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部用工拉锯战折射产业升级之难

2014-05-18郭文婧

时代金融 2014年4期
关键词:拉锯战用工农民工

文 郭文婧

新年之后,各地“用工荒”再度如期而至,东西部用工拉锯战再启。一方面是东部、南部企业用工缺口较大,招人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是中部、西部企业用工需求扩大,农民工开始“回流”。河南、重庆等传统劳动转移大省,不仅省内转移超过省外,而且转移就业差额进一步扩大。

正因为争夺的是同一批劳动力,所以才出现了“用工荒”、“招聘难”。争夺同一批劳动力,又说明东部、南部的企业与中部、西部企业还处于同一竞争水平。虽然中部、西部在产业链方面还不如东部、南部完善,但中部、西部在用地成本、生活成本甚至是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足以抵消东部、南部的产业链优势,因此,不同地区之间的用工待遇不断拉近,而中部、西部离家更近、生活成本更低的优势,自然也就吸引了更多的人就近择业。

高端人才总是稀缺的,如果东西部的用工拉锯战是围绕高端人才展开,那就真的是可喜可贺,证明我国的产业升级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遗憾的是,东西部的用工拉锯战却主要是围绕“农民工”展开,这反而证明我国的产业升级还没有真正上路,承接产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一句空话,只不过是中部、西部在简单重复东部、南部的发展旧路,整个社会依然在重复建设,将带来更大的产业过剩危机。

面对“用工荒”的拉锯战,更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了他们评价并不高的90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年轻人固然有“看世界”的愿望,但他们暂时还不需要养家糊口,所以诉求不仅限于赚钱,也会考虑工作之余的文化娱乐生活,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对工作更加“挑剔”。一方面,要满足90后的“挑剔”,用工企业必然要增加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能实现梦想的90后也必然会回乡,所以这种方式也不是长远之计。

产业升级说易行难。现代生产升级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意识中比较优势的禀赋论,主张产业升级是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的自然演进结果;另一种是策略性贸易理论,主张通过政策主张培育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欧美等自由贸易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基本上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日韩等后起之秀而更多的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培育之下升级的。

面对已经持续了近10年的“用工荒”,东部、南部的企业为何不主动选择产业升级呢?对企业来说,世界工厂的“中国模式”奠定了世界市场低端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以及国内发展不均衡的梯度效应,让传统路径还有钱可赚,故没有主动升级的动力。对政府来说,由于缺乏长期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培育,而又对保持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现在“腾笼换鸟”,“腾笼”倒是比较容易,但“换鸟”却很难,故而产业升级也就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

产业升级是产业形态的变化,也是社会配套建设及时跟进的动态适应过程,更是人才的升级换代。“钱学森之问”不能根本解决,人才的升级换代就是一句空话,创业就难以升级,产业也就升级缓慢。户籍、教育、医疗、房价、生活成本等社会要素不能跨越区域鸿沟,更多的人就只能在比较中做出短浅选择,东部、南部甚至会发生人才挤出效应。也就是说,产业升级绝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现在的趋势是,“用工荒”下的用工拉锯战在短期内还将继续。

猜你喜欢

拉锯战用工农民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