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散光屈光度的影响分析

2014-05-18罗文山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4期
关键词:颞侧摘除术屈光度

罗文山

(河南煤化集团鹤煤总医院眼科,河南 鹤壁 458000)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散光屈光度的影响分析

罗文山

(河南煤化集团鹤煤总医院眼科,河南 鹤壁 458000)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散光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117眼)择期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老年(年龄>60岁)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A术中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11~1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治疗组B术中在颞侧角膜缘后反眉状做切口,左眼2~4点钟位置,右眼8~10点钟位置,观察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散光屈光度的影响。结果疗组术后3d末裸眼视力达0.4~0.8率79.66%明显高于治疗组A55.17%,P<0.01;治疗组术后1个月末裸眼视力达0.4~0.8率93.22%明显高于治疗组A81.03%,P<0.05;治疗组B术后7 d末平均散光屈光度(1.12±0.55)°低于治疗组A(1.39±0.55),P<0.01;治疗组B术后1个月末平均散光屈光度(0.76±0.49)°低于治疗组A(1.17±0.52),P<0.01。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选择颞侧角膜缘后反眉状做切口(左眼2~4点钟位置,右眼8~10点钟位置)优于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11~1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裸眼视力恢复快,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越小,值得临床对切口位置和效果进一步探讨。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白内障;裸眼视力;散光屈光度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在治疗白内障方面效果与超声乳化相当,隧道式小切口便于术后恢复,且无需昂贵超声乳化设备而被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由于人体角膜并非正圆等解剖结构因素影响,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不同切口位置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1]。笔者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散光屈光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河南煤化集团鹤煤总医院眼科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105例(117眼)择期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老年(年龄>60岁)患者,在散大瞳孔后行眼镜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根据晶状体混浊形态和视力检查确诊,符合赵家良著[2]《眼科诊疗常规》中关于老年性白内障的诊断标准,排除手术禁忌证、临床资料不完整和无法评价疗效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和治疗组B。治疗组A共52例(58眼),其中男27例(31眼),女25例(27眼);年龄61~78岁,平均(67.7±5.4)岁;视力及矫正视力在光感~0.1;核硬度为核Ⅱ级7例(8眼),核Ⅲ级37例(41眼),核Ⅳ级8例(9眼)。治疗组B共53例(59眼),其中男27例(31眼),女26例(28眼);年龄61~80岁,平均(67.7±5.5)岁;视力及矫正视力在光感~0.1;核硬度为核Ⅱ级8例(8眼),核Ⅲ级37例(42眼),核Ⅳ级8例(9眼)。两组患者术前在性别、年龄、视力和核硬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稳定。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1 d常规冲洗泪道,广谱抗菌药物滴眼液滴入结膜囊以预防感染,术前1 h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用,每隔10 min滴眼1次,根据病情需要考虑是否选用镇静剂类药物,术中选用平衡盐液。在球后阻滞麻醉和眼球表面麻醉,然后施术者做上直肌牵引缝线,将穹窿部作为基底并将角巩膜缘球结膜常规剪开,治疗组B在颞侧90°区域内做结膜瓣,治疗组A在颞侧上90°区域内做结膜瓣,然后施术者行烧灼止血后,治疗组A术中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11~1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治疗组B术中在颞侧角膜缘后反眉状做切口,左眼2~4点钟位置,右眼8~10点钟位置,使用铲刀潜行分离,然后向下穿入前房,继而向左右两侧水平扩大切口至5.0~6.0 cm,在前房注入黏弹剂,环形撕囊后注入平衡盐水分离和转动晶状体核,在人晶状体核下方将黏弹剂和将晶状体核推到前房,将黏弹剂注入到角膜内皮和晶状体核之间,然后将晶状体核分开,将核碎块托出眼外,吸除参与晶状体皮质,置入人工晶状体后检查切口渗漏情况,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完成手术。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滴术眼,3~4次/天。

1.3 观察指标

①裸眼视力:分别对比术后3 d末和术后1个月末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情况;②散光屈光度:分别对比术后7 d末和术后1个月末两组患者散光屈光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校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裸眼视力

两组患者术后3 d末和术后1个月末裸眼视力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3d末和术后1个月末裸眼视力对比 [眼(%)]

2.2 散光屈光度

治疗组B术后7 d末平均散光屈光度(1.12±0.55)°低于治疗组A(1.39±0.55)°,t=2.6549,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B术后1个月末平均散光屈光度(0.76±0.49)°低于治疗组A(1.17±0.52)°,t=4.3900,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一种多发病,也是眼科导致视盲的主要原因,其致盲率约占50%左右,其治疗以白内障手术为主。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具有组织损伤小和视力恢复快等优势,但术中超声乳化能量、负压控制和流量设定等控制不当,术中极易引起角膜内皮细损伤等负效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3]。随着超声乳化设备和器械的不断更新,人工晶状体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效果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可。由于人体角膜并非正圆等解剖结构因素影响,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不同切口位置治疗的效果临床报道较少。

白内障手术术后发生散光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和术后无需缝线等优势,术后可有效控制角膜散光,而角膜散光可随眼压和切口逐渐恢复。传统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发生率较高,尤其在术后3周~1个月末呈现蝴蝶结形改变,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循规散光。随着角膜散光逐渐变小,对称性蝴蝶结形改变逐渐呈现不对称形,然后上下角膜散光逐渐减少,但仍为不对称形。另外,颞侧切口没有眉弓阻挡使术中操作更加方便,最大程度减少手术源性散光的发生。本研究显示治疗组B术后7 d末平均散光屈光度(1.12±0.55)°低于治疗组A(1.39±0.55)°,治疗组B术后1个月末平均散光屈光度(0.76±0.49)°低于治疗组A(1.17± 0.52)°,表明在颞侧角膜缘后反眉状做切口在改善角膜散光方面优于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11~1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卢晓峰等[4]研究认为切口距角膜越远离巩膜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越小,通过倾斜切口和多平面切口可有效促进创口对合,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抗变能力强,且术后短期内角膜组织水肿也可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术后3 d末裸眼视力达0.4~0.8率79.66%明显高于治疗组A55.17%,治疗组术后1个月末裸眼视力达0.4~0.8率93.22%明显高于治疗组A81.03%,证实了在颞侧角膜缘后反眉状做切口在改善角膜散光方面优于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11~1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

综上所述,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选择颞侧角膜缘后反眉状做切口(左眼2~4点钟位置,右眼8~10点钟位置)优于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11~1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裸眼视力恢复快,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越小,值得临床对切口位置和效果进一步探讨。

[1] 赵军民.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与超声乳化吸除手术白内障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1):67-69.

[2] 赵家良.眼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2-253.

[3] 张立清.高龄白内障患者两种小切口手术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532-533.

[4] 卢晓峰,黄淑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后散光的影响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47-148.

R776.1

B

1671-8194(2014)24-0247-02

猜你喜欢

颞侧摘除术屈光度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透明角膜切口部位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调整切削屈光度对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的影响研究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不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患者眼表的影响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高度近视患者与中低度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的比较研究△
电子喉镜在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