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公告(六)
2014-05-18
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公告(六)
审(认)定通过品种简介
d优8012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9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d丰A×中恢8012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1 d,比对照Ⅱ优838短0.1 d。株高117.9 cm,穗长22.8 cm,每667 m2有效穗数16.1万穗,每穗总粒数176.2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9%,长宽比2.9,垩白粒率47.0%,垩白度9.6%,胶稠度78 mm,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70.8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4%;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594.1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4.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2.4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5.1%。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62.5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①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秧田播种量6 kg/667 m2,培育壮秧。②秧龄25~30 d移栽,栽插株行距16.7 cm×26.7 cm或13.3 cm× 30 cm,栽插基本苗4万~6万/667 m2。③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每667 m2施复合肥10~20 kg、碳铵15~20 kg作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④浅水促蘖,总苗数达到16万/667 m2时,排水重晒田,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⑤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 (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齐优1068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20
选育单位:合肥齐民济生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齐丰A×R106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9.9 d,比对照Ⅱ优838长5.9 d。株高129.4 cm,穗长23.9 cm,每667 m2有效穗数14.2万穗,每穗总粒数207.8粒,结实率74.8%,千粒重28.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5%,垩白度3.3%,胶稠度70 mm,直链淀粉含量23.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74.5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3%;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604.0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6.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9.3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6.9%。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53.8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①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播种量8~10 kg/667 m2,培育壮秧。②秧龄25~30 d移栽,宽行窄株栽插为宜,株行距13.3 cm×26.7 cm或16.7 cm ×23.3 cm,每穴插2粒谷苗,基本苗8万~10万/667 m2。③多施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每667 m2施复合肥35~40 kg、碳铵20 kg作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氯化钾与除草剂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④浅水促蘖,总苗数达到16万/667 m2时,排水重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⑤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