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4-05-20揭平英
揭平英
摘要:高职大学的社会实践参与情况因生源特点及教学组织形式、地域而有其相对的特殊性,需协同组织与管理,用特色专业引领、开发共享社会实践平台,才能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022-02
一、广州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及问题
本次调查开始于2013年5月,共向高职院校发出问卷941份,有效问卷896份,有效回收率95.21%。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发现,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存在以下特点及问题。
1广州高职大学生因其生源特点其社会实践参与情况有相对特殊性
本研究主要以广州高职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年龄段介于19~25岁之间,其中一年级的受调查对象最多,达到39.53%,其次为二年级、三年级。被调查的女性大学生占了76.41%,男性占23.59%。在这些调查对象中,87.99%来源于农村,88.1%不是独生子女。文科类型专业的大学生配合度较高于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家人每个月给的生活费为300~500元及500~800元的各占32.41%和33.58%。从调查对象的这些背景资料可见,高职大学生具有显在的一些特点: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大多数不是独生子女,从每月的生活费及广东地区的消费水平也可见,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而这些对高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程度及其类型有重要影响。
调查发现,89.27%的被调查者参加过社会实践,频率为每学期一次的占41.67%,20.95%的学生是每学期两次,而一直未间断社会实践的达到15.12%。自我组织参加社会实践的达到46.67%,有将近两成的被访者表示由专业组织或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较多。他们参加的近2/3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报酬的,其中校外兼职所占比例最大,高达80.6%。社会调研、参观交流、专业实习、“三下乡”活动、公益服务等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职大学生较常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
由此可见,广州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较高,自发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较强,多数是以为获取报酬的兼职形式,这与广东经济发展情况好、兼职机会多,以及广东高职大学生务实、独立及其现实的家庭经济情况限制均有一定的关系。
2广州高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所得与其期望有偏离
调查显示,43.21%和43.93%的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与自身专业部分对口或不对口,对口的仅占11.31%。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依次是有发展空间(54.94%)、与专业对口(22.21%)、报酬高(10.95%)。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高达55.12%的认为可以增加经济收入,52.62%的认为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社会经验,45.24%的认为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所学专业知识得到训练、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自信心、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及发现不足、强化自身进取精神。从选择社会实践活动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以及现实社会实践给他们带来的帮助之间的差异中发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存在理想和现实不一致的问题。
高达79.64%的被访者在社会实践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进一步了解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现主要集中在学不到深入的知识(48.93%)、路途远、交通不便利[JP2](46.73%)、难找到实践机会(44.76%)、担心受骗(32.5%)、与课程冲突请假难(29.64%),需要更多的花销(22.38%)等。[JP]这些反映了高职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希望能有发展空间,能学到深入的知识,专业能对口,能有报酬,整体期望是比较高的。但是这样的实践机会确实难以大量获得,也会存在实践机会与学校课程时间冲突、路途遥远、交通餐饮费昂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有受骗的安全隐患。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高职大学生自我调整期待。
3广州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较缺乏
高达70.46%的被访者表示高校有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66.84%的被访者了解学校有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但是,有58.57%的被访者表示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在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排前三的依次是:活动形式不够有吸引力(47.93%)、活动限于部分学生可参与(37.73%)、活动激励机制不够(27.74%)。学生认为学校在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协调方面的政策、内容自选自由方面的政策、保障机制方面的政策、学分认定方面的政策应该更灵活些。如学校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运营机制不够完善(58.45%),资源利用率低(42.19%),实践活动稳定性不高(39.85%)。高校应在加强师生实践基地对接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咨询相关疑惑和困难的解决方法,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的群体,学校对于时间协调、内容自选自由、学分认定和保障机制方面的政策应该更灵活些。
二、广州高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面临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的分析中可知,9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有必要的。但是,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一味追求经济报酬(73.01%)、为社会实践逃课(49.2%)、会存在安全隐患(41.66%)、过多接触社会缺乏与同学的沟通(33.26%)等问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的认识是理性的,这些为高校的学生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均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这些问题看似很小,但危害是深远的,一些大学生为追求经济利益,在社会兼职过程中误入歧途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应加强政策制定和引导,成立指导委员会等管理机构,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加大社会实践经费的投入等都是可尝试的措施。
三、促进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需协同组织与管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个广泛的话题,涉及到很多部门,教务处从专业实践角度进行管理,团委从共青团的政策性活动进行发动,学生社团从兴趣的角度来自我组织和管理,学生个人从缓解经济压力及挑战自我的角度广泛参与社会兼职。不同的主体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要求不一,各个主体拥有的资源和平台也不对等和未共享,从而导致高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上存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并面临一系列问题。总体来说教务处和学生处、共青团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与组织主体,需要协调与对接。
2用特色专业引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发共享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广泛涉及公益社会实践、社会参与度很强的特色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涉及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公安、共青团、妇联、工会、老龄办、残联、红十字会、社区、企业等。这些部门都是高校社会实践协同管理的创新共同体,与不同专业对接,可开发共享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创业管理专业是个新的广泛平台,任何专业都可以创业,想创业的人不计其数。艺术设计专业由来已久,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每个人的艺术品位不一样,各有各的艺术情结,都可以做自己的人生艺术师。
这些特色专业需要更多的开放和交流的空间,以激发各种资源的跨界组合,创造开发新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觉得参与的实践活动是有趣的、有吸引力的、不只是少数学生干部能参与的,是与专业兴趣有关的,是有挑战性的。
3加快培育和培养社会实践创新活动领袖
高职院校要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这最终离不开人的观念转变和想象力的解放,因此要精心选择和培育“社会实践创新领袖”,能够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乃至跨国界整合资源,不仅要懂得科研规律,还要懂得市场和社会的规律,敢于与政府、社会乃至世界对话,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不同事物能够包容和创造。日本采取了“市民社会主导、高等院校参与、政府部门支援”这一社会总动员式的“社会创新家”培育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各大社团领袖是社会实践创新的培育重点,对其进行专门知识的培训,带领其参观考察、交流互动都是有效的培养方式。
4制定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系列规章制度
如教师指导学生及协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社会实践活动申报及减免学分制度,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资助及安全保障制度,跨专业合作创作开发实践申报制度等。
5开发社会实践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高职应用技能型的专业课程设置导致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文化底蕴需加强,因此开发一些社会实践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一个尝试和创新。这需要教师在这类课程的设计和包装上用足心思,也需要高校有开放和接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