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瞻对到新龙
2014-05-19李妍婕
●本刊记者/李妍婕
(责编:李静)
专家品《瞻对》
阿来是一个既有诗人禀赋又不乏学者气质的作家。他总是像猎手那样独来独往,永远游走在文坛的热点之外。对他来说,写作似乎就是要解决自我存在的终极命题――我从哪儿来,将往何处去。所以,多年来,他始终执着于藏族文化的探究与思考。尤其是面对哺育他的康巴地区之川属藏族文化,他几乎表现出某种痴迷的状态。从《尘埃落定》到《空山》,便是最为有力的证明。
或许仅以小说方式,还难以传达自己对于这块土地的感知与思考,也不足以有效梳理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于是,阿来又动用了非虚构式的写作,从历史的缝隙深处,不断寻找有关川属藏民的生活记忆,并完成了20 多万字的长篇纪实作品《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这部作品以一个瞻对土司部落为载体,追述了该土司自清朝至新中国成立200 余年的命运变迁,重构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艰难而又独特的生存境域,并借此传达了阿来对于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康巴藏民自古以来就居住在茶马古道之上,扼守着川藏交通的要塞。由于受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体制的影响,他们既不同于西藏地区的藏民,又迥异于川西的汉民。不错,他们同样信奉藏传佛教,但他们又常常游离于宗教之外。阿来就是从这种存在入手,精心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瞻对”土司作为考察对象,从微观史着眼,以一个小小土司的兴衰,不动声色地踅入历史深处,复活了康巴藏民复杂而又坎坷的记忆。用阿来自己的话说:“我所以对有清一代瞻对的地方史产生兴趣,是因为察觉到这部地方史正是整个川属藏族地区,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样本。”
(摘自《人民日报 》作者洪治纲)
【延伸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瞻化县更名为新龙县。据《新龙县志》记载:县城驻地,藏语称为“珠母宗”。在藏族中有两种传说:一是格萨尔王的爱妃珠姆曾经居住县城官寨,故得名“珠母宗”;二是县城后有夏热山,其山势如卧龙饮水,而官寨正好修筑在龙头上,当地人称此为“主母宗”意为雌龙。1950年瞻化县和平解放,藏语称“主沙宗”,“沙”意为新,寓为旧龙换新,故更名为新龙,有“龙获新生”之意。
“现在去新龙,早上从康定机场下飞机,驱车西经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再转而南下,大半日之内,就可抵达新龙县城。”阿来说,两百年前的瞻对藏族同胞不会想到,从县城出去,乡乡都有公路相通,最远的乡也可当天往返。在酒店茶楼,远来客和当地人,讲的都是如何发展藏区,开发藏地,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趣的是,这些旅游资源,就是当年清军难以克服的险山要隘,以及那些石头垒砌、形式古雅的碉寨。当地人原想以康巴来命名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可惜这一名字已被他人注册。退而求其次,他们成功注册了一个新的名字:康巴红。
红色、桃红色、金黄色……这些艳丽的颜色串联起新龙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比如新龙锅庄,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藏族民间歌舞且历史悠久。据《北史·附国传》记载,新龙锅庄至少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距今约1500年历史。2008年,新龙锅庄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节日庆典,新龙人都会欢聚一起,载歌载舞。姑娘们穿着艳丽的藏族裙装,含胸垂臂动作轻盈,妩媚如花,柔情似水;小伙子们身着传统藏族长袍,头缠红色发辫,他们双臂挥舞,跳踢有力,犹如雄鹰展翅,豪放刚劲,表达了新龙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新龙乐安乡波日寨边河上有一座桥,名字叫波日桥,建于元末明初。大桥由桥身、桥墩、桥亭三部分构成。桥墩用圆杉木、卵石、片石相间叠砌,用藤条连接而成。两个桥墩中部,用4 至6根圆木渐次撑成拱形,长度自下而上,逐步递增,形成两个悬挑臂,悬臂上架横梁、铺桥板、装栏杆,形成桥身。整座桥,没有用一颗钉、一块铁,每一结合部全部用木楔连接,展现了藏区人民卓越的创造力。
除此之外,这里的卡瓦洛日雪山峥嵘壮观;雅砻江大峡谷绮丽神秘;拉日马草原宽广美丽;拉曲河深邃迷人。拉日马乡的扎宗村是著名的“中国石板藏寨”,其他藏区见不到这种黑黝黝的石板建筑,村里的佛塔群由113座佛塔分6层叠摞而成,而每座塔造型各异,精雕细刻。另一座七彩甘珠尔佛塔则是由几十万片刻着《甘珠尔》经文的石板垒起来的,色彩艳丽,令人叹为观止……
地处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南、康北之间过渡地带的新龙县,其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兼具康北浓烈的康巴文化和康南神奇的香格里拉文化的人文旅游资源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前去探寻那段历史,体味那片美景。(感谢新龙县委宣传部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新龙锅庄。图/根秋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