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餐桌上的“绿色”经济学

2014-05-19张微微李静

四川党的建设 2014年3期
关键词:市集粮油农夫

●本刊记者/张微微 李静

(责编:赖飞)

“小时候,香喷喷的馍馍,油浸浸的饼子,看起香,闻起也香,吃起更香,那真是一个‘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大胆吃、放心吃。没有色素、没有激素、没有毒素、没有添加剂、没有地沟油、没有三聚氰胺。”在互联网上,网友这样的吐槽早已屡见不鲜。

食品安全问题,是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吃进嘴里的食物的安全系数到底有多高?超市货架上比普通产品价高几筹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如何认定?它们的生产现状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我省相关部门和企业。

林间沃土的田园牧歌

像香蕉的黄节瓜、像樱桃的萝卜、形同飞碟的南瓜、紫色和黄色的花菜、红色的甜菜根……

每天上午,在成都新津县兴义镇的翔生有机农场内,各种各样新鲜的有机蔬菜、水果就会被采摘出来,分类摆在游客面前。这些蔬菜、水果的颜色非常鲜艳,还有一些在市面上不常见的稀有品种。它们不但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喷过任何农药和化肥,而且据称食用起来还有抗癌之效,让前来观看询问的人络绎不绝。

“兴义是一个没有工业污染,一年四季清流遍地、烟水清远的川西水乡,十分适合发展有机农业。我在翔生有机生态农场办理了会员卡,除了享受每星期农场上门配送的新鲜有机蔬菜外,每个月我自己还要带着一家老小来这里玩耍,一边亲自下地采摘有机蔬菜,一边享受纯生态的田园风光。”来自成都市区的廉先生告诉记者,虽然有机蔬菜与农贸市场的普通蔬菜相比贵出了10 倍以上,但让人很放心,因为所有的生产环节都是公开透明的,生物肥料由自建的肥料池提供,蔬菜依靠昆虫自然授粉,甚至连除虫有时候都是人工手捉,绝不使用除草剂。“他们的生产成本的确很高,价格贵也在情理之中。”

目前,翔生有机农场的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茶叶及其一系列衍生产品(如面包、糕点、零食、生活用品等)已进驻成都市的仁和春天、远东百货等多家高档商场,且供不应求。在此基础上,农场还会向相关的会议提供服务并朝销售、配送、旅游、培训、酒店等服务方向进一步拓展。

图/图片库中国 陈斐昌

从田间到餐桌。图/廉钢

“对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源头上是由农业部门负责。我们遵循例行定量抽检和随机定性抽查的原则,分为基地检测和产品质量检查。基地检测是对水质、土壤、空气质量的把关。产品质量主要是对各种农业添加剂的抽样检查,每月抽样300 多例,若发现任何一个指标不过关,就禁止上市销售。我们对农资经销店同样是严格管理,严禁使用禁用农药,严禁滥用农业添加剂等,并签订承诺书。”新津县农发局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科科长吴益民十分有信心地告诉记者,经过严格把关,只要是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基本上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而有机农产品禁止使用任何农用化学药品和转基因繁殖体,更不会有问题。

粮油基地的“绿色风光”

成都双流县金桥镇鲢鱼社区粮油基地的油菜田一望无际,青青的油菜随风摇曳。基地的榨油车间内,一缸缸的菜籽油整齐地摆放在木板搭起的架子上,浓郁的油香瞬间调动了嗅觉。“我们的油都是按照最原始的加工方法加工的,不添加任何其他材料,保证100%纯菜籽油。”工作人员廖女士自信地告诉记者。

精米车间内,五六名工人正在机器轰鸣声中加工大米。机器一头是金灿灿的稻谷,另一头是白花花的大米。大米细长而颗粒饱满,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剔透。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顾客。72岁的李焕荣大爷来买大米,他告诉记者:“我家住双流县城,原来都吃东北大米,听说本地的大米不比东北大米差,就骑电动车来买米。”他认为这里的水好、空气好、土质好,大米质量好,虽然平均5 元多一斤的价格比市场上贵一些,但吃得健康、吃得放心。他说成都市区也有老人专程过来买米买油,就更证明这里的粮油质量有保障。

该粮油基地所在的金桥镇翰霖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岷江自来水厂取水口生态保护区域内,土壤肥沃,水质纯净,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造就了大米和菜籽油天然特有的内在品质。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注册了“蜀西翰霖”粮油商标品牌,秉承生态种植、绿色食品、健康粮油的理念,以引领健康生活为目标,发展生态农业,为大众提供绿色、生态优质的健康营养大米和菜油。

民间餐桌的“自救运动”

在川西农村,农夫们常常对下乡走亲访友的城里人流露出毫不掩饰的优越感,他们会说:“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没有污染的;吃的菜是农家肥浇出来的,并且是刚采摘的,是新鲜的;我们吃的猪、鸡、鸭不是吃饲料,而是吃玉米、粮食长大的。那些用化肥种出的蔬菜,用工厂饲料喂大的家禽家畜是卖给城里人吃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场民间餐桌的“自救运动”逐步发展起来,其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种被称为“新时代农夫市集”的新生事物。

何谓农夫市集?它其实是一种农夫与城市社区互动的新型市集关系——无化学添加剂的食用品、生态猪肉、有机蔬菜,各类带着“乡间土味”、以生态绿色名义生产的食物,在约定俗成的某个地方聚集,就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农夫市集。城市近郊的农民带着自家出产的绿色食品到城市社区面向居民销售,许多有餐桌自救意识的市民,会专门到农夫市集上购买新鲜蔬菜。

赶农夫市集的并非都是高收入阶层,而以普通的工薪族居多,他们明知道市集上卖的东西比较贵,但为了能吃上安全健康的食物,宁愿在其他方面压缩开支。

当然,这一新模式还面临着一些需要破解的难题:

首先,农产品的检测问题。农夫市集并不具备较为科学的检测手段,仅靠直观的实地考察,单纯强调不使用化肥农药,这是显然不够的。其次,自然界本身就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农户自行种植的农产品并非必然是安全的。再次,组织者难以对所有农户进行监管。此外,农夫市集是一种非主流的食物流通体系,不能服务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况且,大部分城市的农夫市集场地并不固定,其发展明显受到制约。

如此看来,农夫市集能坚持多久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有机蔬菜还是生态粮油,无论是自发到田里采摘还是农夫集市的兴起,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在为“舌尖上的安全”而努力,关注餐桌上的“绿色”经济学。

猜你喜欢

市集粮油农夫
古味市集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市集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商圈场景:“市集”+“体验互动”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