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地区正常者颌面部线距评估咬合垂直距离(前面高)的预测研究

2014-05-18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垂直距离标志点决定系数

周 鹏

(江西省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江西 吉安 343000)

前面高的正确恢复在咬合重建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2]。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已对下颌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关系作了详尽的研究,在下颌的正中关系方面已达到共识[3-5],但是在垂直方向上的关系确定依然存在争议。临床上虽有确定前面高的方法,如息止颌间隙法、面部测量法、面部观察法、肌电图法、吞咽法[6]等,但这些方法缺乏统计学数据论证,且上述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越来越受到质疑[5,7-8]。如何科学有效地确立前面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井冈山地区55例正常人群X线头影测量分析研究,获得本地区正常人群各项相关硬组织标志点间距离与前面高值,建立线距预测前面高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本地区在临床咬合重建中评估及确定前面高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拍摄数字化头颅定位片

采用数字化Promax全景X线机所附带头颅定位X线机(芬兰)拍摄,整个试验过程的拍摄工作由放射科同一名有经验的主管技师完成。受试者立于头颅定位X线机前,耳塞固定于耳前,两脚自然分开,双眼平视前方,咬合处于正中位,面部表情放松。

将拍摄完的数字化X线头颅侧位片导入Winceph 8.0软件中,在其自带的修正软件中将图片修正为合适的灰度和亮度,以能清晰见到外耳道阴影和硬组织标志点为准。

1.2.2 X线头颅侧位片的导入和调整

采用Winceph 8.0头颅测量软件(Rise Corporation)进行描记和测量(基于本实验所选取的测量项目与正畸的测量项目有所不同,在软件的自定义编辑模块中根据需要设定相应的参数)。对于硬组织两侧的点,采用辅助点先定两侧点再取中点的方法进行描记,在定耳点Po、眶点Or时用FH平面与地平面平行的方法检测,对于其他的标志点按其教科书定义由笔者完成所有受试对象侧位片的描记和测量,对同一张侧位片进行3次电脑描记,测量结果由设定好的Winceph 8.0头颅测量软件自动生成,且每次间隔为15 d,然后取平均值。

1.2.3 测量指标

纳入的硬组织标志点(图1):①鼻根点(N):鼻额缝的最前点;②蝶鞍点(S):蝶鞍影像的中心;③耳点(Po):外耳道之最上点;④眶点(Or):眶下缘之最低点;⑤前鼻棘点(ANS):前鼻棘之尖;⑥后鼻棘点(PNS):硬腭后部骨棘之尖。

图1 纳入的硬组织标志点

测量线距:①S-N蝶鞍中心点到鼻根点距离(前颅底长度);②N-ANS鼻根点到前鼻棘点的距离(前上面高);③ANS-Me前鼻棘点到颏下点的距离(前下面高);④ANS-PNS前鼻棘点到后鼻棘点的距离。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经复核合格,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采用各测量项目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x),标准差(SD),标准误(SE),变异系数(CV)及其95%可信区间进行统计描述;采用Kolmogorov-Smirnov Z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用成组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ANS-Me的均值差异;以直线回归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ANS-Me分别与S-N、N-ANS、ANS-PNS相关预测模型。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正常者颅面相关测量线距的分布

55名调查对象中,ANS-Me的平均值为(64.50 ±4.18)mm(95%CI:63.39 ~65.61),其中男性(66.38 ±4.02)mm,女性(62.85 ±3.71)mm,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7,P=0.001);其他测量线距如 S -N 为(62.91 ±3.11)mm(95%CI:62.07 ~63.75);N - ANS 为(53.24±3.15)mm(95%CI:52.39 ~54.09);ANS - PNS为(46.99 ±3.72)mm(95%CI:45.98 ~47.99);就测量角度而言,LA 为(44.92 ±2.55)mm(95%CI:44.23~45.61);所有相关测量项目的结果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表1)。

表1 正常者颅面相关测量线距的总体分布情况

表1 正常者颅面相关测量线距的总体分布情况

测量项目(mm)n最小值最大值SECV(%)95%CI正态性检验P值S - N 55 56.4 69.2 62.91 ±3.11 0.42 4.95 62.07 ~63.75 0.786 N - ANS 55 46.8 60.8 53.24 ±3.15 0.42 5.92 52.39 ~54.09 0.999 ANS - Me 55 55.9 73.6 64.58 ±4.23 0.57 6.55 63.44 ~65.73 0.818 ANS -PNS 55 41.3 55.6 46.99 ±3.72 0.50 7.91 45.98 ~47.99 0.475

2.2 ANS-Me与其他颅面测量线距的预测研究

2.2.1 ANS-Me与其他颅面测量线距的线性回归分析

以ANS-Me为应变量(Y),分别以S-N,NANS,ANS-PNS单独作为自变量(X)引入线性回归方程,最终得出ANS-Me与S-N的回归方程式为 Y=0.599X+26.891,且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决定系数R2=0.195;而ANS -Me与N -ANS的回归方程式为 Y=0.922X+15.486,且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决定系数R2=0.472;ANS-Me与ANS-PNS的回归方程式为 Y=0.649X+34.104,且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决定系数 R2=0.325(表2)。

表2 ANS-Me与其他颅面测量线距的线性回归分析

2.2.2 ANS-Me与其他颅面测量线距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上述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以ANS-Me为应变量(Y),以S-N,N-ANS,ANS-PNS为自变量(X),选择逐步回归分析法(Stepwise),定引入变量的显著性水准为0.05,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准为0.1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 N -ANS,ANSPNS共计2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方程式为Y=0.719×N -ANS+0.302×ANS-PNS+12.111,且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决定系数 R2=0.519(表3)。

表3 ANS-Me与其他颅面测量线距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以前面高(即ANS-Me)为应变量(Y),分别以S-N,N-ANS,ANS-PNS单独作为自变量(X)引入线性回归方程,最终得出ANS-Me与S-N的回归方程式为 Y=0.599X+26.891,决定系数 R2=0.195,提示 S-N 可以解释 ANS-Me变异性的19.5%,另外约80.5%的变异不能用S-N来解释;而 ANS-Me与 N-ANS的回归方程式为Y=0.922X+15.486,R2=0.472,提示 N - ANS 可以解释ANS-Me变异性的47.2%,另外约52.8%的变异不能用N-S-ANS来解释,李钢[13]发现前面高与N-ANS密切相关;ANS-Me与ANS-PNS的回归方程式为 Y=0.649X+34.104,R2=0.325,提示ANS-PNS可以解释ANS-Me变异性的32.5%,另外约67.5%的变异不能用ANS-PNS来解释。

在上述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N-ANS,ANS-PNS共计2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0.719×N-ANS+0.302 ×ANS-PNS+12.111,R2=0.519,较自变量单独构成回归方程有所增加,提示综合N-ANS,ANS-PNS可以解释 ANS-Me变异性的51.9%,另外约48.1%的变异不能用上述2个变量来解释,表明当联合N-ANS、ANS-PNS两个因素共同预测前面高时,可以提高预测的精度,对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测量前面高、软硬组织标志点间距离,建立面部软硬组织标志点评估前面高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当联合 N-ANS、ANSPNS两个因素共同预测前面高,即回归方程为Y=0.719 ×N-ANS+0.302 ×ANS-PNS+12.111,决定系数R2=0.519,较自变量单独构成回归方程有所增加,可提高预测的精度。即通过线距有助于临床上牙齿磨耗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设计,并且可以用来评估、量化、校准前面高,具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1]Gross MD,Nissan J,Ormianer Z,et al.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 on face height[J].Int prosthodont,2002,15(4):353 -357.

[3]Sheppard IM,Sheppard SM.Classic article-Vertical dimension measurements[J].J Prosthet Dent,2006,95(3):175 -180.

[4]Ciftci Y ,KocaderelI I,Canayc S,et al.Cephalometric evaluation of maxillomandibular relationships in patients wearing complete dentures:a pilot study[J].Angle Orthod,2005,75(5):821-825.

[5]Orthlieb JD,Laurent M,Laplanche O.Cephalometric estimation of vertical dimension of occlusion[J].J Oral Rehabil,2000,27(9):802-807.

[6]Millet C,Jeannin C,Vincent B,et al.Report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 and centric relation using swallowing in edentulous patients[J].J Oral Rehabil,2003,30(11):1118-1122.

[7]费雪芬,刘丽.各种咬合垂直距离确定方法的研究现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0,11(6):361-364.

[8]Miyasaki H,Motegi E,Yatabe K,et al.A study of occlusion in elderly Japanese over 80 years with at least 20 teeth[J].Gerodontology,2005,22(4):206 -210.

[9]Polat OO,Kaya B.Changes in cranial base morphology in different molocclusions[J].Orthod Craniofac Res,2007,10(4):216-221.

[10]应淑女.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相关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何勇.垂直距离的计算机辅助数码照片测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李钢.石家庄地区50例中老年人的正常平面及垂直距离X线头影测量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猜你喜欢

垂直距离标志点决定系数
头影测量标志点自动识别算法研究进展
测量标志现状分析及保护措施
三维颜面解剖标志点自动确定算法的研究进展
头影测量评估福建地区中青年咬合垂直距离的探索性研究
日本乌贼(Sepiella japonica)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不同规格香港牡蛎壳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
2种贝龄合浦珠母贝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基于颜色读数识别物质浓度的数学模型研究
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
应用发音法确定无牙颌垂直距离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