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成本性态视角的高校办学成本与学生学费标准分析

2014-05-19周华云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7期

周华云

摘要: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在其实际的运作中并不进行成本核算,学生学费的高低,一直以来都没有透明的成本依据,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质疑。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费问题也需要进行全新的探索。本文基于成本性态视角,对高校办学成本进行分析归类,找出与学费直接相关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高校学费标准制定的思路。

关键词:成本性态视角 办学成本 学费标准

高等教育承载着民族精英教育的重任,在逐渐的发展中形成了现在的面向全体国民的普及化、大众化教育。高等学校在办学上成为了独立的实践主体。一直以来,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控制都因为种种因素没有得以落实,对高校学生收费的合理性一直是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现行的高校办学成本中有哪些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本,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成本中应该如何分摊才算合理,政府及社会应当如何对高校进行资源配置?引入成本性态来分析高校办学成本,以及办学成本与学生学费的合理关系,将会成为学生收费标准制定的全新视角。

一、高校学生学费现状

在1998年实行高等教育收费之前,高等教育推行的是精英教育,不仅不需要缴纳学费,而且会有各种生活、医疗补助。自1998年后,我国推行高等教育收费,各个高校在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的收费标准,学生学费有着不同的档次。那么,现行的高等教育收费是依据何种标准订立的,执行的又如何?目前,高校收费主要是根据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来执收的。然而物价部门制定学费的主要依据只是一些可见的经济指标,例如所谓的“办学成本”、当地经济情况、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等。各个层次的高校之间、各专业之间却考虑不足。对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学生的求学成果却少有考虑。

学生交给高校的学费,其实质就是学生用于购买高等教育服务的费用。据调查,79.9%的大学生认为高等学校收费不公,费用偏高,欠缺有利的收费标准与收费依据。其主要理由一是收费与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生活资源、专业前景不符,二是认为收费高低与教学质量不符。从本质上讲,高校学费的合理性可以类比商品价格的合理性。学校用于提供教育服务的价格应该与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成正比,合理的性价比才是高校学费回归正常的基础。

当我们从学费标准与教育服务的性价比角度来分析现行的高校收费时,却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性价比偏低,高等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包括教育服务与生活服务两个方面,这就要求学校有着相应水平的教学与生活基础设施。然而,调查数据显示18%大学生认为教学质量与收费水平不符,32%的大学生认为基础设施与收费标准不符,20%的大学生认为收费标准与办学水平不符。其次,性价比差异大,就国内普遍收费而言,高职高专院校收费标准反而要高于一般的本科院校,而从办学质量和基础设施来讲,本科院校要比高职高专院校要好,很明显这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在不同院校相同专业之间收费标准也存在不合理,例如会计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与理工类院校应该是有着不同的办学条件的,教学基础资源与师资条件在财经类院校应该是更好,但是两者在定价上却无差别,。此外,界定高校办学成本与教育成本的内在关系,合理分配政府、社会、家庭在高校学生教育成本所占的比重都是制定合理的高校学生学费收费标准的重要问题。而就现阶段来看,由于种种体制掣肘,现行收费制度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二、成本性态视角审视高校办学成本

高等学校承担着国家人才精英教育任务,其培养成本应当由政府、社会、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共同承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办高校办学思想应当得到更正,从原本薄弱的办学成本核算制度中苏醒过来,制定具体的学费核定原则与实施方案。为达成这一目标,对办学成本、教育成本进行一个清晰而全面的界定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一)成本性态概述

成本性态的引入正是针对上述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成本性态分析就是将成本表述为产量的函数,分析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然后按照成本对产量的依存性,最终把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大类。通过会计管理科学的分析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收费的各个构成要素,寻求大学收费标准的合理解释。

成本在管理会计学上一般表述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牺牲或放弃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可见,有目的才有成本投入,而且成本与目的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所谓成本性态是指成本的额度与可能对成本投入产生影响的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清晰这一关系,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可能的因素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所谓固定成本指的是相对固定的成本投入,它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不随产出而变动,比如高校中的各类基础设施、教学硬件等固定资产,无论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效怎样,这部分的投入都是相对固定的,并保持在一定额度。所谓变动成本,就是指与产出成正比例变化的,但是单位成本不变。具体到高校,指的就是每个学生的医疗经费、生活补助、专业材料费等,这些成本与学生数量、办学规模产生直接的关系,但是具体到每个学生的投入成本是相对固定的。

(二)高校办学成本分类

1、支出经济分类

支出经济分类的科目众多,一般可以归为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前者指的是用于支付到个人的经费支出,包括工资报酬、补助等;后者指公共商品、服务或者资本性支出,这些支出构成高校教育成本的主体部分。其分类详细如表1所示。

2、支出功能分类

早在1998年,实行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之时,教育部就曾规定按功能目的细分高校支出项目,提出将原有的“两大类支出”细分为“八大类支出”,即将教育、科研两项大的支出划分为教学、科研、业务、后勤、学生事务、离退休人员保障、行政管理以及业务辅助八大类支出。这在当时没有得以具体实施,也没有深入研究具体的实施规范,对办学成本、学生培养成本的关系也没有明细。但是时至今日,这一指导思想对于高校收费制度、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改革仍然有着重要意义,与现今高校改革方向依然十分吻合。这对于优化管理,最大效率的利用现有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都是大有裨益的。endprint

三、高校办学成本的成本性态分析

如果把学校比作是一家工厂,那么学生就是工厂正在生产的产品,而生产产品需要的费用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培养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培养与企业生产有着共同的经济意义,为了实现产出,包括产量与质量,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但是具体而言,学校与企业所追求的目的又有着质的区别,高校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本投入在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上或许并不能分的很清楚,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归类,利用成本性态方法来进行分析。

(一)降低生均培养成本的基本思路

将高校办学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然而在详细条目上需要有一定的划分原则,才能相对的泾渭分明,理清头绪。高校的主体是学生,影响变动成本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生,学生数的规模将直接决定变动成本。学生培养又主要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上,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与教学相关的人员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都可以计入变动成本中。相对的,与教学不相关的支出就可以计入固定成本中。那么,涉及到其他类的固定资产的使用与损耗上,依然可以按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式来计入固定成本上来。再对学生培养成本进行成本性态分析,将其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公式:

每个学生的培养成本=(变动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折旧) / 学生数

这就为我们降低学生人均培养成本提供了两条思路。一是适当的增加学生人数,这可以减少生均变动成本和生均公用成本,但是增加人数面临着教学质量下降的风险,只可在适当规模范围内。二是在保持学生规模不变时,对变动成本、公用支出进行严格控制,提高现有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二)降低生均培养成本的具体分析

但是,对于上述两条思路的实施并不容易。高校办学成本分类的模糊性、成本性态分析的不确定性都给其实施带来了实际的困难。学生培养最主要的相关支出是在教学上,而与教学相关的支出又是教学部分的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在降低生均培养成本上,需要从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两方面来详加讨论。

人员支出是最为典型的变动成本,其与学生人数有着严密的依存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变动。人员支出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报酬、工资福利,对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医疗生活补助等等。有相关研究显示,人员支出占到高校总体的学生培养成本的六成以上,属于最主要支出。这是高等教育行业的必然特征。但是,这部分的支出一般很难再有大的降低,甚至实际上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不可逆转的提高。这是高校办学的实现条件与大的背景,在一定学生人数规模上,这种变动成本很难被大幅压缩。

但是这不代表在这方面不可作为,优化人员配置、调整变动成本结构成为必然选择。在成本性态视角下,对培养成本息息相关的教学成本就要进行主次分明的探析了。对于直接教学的单位与非教学单位,其调整的策略也是大不一样的。对于教学人员支出,也是典型的变动成本,与学生数成正比,这部分支出应该最为合理化。在保证教学人员支出必要的稳定增长的同时,也要进行人员结构调整,力求优化支出。相对非教学部门,其调整的策略就要有所不同。非教学部门的成本支出属于固定成本,与学生数没有必然的关系,相对稳定。但可压缩范围相对要大。调整非教学部门人员结构、控制支出总量、实行人员分流等手段都可以有效利用,以达到减少固定成本支出的目的。

从高校人员配置的现实来讲,尽管国内高校已经经历了多轮改革,在人员配置调整、机构精简优化、人员素质提高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机构冗余、效能低下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教学机构设置、人员流动、教师队伍结构、非教学单位设置等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这对办学成本、教学成本的控制与管理而言,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用支出是学生培养成本的又一重要项。如果说人员支出对于学生培养是必要且不易缩减的,那么公用支出则相对有着更大的压缩空间。所以对于公用支出的控制对于实现培养成本的降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成本性态视角来看,公用支出也可分为固定支出与变动支出。公用支出多用在日常的维持正常培养活动运转的费用,常以消耗性、维持性、日常性形式体现。上文中已经对公用支出的详细条目进行列举,与学生人数有着正比关系的支出条目可以归为变动支出,例如直接用于学生实习、实验的材料费,教学部门中的办公费用、印刷费、交通费、差旅费等等,这些与教学部门紧密相关的条目都以学生数为成本动因,有着近似正比的动态关系。这一部分支出,均有着变动成本的属性,均以成本动因为变动因素。针对这一部分支出,在制定控制计划时,完全可以以现有的学生人数为参数,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支出系统,将大大提高成本使用的效率,有效的控制变动成本支出。对于非教学部门的公用支出,与学生人数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那么这一部分的固定支出就可以看作是固定成本了。从成本性态角度来讲,这就需要实施分级预算,采取零基预算法。

四、以成本性态视角下的培养成本为基础的学费标准思路

高等教育是国家大计,其办学成本应该由政府、社会、学生共同承担,而学生所承担的那一部分只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所支出的培养成本。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应当与其培养成本相当。所以在这里提出两条高校学费的制定标准。

(一)从实际成本角度

实际成本法是指以不同专业不同学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实际发生的生均高校教育成本为计算基础的学费计算办法。根据生均高校教育成本计算学生负担的学费,可以有两种途径。

1、规定学费在整个高校办学成本中的比例,从而确定学费额度

这种思路的关键点有两个:比例的制定、办学成本总额的确定。比例的确定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前景、受教育质量的不同等赋予不同的分担比例。这种学费制定标准的优点在于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培养成本在办学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结构清晰,操作容易。对于各个专业比例数据的取得,可以根据往年的办学数据结合社会探讨,确定合适的比例。但是,这一方式也有缺陷,那就是在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比例确定了,但是总额却由高校实际运行确定,高校办学成本中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如果不加预算与控制,仍然会提高学费标准。这一点需要按照上文的讨论,严格执行支出条目归类,执行预算与控制,及时公布支出信息,一定程度上形成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这样,只要以年级教育成本总额乘以学费比例除以年级学生数就可以得到学费数额。endprint

2、由学生直接负担全部的培养成本,而其他的高校运营成本由政府财政或者社会基金支持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到,高校办学成本中非教育部门的支出纳入固定成本中,不影响学生培养成本。对学生培养成本的构成也详加讨论了。这种学费制定方法就是由学生直接负责培养成本,而高校的运营其他支出不用学生负责,这种方式责任明确,结构清晰。在成本预算与控制上也较容易实现。

两种方式都需要学生与学校有着明确的责任分担,无论是在比例中控制办学成本总额,还是在结构中控制培养成本,都需要对成本有着严格的核算与控制,这是降低学费标准的必要前提,如果高校控制动力不足,那么学费仍将难以缩减。

(二)统一学费标准的制定

高等学校在进行上述成本分类的基础上,再按照标准成本法制定学费标准,这不仅体现了公平公正,还排除了高校优质不优价的困扰。

标准成本法是指依据多所管理高效、规范的高校所核算的某学年某专业高校教育成本进行合理平均,得到某一专业高水平级别的高校教育成本作为标准教育成本,然后根据专业水平的高低,确定不同水平的同一专业调整标准教育成本。按照比例法或者结构法,根据某一高校某一专业的水平选定标准成本,计算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年学生负担的学费。

然后根据实际,在标准水平上制定小范围波动的学费标准。这种方法会使学费相对趋于客观,波动较小,对于高校收费的监督和运行相对较容易。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如何在多所高校间取得统一的成本标准,需要剔除哪些因素,都是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学费问题备受政府、学生及其家庭、教育界的关注。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了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但是在实际运作中,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并没有在核算中加以有效的控制,也受到诸多质疑。本文引入成本性态视角,对高校办学中的各项支出进行分类,力求找出真正影响学生学费的因素,排除与学生受教育无关的支出。只有对高校办学成本、培养成本、教育成本进行清晰界定才能明确学生应该承担那部分支出,从而为学费的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弘毅.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的探讨[J].财政监督,2010;10

[2]孙明灿.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初探[J].科技资讯,2009;04

[3]庞静.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0;07

[4]田婕.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J].财会通讯,2010;11

[5]夏萍.教育成本相关概念界定[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05

[6]阳秋林,肖东生,胡海波,黄德忠,黄祖平,彭澎,雷振华,唐建华,郑槐淼,黄俊,陈东升,周卿.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以普通高校A大学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7]林世军,张英杰.独立学院办学应内化“成本意识”[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07

[8]王娟.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数学模型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1

[9]曹娟娟.大学制度改革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