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颅超声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2014-05-18肖小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2期
关键词:经颅动力学辅助

肖小华

(南阳南石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河南 南阳 473065)

经颅超声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肖小华

(南阳南石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河南 南阳 473065)

目的分析经颅超声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治疗,实验组患者在经颅超声辅助下找到闭塞血管后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在血液动力学和治疗效果上的差异。结果经过2周治疗,实验组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颅超声辅助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其血液动力学和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急性脑梗死;经颅超声辅助;血液动力学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递增,70%以上[1]的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部分患者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最佳的治疗时间窗内给予急救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对经颅超声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78±8.63)岁;体质量56~85kg,平均体质量(64.75±10.23)kg;发病至就诊时间6~12 h,平均就诊时间(8.38±1.42)h。实验组36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1.55±8.53)岁;体质量55~86 kg,平均体质量(64.47±10.12)kg;发病至就诊时间5~12 h,平均就诊时间(8.40±1.38)h。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发病至就诊时间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活血化瘀中成药和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神经营养药治疗,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同时针对患者的基础疾病给予调整血压、血糖及降脂等治疗;待急性期后,再给予患者配合康复训练等治疗,同时对其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血糖及电解质等进行严密观察和记录。

实验组辅以经颅超声寻找闭塞的血管(美国生产,型号:GELOGIQ9,线阵探头,探头频率设置在7.5~10 MHz之间)。根据病变部位,将超声探头放置在闭塞血管处。其余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1.3 评价指标

治疗两周后,对所有对象实施血液动力学检测,检测装置选择麦登公司的CV-300型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检测项目包括左侧颈动脉血流、血管压力以及右侧颈动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压力。结合仪器配套软件对对左右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平均血流速(Vmean)、最大血流速(Vmax)、最小血流速(Vmin)、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DP)、特异性阻抗(Zev)、动态阻力(Dr)、临界压水平(Cp)、脉搏波速(Wv)以及外周阻力(Rv)[2]。

疗效标准参考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3],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显效(0~1分):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除或有显著性改善,能够独立完成日常工作及生活;有效(2~3分):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好转,能够独立完成部分工作;无效(4~5分):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且无法独立生活。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 100%。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最大血流速、最小血流速、舒张压与临界压差值、血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阻力、临界压水平、脉搏波速以及特异性阻抗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共有35例获得有效治愈,总有效率为97.22%,与对照组的29例80.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脑“卒中”的范畴[4],属于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起病相当迅速,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栓塞等存在密切关系,该疾病一般是由于大脑中动脉主干、颈内动脉主干或皮层支完全性出现梗死影响到大脑皮质所致,临床检查可见患者具有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完全性偏瘫等情况。临床上一般给予甘露醇、溶栓等治疗。

经颅超声在急性脑梗死辅助治疗中的机制在于:①其高频振荡能按摩脑组织细胞,有利于血管扩张,脑部血供、血管弹性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善,解除血管的痉挛状态;②其应用空化作用,有利于溶栓酶往血栓方向运转,发挥溶解血栓的效果,降低血液黏稠度,激活神经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③有研究表明,经颅超声还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5]。

本研究表明,在经颅超声辅助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其血液动力学和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1] 马玉良,王伟民,刘健,等.急性ST段抬高脑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血栓处理策略[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18(1):9-12.

[2] 刘卫其,张励庭,黄炫生,等.急性ST段抬高型脑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预后对比[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 (9):781-784.

[3] 许春平,赵献明,利龙昌.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效果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 (8):128.

[4] 杨小东.急诊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的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233-234.

[5] 李瑞华,刘磊,王泽颖.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血压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3(5):232-233.

R743.33

B

1671-8194(2014)22-0225-02

猜你喜欢

经颅动力学辅助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倒开水辅助装置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易混淆车辅助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频域约束子空间法的经颅磁刺激信号去噪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