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博士的“玉米人生”
——记玉米育种专家白琪林

2014-05-18李晓娟

种子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花叶病自交系抗病

◇李晓娟

白博士的“玉米人生”
——记玉米育种专家白琪林

◇李晓娟

白琪林在实验室细心研究“心爱”的玉米

他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共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山西省科技攻关和省农科院项目16项。

他是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山西省“333人才”省级人选;2012年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第六届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山西农业科学》编委;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产业岗位专家;山西省农科110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党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他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同时审定晋单78号、特早2号、晋单69号等14个玉米新品种。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属SCI论文3篇,国家一级学报3篇。

他,数十年如一日,执着追求,矢志不渝;他爱岗敬业,献身玉米育种事业,硕果累累。

他就是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颇具影响力的代县籍资深农业专家——白琪林。

他这样表达对玉米的感情:“每一颗种子都是自己种下的‘宝贝’,就像自己的孩子,每天去田间观察,才能了解每一份材料的抗病性和农艺性状等基本特征。人对孩子有感情,我对玉米也一样……”

做一位“懂”种子的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一粒种子足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生致力于优质种子研究的他,以一粒种子使世界充满希望。事实证明,过去100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60%来源于种子技术的改良。可以说,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农业的“芯片”。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然而只有真正读懂这句话的人,才会懂得种子的价值和力量,才会为了哪怕一点最细微的进步去全身心地投入。

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琪林就是这样一位“懂”种子的人。播种在他心中的“种子”,蕴含着大地的丰收,承载着农民的希望。

白琪林,近30年与玉米为伴,用心血培育玉米新品种,以育出良种为人生最大的幸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玉米是既平凡又神奇的作物”,白琪林用简短的话语,给他心爱的玉米作了总结。如今,白琪林与玉米结缘,一晃已经28年。

时间指针倒转回1986年,那时白琪林刚刚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因为在学校表现优异,白琪林被分配到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不久后,社会上掀起一股出国热,好多人大学毕业后都在考托福准备出国。但是,白琪林却坚定地留下来搞科研,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工作时间,白琪林想的是玉米;下班后和休息日,玉米仍是他生活中的主角。早上起床后,翻翻放在床边有关玉米方面的书籍;休息散步时,也在思考关于玉米方面的问题。白琪林笑着说:“单位离家较远,但我一般不开车。因为脑中经常想的都是玉米的事,用什么亲本好,该授粉了,该套袋了,该脱粒了,开车的时候怕走神,所以不常开车。”早出晚归、放弃节假日去田间育种已是家常便饭,对此,他也坦言:“我喜欢玉米,这是我的兴趣。所以我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反而是乐在其中。其实玉米和人一样,也有父亲和母亲,其遗传原理与人相同,只是玉米没有感情,不会说话罢了。从播种到出苗,看到它们一天一个新变化,最后育出抗倒、耐密、粒长、出籽多的杂交种,真的是很开心,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似的,那种成就感是别人所无法体会的。”

在白琪林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股“种子”的力量——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奋发进取。

为了大地的丰收

接触过玉米育种的人都了解,玉米育种是一份不折不扣的苦差事。然而,自1986年选择了这项工作以来,白琪林就一头扎进了这份“苦差事”里,在被一致认为育种领域中最苦的“玉米育种”的道路上一走就是28年。

白琪林轻描淡写地说,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为农民做点事,多培育能让老百姓多打粮食的玉米新品种,努力让农民获得更大的丰收。

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从制定育种目标、组培选系基础材料、选育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组合鉴定、品比到最后审定推广,一般需要8~10年的时间,这对人的耐心和毅力是严峻的考验。为了早出、多出新品种,从1989年开始,每年一到10月,他就像候鸟一样飞到海南加代育种,连续几个月在田里播种、杂交、观察、记载、选种。白天他汗流浃背、夜里被蚊虫叮咬,就连万家团聚的春节,他也常常是独自在海南省乐东县的南繁基地度过的,而与家人共度春节的时间屈指可数。

他认为,作为一个育种人,应经常思考育种方面的问题。玉米育种“难在选系,重在组配”。特别是在选出理想的自交系以后,还要组配大量的杂交组合。面对上万个杂交组合,为了评价亲本自交系的配合力和抗病、抗倒性,根据田间农艺性状、抗病和抗倒表现及产量水平,最终确定入选组合,需要反复在田间耐心观察筛选,细致记录。即便如此,许多人前赴后继,育种多年也未必能获得成功也是很正常的。

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拼搏努力的人,多年的付出收获了不小的成果,由白琪林主持或参与选育并经省级以上审定的玉米新品种达14个。在玉米种质创新与改良方面,构建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高油群体太油综1,含油量达8.79%;用P群自交系构建了核心种质P群综合种太综1;利用德国和美国先锋种质建成了耐密、抗倒、抗病群体太密综1。同时进行了热带种质与高油种质的互导,聚合二者的优良性状于一身,选育出了一批子粒、秸秆双优质的青贮高油品系。以上所创育的各类种质系、改良系及综合种,遗传变异丰富、配合力高、多抗性强,丰富了玉米种质基因库和育种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种质贫乏和种质基础狭窄所引起的杂交种脆弱问题。

白琪林在耐心地为记者讲解各个玉米品种的父本和母本选择情况

说起玉米育种,白琪林滔滔不绝

决不让农民的汗水白流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北方流行为害,1994—1998年间山西不少县市感病亲本组合的制种田接连不断地因流行矮花叶病而致绝收。随着病情的迅速发展,玉米矮花叶病1998年在山西晋中、吕梁、长治、太原、忻州等中部地区大发生,发生面积高达42万hm2,大田发病率一般为20%~30%,重者70%~80%;制种田一般为60%~70%,严重的高达100%。发病之早、来势之猛、病情之重、范围之广,实为百年罕见。

看到玉米矮花叶病一年比一年发病重,农民辛苦一年收入却不高,白琪林把抗病育种目标调整为抗矮花叶病,重点加大选育抗矮花叶病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择力度。为培育出抗矮花叶病的优良品种,白琪林在田间试验时有意选在矮花叶病高发期进行播种,在玉米苗期、抽雄、吐丝期认真调查记载每一份自交系和杂交组合的发病情况,然后对抗病自交系进行系谱分析,抗病组合进行组配规律研究。

正是由于这种执着,在历经几年的不懈努力下,选育出高抗玉米矮花叶病、青枯病,抗大斑病、小斑病、穗粒腐病和苗枯病的多抗自交系海9-21。由于抗病、高配合力自交系海9-21的育成,1996年育成审定了集高产、优质、抗倒、抗病性于一身的优良玉米杂交种晋单36和太单30。晋单36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所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合作,以金黄96C作母本,海9-21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参加各类试验表现优质、多产、高抗,适宜春播中晚熟区水地推广种植。该品种的育成不仅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玉米生产的难题——矮花叶病,还大幅提高了玉米的产量。海9-21具有配合力高、株型紧凑、抗性好等优点,是当时我国重要玉米自交系之一,其育成加速了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至2009年,国内育种单位直接利用其作亲本,共育成审定了11个玉米新品种,玉米自交系海9-21与应用于2008年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海9-21仍受到各地育种家的重视,正成为国内育种家进行种质改良与创新的基础材料。

可以说,一个好的新品种能造就和壮大一个种子企业,更能致富一方百姓、兴盛一个产业。

为了心中的信仰

有人说,一粒优良的种子,就是一个美丽的希望。无数优良种子,就会汇成希望的海洋。

白琪林博士心中一直怀有对种子的信仰,这同时也是他生命的信仰。

在成功培育出晋单36之后,白琪林并没有放松前进的步伐。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太单32号、太单23号、晋单69号、特早2号和晋单78号等优良玉米品种先后通过审定并进行大面积推广。

“对搞育种的人来说,能尽早出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开来、农民种后高产就是一大目标,自己到地里一看,‘这个品种是我育的’。农民一乐,自己也高兴”,白琪林说,“即便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一辈子,也未育出知名的品种,这也是值得的。因为这些日常性的工作,为育种奠定了基础,为玉米育种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白琪林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他说他将一生致力于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就像夏衍笔下的那粒种子,“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生命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如何狭窄,它总要曲曲折折地,总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玉米品种就是他的事业、他的生命,而他就是一粒能给农民带来福音的神奇的种子。他才思敏捷,持之以恒,有见地,有胆识;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一心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而努力,为众多科研人员树立了榜样!期待这粒 “神奇的种子”,能为大地带来更大的福音。

猜你喜欢

花叶病自交系抗病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玉米自交系雌雄穗开花间隔与产量及抗旱性的相关性
甘蔗主要亲本自然条件下抗甘蔗花叶病测定
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油菜新品种娄文油99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大豆花叶病的识别与防治办法
大豆花叶病的识别与防治办法
苹果花叶病如何治?配方施肥来缓解!
植物细胞内存在“自杀神器”
玉米自交系京92遗传改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