恒的东西,即不动中似动的那种感觉,这是优秀雕塑作品所要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创作原则,当然也是艺术家在塑造作品时自身基本功的体现。

I ART:《山&水》是一种怎样的观念的植入?这和《湖》有相似处,视觉上看都是上下对称,下是上的倒影。但《湖》还没有脱离具象,《山&水》已经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张伟:这个作品是在日本时创作的,我们要把它放到一个确切的环境下来进行探讨。因为日本总是下雨,伞的出现就成为了一种符号性特征,作品中上半部的伞其实是对富士山的表现,两个伞的把手互相勾在一起,这是我在创作时,主观赋予它们一种山和水的关联性,这应该属于早期作品中构思比较巧妙的创作。总体而言,早期的作品,具有简单、敏锐、清新、纯粹的特性,现在的作品就变得比较晦涩,内涵更丰富,思想也较复杂。随着自己思想的改变,作品中承载的精神诉求也有了很大不同。我始终坚持创作都是有感而发,这样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I ART:统观后,我发现你的创作原则和形体构成元素大多是摄取于自然,原因为何?

张伟:这要回到创作初衷——中国传统文化上来,同时也涉及到了我博士论文中的“器物研究”,我认为,所有自然物都属于器物范畴,同时还包括人也是自然物的一种。于是,我们在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师法自然”的准则,这里提到的自然包括两层,一层是视觉形象性的,一层是心理感受性的。感受性的表达是我们自古以来最能抓要害也是最敏锐的。我的旧作与新作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贯穿始终,变的只是表现形式和对形体的塑造方法而已。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我的题材可能会涉及更多的“人”,通过人物能更为直接有效地体现客观现实。总之,自然并不是风景或者室外,在我心中是指的世间所有。(采访/编辑:邢佳)

猜你喜欢

张伟物象雕塑
巨型雕塑
如何与物象相处
我的破烂雕塑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写实雕塑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垂直与平行”教案设计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这车祸出得值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