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80例急诊死亡病例的分析

2014-05-18宁文龙辛传友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2期
关键词:致死率心脑血管病高峰

王 滨 宁文龙 辛传友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急诊内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380例急诊死亡病例的分析

王 滨 宁文龙 辛传友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急诊内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诊死亡的病因构成,探讨目前急诊危重患者救治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记录完整的急诊死亡病例。结果急诊死亡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73∶1)。死亡年龄出现2个高峰,40~60岁,>70岁。创伤为<40岁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猝死发生率在30%,来诊时死亡占29.4%。结论心脑血管病及创伤致死率高且发病年龄在青壮年,对家庭及社会影响大,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心脑血管病的现状,减少创伤的发生,提高创伤的救治成功率。

急诊;死亡病例;死因;存在问题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的主要场所,对急诊死亡原因构成的分析,可了解本地区的疾病特点,查看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及降低病死率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80例死亡病例均来自我院急诊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记录完整的急诊死亡病例。

1.2 方法:使用描述性流行性学方法对入选病例年龄,性别,死亡原因进行总结分析。

2 结 果

见表1、表2。

表1 急诊死亡病例年龄及性别分布

表2 急诊死亡病因分布

急诊死亡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1.73∶1)。死亡年龄出现2个高峰,40~60岁,>70岁。创伤为<40岁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猝死发生率在30%,来诊时死亡占29.4%。

3 讨 论

本研究380例急诊死亡病例显示:

3.1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1.73∶1),与存在差异[1],与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生存压力,社会活动的特殊性及生活水平提高有关,在创伤死亡患者中更明显。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规律体检是一应予以重视的社会问题。创伤死亡多以交通事故占绝大多数,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加大查处力度,并加以自我约束,可减少发生。

3.2 死亡年龄出现2个高峰段。第一个高峰是>70岁死亡患者占42.9%。多以心脑血管病为主。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龄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并且积极的预防,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使得国民的存活年龄逐渐提高[2]。第二个高峰是41~60岁,占29.0%。死亡原因仍以心脑血管病为主,且发病年龄前移明显。高血压病,高血糖,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黏稠度升高,吸烟,饮酒,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自以为身体状态良好,有潜在疾病,不愿诊治或诊治不规律,都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中青年人的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工作,对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致死率有重要意义[3]。

3.3 创伤为<40岁组的第一死亡原因。随着现代化的交通发展使创伤患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且多发伤及危重伤比例高,已占我国城市死亡原因的第五位[4]。多发创伤往往涉及多科室且进展迅速,应加强院前抢救,加强医院与120的衔接,加强急诊创伤外科的建设,以治疗危重多发伤为特色,建立创伤治疗中心。

3.4 猝死。是指猝不及防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 h内,骤然发生的死亡。猝死分为心脏性(60%~70%)和非心脏性(30%~40%)两大类[5]。由于猝死多发生在院外,很难得到快速有效地治疗。重视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普及全民心肺复苏知识,早期准确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是减少猝死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6]。

3.5 来诊时已死亡。此组比率占到29.4%,绝大多数为内科死亡患者,可能与患者未能及时有效得到应有的救治,未能及时呼救120急救,到达现场时间过长,常年反复发病,未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重视有关。

3.6 其他:肺炎的致死率仍较高,可能与气候相关,存在基础肺病,长期反复发作,导致的不可逆损伤有关。脑血管后遗症导致的窒息,应使得患者及家属了解鼻饲的重要性,可减少吸入性肺炎及增加营养,均衡饮食,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既往少见的疾病,如主动脉夹层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各级医护人员水平的提高及现代化的检查设备的普及有关。药物(农药)中毒引起的死亡仍较多,应就近必要处置后,往往能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普以下级医疗机构在急性中毒救治能力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1] 陈楚鹏,欧晓敏,卢森荣.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0,5(31):238.

[2] 白爱萍,刘元元,李晓娟.425例住院老年病人死亡原因分析[J].北京中医药,2008,4(27):279-280.

[3] 何忠杰.创伤急救的新概念,白金10分钟[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03,2(3):1009-1010.

[4] 盛志勇.军队医院战创伤学科建设的思考[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33(12):1399-1401.

[5] 黄翠瑶,邵尉.猝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实用医学杂志,2002, 18(11):1137-1139.

[6] 韩跃辉,王烁,李潇.2591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病案,2013, 14(7):72-74.

R459.7

B

1671-8194(2014)22-0140-02

猜你喜欢

致死率心脑血管病高峰
低毒高效空仓烟雾杀虫技术应用探究
血压≥140/90,血管病升140%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台湾致死率升至5.2%
石庆云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努力攀登文艺高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S. longicaudum X—7线虫对草坪地下害虫小云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