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网络视角下的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战略研究

2014-05-19李鹏等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产学研集群煤炭企业

李鹏等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少气、缺油、富煤的资源特点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煤炭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可替代。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已达到7016亿吨,居全国第一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内蒙古煤炭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受传统工业经济发展理念的长期制约,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四高三低”的粗放式经营道路——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技术、低效率、低利润,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创新网络对煤炭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

(一)内蒙古煤炭资源的特征及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煤炭品质优良、种类齐全等特征,凭借着这些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内蒙古煤炭产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连续8年蝉联各省区GDP增速第一,近十二年内蒙古原煤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伴随国家煤炭产业发展战略的开展,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煤炭开采阶段、规模扩张阶段、煤炭资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这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的盲目扩张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与草原退化,此外,煤炭价格波动导致当地经济波动剧烈。因此内蒙古煤炭产业在现阶段中应注重改变原先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方式,开始寻求煤炭资源深加工、转化及综合利用的新型发展方式,从而实现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表1针对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现状与成熟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对比。

三、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主体缺位,创新能力不足

内蒙古自治区开设煤炭相关专业的高校较少,其中仅2009年开始招生的内蒙古工业大学鄂尔多斯大路校区矿业学院开设较多煤炭直接相关专业;科研机构较少,以内蒙古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以煤炭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缺乏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煤炭产业集群整体科研实力不强。上述原因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创新能力不足,从内蒙古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来看,2010年内蒙古列全国第26位。2010年内蒙古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4位、第25位和第19位。

(二)集群内缺乏信任与合作,创新动力不足

在当前社会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生活目标和生存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信任极大透支,造成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信任机制的缺失。内蒙古煤炭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合作企业间有关合作对象的信息不充分并且企业文化建设落后,致使煤炭企业间很难建立起信任合作机制,很难实现企业间技术、经验、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三)产学研机制不完善,创新网络难以拓展

资源型企业向知识型企业的过渡是知识经济下企业成长的必然趋势。企业是创新网路的关键主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影响知识转化机制。目前煤炭企业还没有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制度,极大地抑制了科研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抑制了产学研间的合作,很难形成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创新网络。虽然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企业不在少数,大部分煤炭企业在国家监督下也完成了重组,但供需脱节、风险利益分配、投融资环境等问题依然影响产学研间的合作,无法取得知识外溢效应和范围经济优势。

(四)煤炭价值链低,创新投入少,创新环境恶劣

内蒙古煤炭产业以采煤和对煤炭的初加工工业为主导,产品附加值低,税赋高,对煤炭价格反应较为敏感。2013年煤炭价格下跌对煤炭生产企业的直接影响是利润下降、亏损、库存增加,甚至直接停产。截至2013年4月份,鄂尔多斯停产煤矿65座,占全市煤矿数量的21%,重点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约为50%;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造成创新能力不足,很难适应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煤炭产业还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高层领导的创新观念落后,这导致煤炭企业可用于创新的资金严重缺乏,与此同时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致使本已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

四、构建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分别从煤炭产业集群体系中各个创新主体出发,提出构建并发展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对策和措施,为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从煤炭产业主体角度

煤炭产业是指对煤炭进行开采、加工和使用的企业群。首先应确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如“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更符合市场的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形成以技术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力。

此外,面临煤炭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缺位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更加刻不容缓,必须通过跨区域协同创新,提升创新主体的数量和质量,培育现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将目光转向国内外的科研力量,积极引导和推动创新主体与他们进行联结,引进优质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思维观念,提升知识源的数量和质量。

(二)从大学及科研机构主体角度

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离不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应用,其中科研机构与大学是集群创新网络的智力团队,煤炭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促进知识、信息、科研产品的传递、转化和应用,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同时还促进大学、科研机构与社会更密切的结合。建立健全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利于各创新主体间技术扩散、知识传递和资源共享,使知识和技术得到创新性的增值,从而发挥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三)从政府机构主体角度

政府机构主要是从外部环境促进集群发展,即为集群网络的成长和发展制定引导性政策,为集群企业提供公共设施及服务等。例如,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和提供担保等方式加强激励力度,完善并有效执行保护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创新风险,消灭投机意识,提高创新收益,鼓励创业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在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创新的集成性和创新位置由企业到网络的转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煤炭产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主导产业,其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对于提升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乃至整个自治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内蒙古煤炭产业在当前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集群创新网络内部各主体要素之间的联结,有效利用根植于创新网络中的产学研机制、信任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以及合作—竞争机制等机制,真正实现走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国家软科学基金课题(批准号:2012GX94D077),内蒙古大学文科学术创新团队“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资助(项目号121106-14), 内蒙古大学2013-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金《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动力机制的研究》endprint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少气、缺油、富煤的资源特点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煤炭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可替代。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已达到7016亿吨,居全国第一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内蒙古煤炭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受传统工业经济发展理念的长期制约,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四高三低”的粗放式经营道路——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技术、低效率、低利润,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创新网络对煤炭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

(一)内蒙古煤炭资源的特征及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煤炭品质优良、种类齐全等特征,凭借着这些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内蒙古煤炭产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连续8年蝉联各省区GDP增速第一,近十二年内蒙古原煤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伴随国家煤炭产业发展战略的开展,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煤炭开采阶段、规模扩张阶段、煤炭资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这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的盲目扩张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与草原退化,此外,煤炭价格波动导致当地经济波动剧烈。因此内蒙古煤炭产业在现阶段中应注重改变原先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方式,开始寻求煤炭资源深加工、转化及综合利用的新型发展方式,从而实现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表1针对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现状与成熟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对比。

三、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主体缺位,创新能力不足

内蒙古自治区开设煤炭相关专业的高校较少,其中仅2009年开始招生的内蒙古工业大学鄂尔多斯大路校区矿业学院开设较多煤炭直接相关专业;科研机构较少,以内蒙古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以煤炭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缺乏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煤炭产业集群整体科研实力不强。上述原因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创新能力不足,从内蒙古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来看,2010年内蒙古列全国第26位。2010年内蒙古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4位、第25位和第19位。

(二)集群内缺乏信任与合作,创新动力不足

在当前社会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生活目标和生存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信任极大透支,造成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信任机制的缺失。内蒙古煤炭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合作企业间有关合作对象的信息不充分并且企业文化建设落后,致使煤炭企业间很难建立起信任合作机制,很难实现企业间技术、经验、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三)产学研机制不完善,创新网络难以拓展

资源型企业向知识型企业的过渡是知识经济下企业成长的必然趋势。企业是创新网路的关键主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影响知识转化机制。目前煤炭企业还没有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制度,极大地抑制了科研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抑制了产学研间的合作,很难形成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创新网络。虽然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企业不在少数,大部分煤炭企业在国家监督下也完成了重组,但供需脱节、风险利益分配、投融资环境等问题依然影响产学研间的合作,无法取得知识外溢效应和范围经济优势。

(四)煤炭价值链低,创新投入少,创新环境恶劣

内蒙古煤炭产业以采煤和对煤炭的初加工工业为主导,产品附加值低,税赋高,对煤炭价格反应较为敏感。2013年煤炭价格下跌对煤炭生产企业的直接影响是利润下降、亏损、库存增加,甚至直接停产。截至2013年4月份,鄂尔多斯停产煤矿65座,占全市煤矿数量的21%,重点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约为50%;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造成创新能力不足,很难适应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煤炭产业还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高层领导的创新观念落后,这导致煤炭企业可用于创新的资金严重缺乏,与此同时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致使本已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

四、构建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分别从煤炭产业集群体系中各个创新主体出发,提出构建并发展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对策和措施,为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从煤炭产业主体角度

煤炭产业是指对煤炭进行开采、加工和使用的企业群。首先应确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如“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更符合市场的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形成以技术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力。

此外,面临煤炭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缺位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更加刻不容缓,必须通过跨区域协同创新,提升创新主体的数量和质量,培育现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将目光转向国内外的科研力量,积极引导和推动创新主体与他们进行联结,引进优质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思维观念,提升知识源的数量和质量。

(二)从大学及科研机构主体角度

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离不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应用,其中科研机构与大学是集群创新网络的智力团队,煤炭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促进知识、信息、科研产品的传递、转化和应用,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同时还促进大学、科研机构与社会更密切的结合。建立健全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利于各创新主体间技术扩散、知识传递和资源共享,使知识和技术得到创新性的增值,从而发挥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三)从政府机构主体角度

政府机构主要是从外部环境促进集群发展,即为集群网络的成长和发展制定引导性政策,为集群企业提供公共设施及服务等。例如,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和提供担保等方式加强激励力度,完善并有效执行保护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创新风险,消灭投机意识,提高创新收益,鼓励创业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在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创新的集成性和创新位置由企业到网络的转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煤炭产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主导产业,其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对于提升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乃至整个自治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内蒙古煤炭产业在当前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集群创新网络内部各主体要素之间的联结,有效利用根植于创新网络中的产学研机制、信任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以及合作—竞争机制等机制,真正实现走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国家软科学基金课题(批准号:2012GX94D077),内蒙古大学文科学术创新团队“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资助(项目号121106-14), 内蒙古大学2013-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金《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动力机制的研究》endprint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少气、缺油、富煤的资源特点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煤炭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可替代。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已达到7016亿吨,居全国第一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内蒙古煤炭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受传统工业经济发展理念的长期制约,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四高三低”的粗放式经营道路——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技术、低效率、低利润,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创新网络对煤炭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

(一)内蒙古煤炭资源的特征及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煤炭品质优良、种类齐全等特征,凭借着这些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内蒙古煤炭产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连续8年蝉联各省区GDP增速第一,近十二年内蒙古原煤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伴随国家煤炭产业发展战略的开展,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煤炭开采阶段、规模扩张阶段、煤炭资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这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的盲目扩张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与草原退化,此外,煤炭价格波动导致当地经济波动剧烈。因此内蒙古煤炭产业在现阶段中应注重改变原先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方式,开始寻求煤炭资源深加工、转化及综合利用的新型发展方式,从而实现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表1针对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现状与成熟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对比。

三、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主体缺位,创新能力不足

内蒙古自治区开设煤炭相关专业的高校较少,其中仅2009年开始招生的内蒙古工业大学鄂尔多斯大路校区矿业学院开设较多煤炭直接相关专业;科研机构较少,以内蒙古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以煤炭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缺乏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煤炭产业集群整体科研实力不强。上述原因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创新能力不足,从内蒙古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来看,2010年内蒙古列全国第26位。2010年内蒙古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4位、第25位和第19位。

(二)集群内缺乏信任与合作,创新动力不足

在当前社会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生活目标和生存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信任极大透支,造成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信任机制的缺失。内蒙古煤炭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合作企业间有关合作对象的信息不充分并且企业文化建设落后,致使煤炭企业间很难建立起信任合作机制,很难实现企业间技术、经验、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三)产学研机制不完善,创新网络难以拓展

资源型企业向知识型企业的过渡是知识经济下企业成长的必然趋势。企业是创新网路的关键主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影响知识转化机制。目前煤炭企业还没有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制度,极大地抑制了科研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抑制了产学研间的合作,很难形成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创新网络。虽然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企业不在少数,大部分煤炭企业在国家监督下也完成了重组,但供需脱节、风险利益分配、投融资环境等问题依然影响产学研间的合作,无法取得知识外溢效应和范围经济优势。

(四)煤炭价值链低,创新投入少,创新环境恶劣

内蒙古煤炭产业以采煤和对煤炭的初加工工业为主导,产品附加值低,税赋高,对煤炭价格反应较为敏感。2013年煤炭价格下跌对煤炭生产企业的直接影响是利润下降、亏损、库存增加,甚至直接停产。截至2013年4月份,鄂尔多斯停产煤矿65座,占全市煤矿数量的21%,重点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约为50%;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造成创新能力不足,很难适应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煤炭产业还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高层领导的创新观念落后,这导致煤炭企业可用于创新的资金严重缺乏,与此同时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致使本已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

四、构建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分别从煤炭产业集群体系中各个创新主体出发,提出构建并发展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对策和措施,为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从煤炭产业主体角度

煤炭产业是指对煤炭进行开采、加工和使用的企业群。首先应确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如“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更符合市场的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形成以技术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力。

此外,面临煤炭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缺位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更加刻不容缓,必须通过跨区域协同创新,提升创新主体的数量和质量,培育现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将目光转向国内外的科研力量,积极引导和推动创新主体与他们进行联结,引进优质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思维观念,提升知识源的数量和质量。

(二)从大学及科研机构主体角度

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离不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应用,其中科研机构与大学是集群创新网络的智力团队,煤炭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促进知识、信息、科研产品的传递、转化和应用,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同时还促进大学、科研机构与社会更密切的结合。建立健全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利于各创新主体间技术扩散、知识传递和资源共享,使知识和技术得到创新性的增值,从而发挥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三)从政府机构主体角度

政府机构主要是从外部环境促进集群发展,即为集群网络的成长和发展制定引导性政策,为集群企业提供公共设施及服务等。例如,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和提供担保等方式加强激励力度,完善并有效执行保护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创新风险,消灭投机意识,提高创新收益,鼓励创业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在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创新的集成性和创新位置由企业到网络的转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煤炭产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主导产业,其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对于提升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乃至整个自治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内蒙古煤炭产业在当前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集群创新网络内部各主体要素之间的联结,有效利用根植于创新网络中的产学研机制、信任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以及合作—竞争机制等机制,真正实现走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国家软科学基金课题(批准号:2012GX94D077),内蒙古大学文科学术创新团队“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资助(项目号121106-14), 内蒙古大学2013-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金《煤炭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动力机制的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学研集群煤炭企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煤炭企业政工队伍综合素质提高方法分析
煤炭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集群品牌是集群整体的品牌还是集群产品的品牌?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
基于三层架构的煤炭企业协同管理软件
浅谈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