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培养的理性思考

2014-05-20冯文军

教师·中 2014年2期
关键词:素质培养小学

摘要:我国近几年来频繁发生小学男性教师性侵幼儿的悲剧,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都在反思我国小学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丑陋的恶行且统统把矛头指向了小学男性教师群体,而这一群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又是如何?本文力图以教育的视角反思“性侵案”背后的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培养问题。

关键词:小学;男性教师;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冯文军(1989—),男,山东淄博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对小学男性教师的素质培养主要偏向于专业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从道德素质培养的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小学男女预备教师的性别、身心发展的差异。本文从小学男性教师自身、高等师范教育、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反思小学男性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

一、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培养的反思

我们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影响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培养的因素进行筛选,并从教育学视角出发,以唯物辩证的认识论进行客观分析和反思。

1小学男性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我们从频繁发生的“性侵案”不难发现,所有“性侵案”的男性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扭曲、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一方面,个性心理品质要素是小学教师素质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学男性教师的身心发展需求与女性教师有明显不同,所导致的课堂行为表现、个性心理特征及教育方式等也不同。另一方面,小学男性教师缺乏必要的成人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素养,导致所外化的道德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据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男性教师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 、焦虑、敌对、偏执、其他、SCL-90总分、阳性症状均分八项上的得分均大于女性教师。[1]其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并非只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男性教师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是否也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真正做到关心儿童、爱护儿童,在让孩子感到“父爱”般的关心,这是一个值得小学男性教师反思的问题。

最后,小学生大多处于成人取向的道德阶段,无法有效地“监督”教师的行为,对男性教师的某些不合理道德行为更是迫于威严而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更有某些小学男性教师由于生理、心理需求,无法合理发泄自己的“欲望”,浏览黄色信息,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道德自制力较差,没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做出很多令人惊愕的“变态行为”。当然一方面反映出学校、社会和国家对小学男性教师的道德行为没有尽到有效监督的职责,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某些男性教师的自我监督、自我反思意识淡薄,甚至根本没有这种意识。

2高等师范教育因素

首先,在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性预备教师的人数少之又少。教师教育者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对男性预备教师的关注度较低,更谈不上人文关怀,又加之男性预备教师参加集体活动较少,小学男性预备教师群体必然会产生一种“被隔阂感”,这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甚至会埋下日后出现道德败坏行为的祸根。

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对小学教育专业预备教师的培养模式不合理,“一刀切”现象严重。对男女预备教师的考核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忽视道德素质的熏陶和培养,同时未考虑男女预备教师的身心发展区别,道德素质的考核一切向整齐划一看齐。最后,道德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专业课程的道德教育性有限,对男性预备教师的道德培养“企图用政治思想课程代替职业道德教育,试图将道德教育推迟到职后培训”。[2]即使学校设置了有关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也是作为选修课程或者不是重要的课程进行教学安排,同时也未考虑男女预备教师道德素质培养的差异。

3学校和社会因素

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归根到底是周围环境的反映,具有心理扭曲、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男性教师在自我扭曲价值观的促使下,做出了很多道德败坏、令人唾弃的行为。

首先,对教师资质的考核过于偏重专业知识的考查,不管是考核的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都无法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有的男性教师教学能力非常高,可是道德素质和教师职业素养令人担忧,当前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改革教师资质的考核制度,增加了教师道德素养的考核力度,但仍未从根本上杜绝部分道德败坏的男性教师获得教师资质。其次,部分小学受到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的压力,纷纷制定政策优先引进男性教师,当然,调整教师性别比例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可是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既然小学男性教师这个群体人数较少,学校就更应该引进道德素质高尚、教学能力过硬的合格教师,不能因为某些男性教师道德败坏的道德行为而把整个小学男性教师群体贴上“不道德、没人性”的标签。最后,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学校监管、培训不到位。社会很多不良风气也在侵蚀着教师群体,尤其对小学男性教师的冲击更大。另外,受性别偏向、性别刻板印象及角色定位模糊的不利影响,小学男性教师的交际范围有限,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的处境。同时,学校在监管和培训过程中只注重教学质量水平和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小学男性教师缺乏“道德正能量”的引导和合理有效的监督。

二、提高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水平的策略

提高个别男性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教师自身的有效道德实践是关键,高等师范教育的正确引导是前提,学校和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是重要保障。

1小学男性教师自身的有效道德实践

首先,小学男性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一方面,广大小学男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合理缓解心理压力的锻炼,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男性教师自身特有的、良好的心理特征,挖掘自身积极健康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小学男性教师既要有成人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调节心情,同时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合理疏导学生,正确引导。其次,真正树立“全方位的”以生为本理念,保护学生、爱护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固然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但更不能忽视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以生为本”。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3]小学男性教师要将小学教育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看待,坚定理想信念,身体力行,提高自身对小学教育的职业身份认同感。最后,严格遵守有关教师和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小学男性教师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依法教学、依德教学。对于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职前、职中和职后,使之树立终身道德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水平。自觉定期反思自身道德行为,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意识,这不仅是小学男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需要,也是改进和提高其培养工作的内部需要。”[4]endprint

2高等师范教育合理、正确的引导

首先,提高对男性预备教师的关注度,以人文关怀促进道德素质的培养。一方面,教师教育者要充分考虑男性预备教师的需求和感受,适当增加道德素质培养的力度,适当用“男性教师教育者和男性小学教师作为角色模型来帮助男性预备教师职业身份的发展”[5],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男性教师人格”,扬长避短。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班级和学校集体活动,善于发现其道德闪光点,促使其进行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创设融洽、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和和交际环境。其次,建立健全有效的男性预备教师培养模式,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素质考核模式,适当引进“档案袋”作为男性预备教师的德育考核方式之一,充分考虑男女预备教师身心发展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考核男性预备教师的道德弱点,充分肯定其道德高尚的行为,加大对男性预备教师教育实习的道德考核。同时,教师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高尚理念。

最后,进一步科学完善小学师范课程的设置,加大师德培养课程的课时,改进传统灌输学习模式,有效开展多种多样的道德活动,丰富男性预备教师的健康道德理念。同时,根据男性预备教师的心理、人格特点,创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男性预备教师的必修课程。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做到全面与重点、整体和部分的有机结合,即将道德素质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来,做到专业课程中有道德教育,在道德素质培养中体现专业课程知识。

3学校与社会营造的融洽道德氛围

首先,国家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资质准入制度,修订关于教师道德素养的法律,增强对预备男性教师和在职男性教师的道德约束力。一方面,改革教师资质考核的内容、形式及目标等,在考核预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加强其道德素养的考核,促使其由知识型的预备教师向素质型的预备教师转变。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男性教师的道德发展现状,及时修订教师资质考核办法、教师法等,加强对预备教师非道德行为的监管和预防,从制度上规范男性教师的道德行为。其次,学校要加强男性预备教师的入职和在职道德素养监管,注重师资建设的专业化。一方面,学校在引进预备教师时,优先考虑男性教师的前提是其道德素质高尚,做到宁缺毋滥,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学校监管不力、管理不完善等原因,更应该注意男性预备教师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对于在职男性教师的管理需注意三点:一是加强其道德素养的培训,完善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做到道德培训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完善学校管理方式,创设积极健康的教师道德氛围;三是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优化学生意见反映渠道。最后,营造具有正能量的道德社会氛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道德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靠良好道德环境的熏陶,而非教条般的灌输道德的条条框框,发挥教师道德模范的正向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全社会只有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作为我国小学教育中弱势群体的男性教师,才会感受到真正的道德正能量。

参考文献:

王文,李智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鄂州大学学报,2012(1):61.

马珍萍,胡建平.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5—136.

谢培松.对小学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沧桑,2006(6):134.

刘静.70年代以来西方教师教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述评 .比较教育研究,2003(7):76.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质培养小学
生物工艺实验教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