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在小儿脑瘫运动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2014-05-18黄秋妹
黄秋妹
(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海南 海口 570311)
康复训练在小儿脑瘫运动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黄秋妹
(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海南 海口 57031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在小儿脑瘫的运动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确诊脑瘫患儿,尊重其监护人意见,协商治疗方案,签订治疗知情同意书,并根据治疗方案随机选取30例脑瘫患儿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疗法;30例为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康复训练等运动治疗,总观察例数60例。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半年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P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之后,观察组患儿的P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半年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儿发育正常的比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发育正常的比率70.0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脑瘫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等运动治疗措施对脑瘫患儿具有显著疗效,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小儿脑瘫;运动治疗;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疗效分析
小儿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的非进行性损伤所致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的一组综合征[1]。小儿脑瘫常规采用高压氧、神经营养药物、康复训练等措施[2],本文重点观察了康复训练在小儿脑瘫运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诊治的小儿脑瘫患儿60例,均满足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3]。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征求患儿家属意见,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儿因家属经济问题、生活不方便或者工作忙碌等等诸多因素,仅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等运动治疗方法。对照组30例患儿中,男童18例,女童12例,年龄0.3~2.7岁,平均(4.48±2.36)个月;观察组患儿30例中,男童17例,女童13例,年龄0.4~2.7岁,平均(4.59±2.41)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一步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具体包含高压氧治疗、物理治疗(电刺激、针灸等),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等方面。观察组患儿在以上常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等运动疗法。①肘支撑训练:首先让患儿俯卧,双下肢伸直,双肘关节屈曲支撑在床上,将头及胸部抬起。如果患儿不能用双肘支撑上半身体质量,家属可在患儿胸部垫一个枕头帮助患儿支撑,促使患儿将头抬起。还可以在患儿的前上方用发出响声的玩具,吸引患儿将头抬起。此训练能促进患儿双上肢对称性活动,改善患儿对头部、颈部及双肩的控制能力,为日后肘膝跪位及爬行打下基础。②双手支撑训练:患儿能够独立完成用肘支撑之后,将双肘关节伸直,尽量与地面垂直(开始时可以在患儿胸部垫一枕头使其保持肘关节伸直),双手十指分开支撑床面。尽量用玩具诱导患儿保持抬头及使胸部、上腹部抬离床面。此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儿对头、颈及躯干的活动控制能力,同时防止髋关节屈曲挛缩。③直抬腿训练:患儿采取俯卧肘支撑位,双下肢伸直,将下肢交替向上抬高或在家属帮助下向上抬腿。向上抬腿动作可牵拉髋关节,防止其挛缩。注意:向上抬腿时患儿膝关节应保持伸直。④桥式训练:患儿仰卧,双上肢平放在身体两侧,双髋、双膝关节届曲。首先双足平放在床面上,双足向下用力踩床,将臀部抬高离开床面使躯干、骨盆、膝关节在同一水平上,保持这一姿势5~8 s;然后将臀部放回床面。以改善患儿对骨盆运动的控制能力,为日后的爬行及步行作准备。注意:随着患儿运动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进行单腿支撑,使臀部抬离床面。⑤蹬车训练:患儿仰卧,双上肢平放身体两侧。首先家属用自己的双手分别握住患儿的足踝,使膝关节保持中立位;然后似蹬车一样交替屈伸患儿的下肢。以进一步提高髋关节及膝关节的控制能力,促进双下肢协调运动,为日后行走打下基础。注意:患儿熟练后应主动做下肢屈伸动作。⑥转体训练:患儿仰卧,双下肢屈曲,双足平放在床面上,家属用右手握住患儿的右手,用左手握住患儿左手。首先向左侧摆动患儿的右上肢,引导患儿将头转向左侧,躯干向左侧旋转;然后再帮助患儿将左上肢摆向右侧,诱导患儿向右转头,同时躯干向右侧旋转。以牵拉躯干的肌肉,防止挛缩,提高躯干控制能力,为患儿翻身起床打下基础。注意:避免过度牵拉患儿上肢,以免造成关节脱位,家属所给予的帮助应逐渐减少,鼓励自己左、右转体。⑦下肢屈曲训练:让患儿仰卧在床上,首先用双手抱起一下肢使其厢膝、屈髋;然后维持1~2 min后还原。双侧腿交替做。以牵拉髋关节的肌肉,增加髋、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⑧膝手立位训练:患儿俯卧。首先双手支撑,头部要尽量抬起;然后诱导患儿抬高腰部及骨盆,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成直角,双膝跪在床上用双手双膝支撑体质量。以促进患儿对骨盆的控制能力,改善膝手立位平衡能力,为爬行作准备。注意:开始训练时家属可在患儿身后轻扶骨盆两侧,帮助患儿保持膝手立位,当控制骨盆能力提高以后,家属可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向轻推患儿骨盆,进一步提高患儿对骨盆的控制及保持平衡能力。同时也可以进行单手双膝支撑及双手单膝支撑训练。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进行疗效评价[4]。对小儿运动发育指数(PDI)进行评定,分为3个等级,发育正常为分值≥80分,发育迟滞为≤69分,分值在70~79分定为临界的状态。
2 结 果
2.1 小儿运动发育指数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P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之后,观察组患儿的P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PDI评分比较表(均数±标准差)
2.2 儿童发育情况对比
经过半年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儿发育正常的比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发育正常的比率70.00%,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2。
表2 患儿发育正常比率对比表
3 讨 论
小儿脑瘫严重影响了患儿是身心健康,并且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党和政府历来十分直视我国的儿童事业,大力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使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因此加强对小儿脑瘫的治疗及康复尤为重要[5]。
爬行是患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活动之一,它能抑制痉挛,促进患儿平衡及协调能力及对运动的控制能力。患儿经过训练能够独立俯卧位肘支撑、手支撑及膝手立位之后,就应让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如果患儿不能保持髋关节屈曲呈直角,而是呈半坐半跪位,说明患儿对骨盆及下肢的控制能力及双上肢对体质量的支撑能力较差,应该继续进行双上肢支撑训练及膝手立位训练。如果患儿髋关节屈曲挛缩,应该训练俯卧直抬腿,抑制关节挛缩。
通过本临床研究可见,在脑瘫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等运动治疗措施对脑瘫患儿具有显著疗效,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2] 江沁,刘鹏,王楚怀,等.功能性肌力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0):896-898,943.
[3]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与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5,43(4):262.
[4] 张雁,吴卫红.脑损伤患儿感觉统合训练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2):164-166.
[5] 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R742.3
B
1671-8194(2014)21-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