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态环境下衬垫物变化对笔迹特征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4-05-17崔净齐黄云松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软质衬垫笔迹

崔净齐,黄云松

(华东政法大学 研究生教育院,上海200042;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063)

近年来,非正常笔迹鉴定案件越来越常见,其中以各种条据居多。条据不同于正式的文书文本,在形式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书写时空的选择也具有随机性,往往就地取材,当场书写,有时就表现为书写条件不够正常。例如,在交通违章中,司机可能以车顶为衬垫物签字确认罚单;在银行办手续时,客户可能以柜台大理石面为衬垫物签字确认所办业务;在收货时,收到货物人以包装纸壳为衬垫物签字确认收到货物。当这些条据发生争议时,鉴定人员容易向伪装模仿笔迹方向考虑问题,而忽视了其形成时条件的特殊性。

识别出衬垫物变化引起笔迹特征变化是正确检验鉴定的前提,只有对检材的形成方式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静态环境下衬垫物变化对笔迹特征影响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鉴识意义。

一、书写衬垫物界定

多数学者对书写衬垫物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也没有较为统一的称谓。例如韩丹岩认为,书写工具、承受物、书写姿势和书写环境是书写活动的必备条件,其中“承受物”意同“衬垫物”[1]。部分专业人员则将书写衬垫物视为书写承载体。例如李晓明认为书写衬垫物即书写承受物[2],部分实验书籍实验教程称之为“承垫物”[3];而张娟还将衬垫物进一步进行了分类:写字纸、报纸等为普通的衬垫物,能够按照光滑程度分类或者结实程度分类的则为异常的衬垫物[4]。多数学者对这两个名词的描述都模棱两可,似乎区分这两个词语没有实际意义。然而要厘清各因素对笔迹特征的影响,深入剖析,界定和区分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还将对笔者实验基础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贾玉文认为,书写承受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直接承受物,或称表面载体,如各种纸张;二是间接承受物,也叫衬垫物,即表面载体的下衬物,如桌面[5]。笔者比较赞同贾玉文的观点并认为:书写承载体应为直接接触书写工具、书写衬垫物,承载书写痕迹的物体,一般为纸张、墙面、人体表面等;书写衬垫物则是直接接触并支撑书写承载体(非接触书写工具)、有助于书写工具在书写承载体留痕的物体,一般为桌面、车顶、人体表面等。当人们用笔在置于桌面上的纸上写字时,则纸张为书写承载体,桌面为书写衬垫物;当人们直接在桌上书写时,桌面为书写承载体,支撑桌面的地面则为书写衬垫物。由于在后一种情况下,作为衬垫物的地面的硬度、塑性等物理属性对作为承载体的桌面的塑性、弹性的影响微乎其微,此时可忽略衬垫物对笔迹特征的影响。

本实验就是研究在静态环境下,衬垫物变化会引起笔迹特征何种变化。

二、实验选用的材料及仪器

(一)书写工具

根据人们日常使用习惯,确定选取了“日本三菱铅笔株式会社”生产的“uni-ball Signo”系列“UMN-152”型号的黑色料中性笔,笔尖球珠直径0.5mm。

(二)书写衬垫物

根据衬垫物不同的物理性质,在此对它们进行以下两种分类。

1.按粗糙程度分类

按粗糙程度可分为光滑(表面)书写衬垫物和粗糙(表面)书写衬垫物。表面粗糙度,是工业加工零部件领域所涉及的专有名词,它属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表面粗糙度越小,则表面越光滑(如图1)[6]。

图1 表面粗糙度波峰波谷图

本实验借用并扩大“表面粗糙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峰谷的不平度肉眼可见,一般理性人的注意可触摸感知这种不平的程度为粗糙,反之为光滑。就常见的书写衬垫物而言,玻璃茶几面属于光滑表面,而墙面则属于粗糙表面,因为墙面有明显的不平并且触摸能够感知,而玻璃桌表面的不平度肉眼难以分辨,触摸感较为光滑。

据此,本实验选择的光滑表面有:玻璃面茶几、高级木质书桌、沙发木质扶手、大理石桌面、机动车车顶面等;本实验选择的粗糙表面有:墙面、普通的学生书桌、瓦楞纸等。

2.按硬度分类

按软硬程度可分为硬质(表面)书写衬垫物和软质(表面)书写衬垫物。矿物学或宝石学习惯用“莫氏硬度”来表示矿物硬度。这种标准是用棱锥形金刚钻针刻画所试矿物表面,根据划痕的深度分十级来表示硬度,表示的是一种相对硬度。参考数据如表1[7]。

表1 莫氏硬度表

续表1

本实验选择软硬不同的书写衬垫物:大理石桌面、玻璃面茶几、高级木质书桌、手掌、皮包、瓦楞纸等。根据一般理性人的认知,将手掌、皮包、瓦楞纸归类为软质表面,将大理石桌面、玻璃面茶几、木质书桌、沙发木质扶手等归类为硬质表面。软质表面由于物质密度小,结构较为疏松,莫氏硬度在1.5左右或者以下,容易发生弹性或塑性形变。而像大理石、玻璃等表面硬质密度大、结构紧实,莫氏硬度在3以上。高级木质书桌表面涂有清漆,清漆主要成分是树脂和溶剂,主要特点是光亮度高、硬度小,莫氏硬度在2.5以下,其硬度远小于大理石桌面和玻璃桌面。玻璃的主要成分是SiO2,也就是石英,莫氏硬度在7左右;大理石主要由方解石、石灰石、蛇纹石和白云石组成,其主要成分以碳酸钙(CaCO3)为主,莫氏硬度在3左右。显然,玻璃的硬度远高于大理石。

(三)书写承载体

书写纸是一种消费量很大的文化用纸,在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这是实验选用材料的基础。此次试验选取“飞毛腿”牌“经济超值系列”A4静电复写纸,颜色高白,尺寸210mm×297mm,定量70g/m2,厚度10.6mm,施胶度、平滑度、摩擦力适中,适宜本实验的开展。

(四)仪器——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系统

使用“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系统”可以研究笔迹特征,尤其是笔迹立体特征在不同衬垫物上的变化,通过直观的图像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本实验实验仪器为:基恩士(KEYENCE)牌“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型号:VHX-600E。系统不仅可以高清反映出目标图像的2D效果,其自身配备的RZ系列镜头更是可以实现清晰、超大景深合成图像和3D图像(如图2)。

图2 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

(五)实验样本

随机选取50人,使用同一支笔,同类书写纸,每个人均在光滑、粗糙、硬质、软质等衬垫物上书写,共取得50份样本字迹。

三、静态环境下衬垫物变化笔迹特征实验步骤及结论

(一)实验步骤

利用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系统,拍摄实验样本的2D图像实验步骤如下:

首先,打开仪器,将实验样本置于载物台上,调整放大倍数和光圈。

其次,在控制台上选择白平衡(white balance)按钮,以调整目标图像的白平衡,或者选择优化(optimize)按钮,选择最佳效果。

最后,点击拍摄(rec)按钮,并选择图片的保存路径(如图3)。

图3 2D图像拍摄储存方法

拍摄实验样本的3D图像实验步骤如下:

首先,将实验样本置于载物台后,调整物镜及其他参数,使目标图像清晰。

其次,选择“DepthUp”中的“Quick 3D display”模式,在对话框中选择“lens”(镜头)的参数。本实验选择的参数为X100,或者按控制台上“3D DISPLAY”按钮。

再次,将Z轴上的物镜调至最高后,按下状态栏中的“Start Comp”按钮。然后,将处在最高位置的目镜稳定的下移,直至移动到最低位置。

最后,选择对话框中“Show 3D”按钮,即可显示目标图像的3D效果;点击“save”按钮保存图像并选择保存路径(如图4)。

图4 操作方法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1.书写水平特征

书写水平高的人的书写控制能力较高,克服不平衬垫物对书写运动的阻碍和干扰的能力较强,所以反映出来的个人书写习惯也就较多,在书写水平上就呈现出一种下降程度不大的趋势。相反,书写水平低的人书写控制能力不高,在不同衬垫物上不能保持强大的控制力,书写字迹形体极易受衬垫物表面形态影响,书写水平下降程度就很大(如图5)。

图5 书写水平高的书写人基本上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书写水平

同一书写人在不同衬垫物上书写,书写水平下降程度也有差异。在硬质、光滑衬垫物上书写的比在软质、粗糙上书写的要自然、流畅,表现在书写水平上就是,在硬质、光滑衬垫物上书写水平降低程度比在软质、粗糙衬垫物上的小,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图6)。

图6 在人体背部(软质)上书写字迹的书写水平明显下降

在样本字迹中,绝大部分书写人在软质衬垫物上书写的字迹书写水平下降明显。这与人们的书写习惯有关:人们习惯于在有一定硬度(偏软)的衬垫物上书写。所以,在硬质衬垫物上书写控制能力高,书写水平自然高一些。在软质衬垫物上书写,书写工具容易“陷”进书写衬垫物中,书写难度增加,书写水平略显低下。

书写水平降低是整体上的,而非个别单字,这要与伪装、模仿区分开。伪装、模仿导致的书写水平下降只是暂时的、个别的,随着书写人大量的书写,原本的书写习惯会慢慢暴露出来。而书写衬垫物引起的书写水平下降具有可逆性,但在这种书写条件变化之前,书写人会一直保持这种书写水平,并努力克服干扰和阻碍。

2.布局特征

对50份样本字迹分析后发现,字迹的布局特征基本没有改变,书写人仍然保持着常规书写时的书写习惯;在字迹段、行、字、符号及其相互之间分布上,也未见明显变化,如行缩进、字间和行间的疏密、字体倾斜角度等都未检显著变化。这是由于书写人在书写过程中保持自然心态,书写时只需克服不良书写条件即可。字迹的布局特征并非书写人想要改变的笔迹特征,所以在行缩进、字间距等特征上都能保持基本不变(如图7)。

3.书写速度特征

图7 布局特征基本未变

样本字迹均书写速度减慢,整体上没有出现书写速度加快。在硬质且光滑衬垫物上书写速度减慢,但在软质和粗糙衬垫物上书写速度减慢不一。这是因为硬质且光滑的衬垫物与承载体摩擦力较小,书写过程中在书写作用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位移,不利于书写。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书写人一方面要用手按住承载体,另一方面要掌握好书写作用力,慢慢地书写。而在软质和粗糙的衬垫物上书写没有此类烦恼,反而可以巧用书写作用力,在纸张上顺势轻写,则速度不一定减慢[8]。

4.结构特征

单字的搭配比例关系整体上变化不大,不过部分随着字形特征发生变化,笔迹搭配比例关系大致发生一些变化,单字的偏旁、部首、笔画之间的空间布局和比例关系也发生一定变化。在硬质、光滑、粗糙表面上书写字迹,变化并不显著,如图8。不过在软质衬垫物上书写时,如果书写人采用笔力较轻的方式书写,那么字迹结构就比较松散,字形略大。

图8 左图正常书写,右图结构松散

5.笔顺特征

在正常情况下,书写人是不会轻易改变笔顺的。从对样本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笔迹笔顺特征基本不变。不过也有特例,承载体出现破损,导致书写不畅,笔顺易改变。如图9,“书”第二笔横钩的“折”处笔顺改变,从由左向右改为自右向左,同时一笔的横折钩分成了两笔书写,一笔是“横”,一笔是“折钩”。所以,笔顺出现差异不一定意味着是本质性的,必须仔细观察,分析原因,只有在排除客观条件问题后,方能得出结论。

图9 由于承载体破损,笔顺特征发生变化

6.运笔特征

运笔中有抖笔现象。这种现象在粗糙表面表现尤为突出。在对比50份样本笔迹中,在墙面、瓦楞纸、普通书桌等表面较为粗糙的衬垫物上书写,会出现笔画显著抖动笔迹特征(如图9)。

图10 左图笔画抖动由右图衬垫物导致

在粗糙、凹凸不平的表面衬垫物上书写产生的笔画抖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抖动具有整体性,通常呈波浪式。②抖动会随衬垫物表面图案而变。③抖动程度与衬垫物表面凹凸深浅有关:凹凸程度越深、越密集,抖动越大;凹凸程度越小,越接近光滑,笔画越显正常(如图11)。

图11

在软质衬垫物上书写字迹的转、折、绕等书写动作受阻。在软质衬垫物上书写,书写工具和书写承载体都陷进衬垫物中,运笔受到了阻碍,表现在笔画上,转、折笔画由圆变直,长笔画变成点等。

断笔。在不适当衬垫物上书写,书写工具、承载体、衬垫物之间接触不良,靠摩擦力滚动的球珠滚动不畅,油墨断断续续,在平面上看是断笔,但在立体图像看,断笔处仍有压痕(如图12)。

连笔部分出现抖动实连。在光滑、较为平整的衬垫物上书写,连笔没有较大变化,但在粗糙或者软质衬垫物上书写,连笔部分会出现抖动、断断续续的实连,表现轻飘无力(如图13)。

7.书写力度特征

图12

图13

在光滑、硬质的衬垫物上,书写力度比较均衡,但在粗糙、软质的衬垫物上,书写力度不容易把握,笔画呈现着墨不均、时有断笔现象。这是因为在粗糙、软质的衬垫物上书写所要克服的干扰更多,书写人在书写过程中不断调整书写力度,所以导致书写力度轻重不一。书写力度不一也会导致笔画的起收笔形态改变,不能充分地反映书写运动习惯,而伪装、模仿笔迹是不会出现上述情况的。

8.露白特征

中性笔的球珠与纸面间的摩擦力使球珠滚动,带出槽流内的油墨,从而完成书写过程。书写工具、书写承载体相同的情况下,书写衬垫物硬度不同,对笔迹的露白有一定的影响。

图14

由图14可以看出,笔迹的露白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明显,并且笔画也越来越粗。这是因为在书写工具和书写承载体相同的情况下,书写承载体的形变取决于书写工具和衬垫物对承载体的作用。

纸张形变对于笔迹露白程度起着一定的作用。在较硬的衬垫物上书写,由于压痕处形变较小,笔与纸张接触面就小,此时笔尖外露的1/3球珠与纸张接触从面集中到切点,油墨从接触点的两旁挤压出来,书写切点留下空白,行书之后,即留下条形的露白。而软质衬垫物上的纸张形变较大,这加大了笔尖球珠与纸张的接触面积,油墨能够顺利地球面各个方向挤出,由于带出的油墨量多于前者,即便有部分露白,也可能被多余的油墨填补(如图15)。

图15

9.油墨堆积及洇散特征

在较硬的衬垫物上书写,纸张仅在厚度上发生变化,球珠与纸张接触集中在切点,使得切点处的油墨减少,两旁油墨增多,油墨呈现向笔画两侧堆积的现象。相反,在软质衬垫物上书写,球珠转动更加灵活,笔尖切点处亦能擦带出部分油墨,所以油墨向笔画两侧堆积的现象并不显著,没有明显的油墨堆砌感。

在硬质衬垫物上书写过程中,笔尖挤压过程使油墨与纸张纤维很快结合,油墨中水性物质迅速渗透到纸张中,不向周围发散。在软质衬垫物上书写,笔尖对油墨的挤压不大,此时的油墨极不易向两侧堆积,其中的水性物质又有充沛的时间慢慢与纸张纤维结合,使得笔画存在一定的洇散现象。如图16,有的油墨顺着纸张纤维的方向延伸,呈现出“毛刺”。

图16 笔画的洇散现象

同时,由于油墨的堆积和洇散程度不同,笔画呈现出的粗细也不同。不难看出,衬垫物硬度越大,笔画越细;反之,越是软质的衬垫物,其堆积程度越差,洇散程度越高,笔画越显宽、粗。

10.压痕特征

笔画的压痕是书写工具和书写衬垫物同时对书写承载体作用而产生的,书写衬垫物对书写承载体的支撑作用对压痕深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压痕的深度与衬垫物的硬度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图17

(1)压痕深度

图17可示,在大理石和玻璃上书写的笔迹压痕比较圆滑、对称,笔迹周围纸张部分未见明显形变。在皮包和手掌上书写笔迹压痕则比较粗糙、非对称,笔迹周围纸张部分形变明显,且凹凸不平(如图18、图19)。

图18 不对称:在皮包面上书写纸张横截面坐标图

图19 对称:在大理石上书写纸张横截面坐标图

笔者随机选取10人,每人分别在衬垫物为木桌和玻璃桌上书写三行字,结果所得木桌上书写30份,玻璃桌上书写30份,并使用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系统进行精确的测量。

利用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系统对笔痕进行分析,可以测算出压痕深度等数据。主要方法为在“3D disp”模式下,选择“Profile”模式,即可进入目标图像简况测算。如图20。

图20 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系测算数据

对10名书写人标识为1~10,三次书写样本字迹标识为1.1、1.2、1.3、2.1等。以此类推,对60份样本字迹的压痕深度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表2(单位:μm)。

表2 压痕深度

书写人 木桌 A-B玻璃桌 差889991 0 10 10 29.9 32.7 19.7 24.0 22.3 28.5 32.9 37.2 18.4 18.8 11.6 12.3 12.5 17.8 19.8 20.9 11.5 13.9 8.1 11.7 9.8 10.7 13.1 16.3

图21

图22

从图21、图22中可以看出,在木桌上书写的压痕比在玻璃桌上书写的更深。从图21折线趋势来看,笔迹压痕深度因人而异且差异很大,但相同书写人在相同衬垫物上书写的压痕深度却十分相近。比如木桌中最大值是7号书写人,三次书写最大相差在10μm,1号书写人三次在木桌上书写压痕差更是仅有3μm左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同一书写人在相同环境下书写笔迹压痕变化不大,这也是个人书写习惯动力定型在笔迹笔痕特征中的反映。

同时,两种衬垫物虽同属于硬质一类,但在压痕深度方面确有明显的差别:在木桌上书写的压痕均深于在玻璃桌上书写的压痕。并且,在木桌上书写的压痕深,在玻璃桌上书写也深;在木桌上书写的压痕浅,在玻璃桌上书写也浅;相同书写人在两者压痕深浅上也呈相同趋势并且保持相近的差值。综合硬质与软质衬垫物压痕深度比较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同一书写人书写的笔迹压痕与衬垫物硬度成负相关,即衬垫物越硬,压痕越浅;衬垫物越软,压痕越深。

对书写人进一步了解,1号、5号、9号书写人书写笔力较轻,4号、7号书写人书写笔力较重。反映在压痕深度上,书写笔力较轻的压痕较浅,在10μm~30μm左右,书写笔力较重的压痕亦重,基本在40μm以上,同其他书写人的压痕深度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2)压痕宽度

对60份样本字迹的压痕宽度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表3(单位:μm)。

表3 压痕宽度

图23

图24

从图23、图24中可以看出,木桌上书写的压痕宽度均大于玻璃桌书写的。从图23折线趋势来看,笔迹压痕宽度同样因人而异且差异很大:相同书写人在相同衬垫物上书写的压痕宽度基本相近,比如玻璃桌中压痕宽度最大值是7号书写人,与其他两次书写相差最大为39μm,9号书写人三次在玻璃桌上书写压痕相差仅有9.2μm左右。在木桌上书写的压痕宽,在玻璃桌上书写也宽;在木桌上书写的压痕窄,在玻璃桌上书写也窄。并且在硬度较高的衬垫物上书写笔迹压痕较窄,在硬度较小的衬垫物上书写笔迹压痕较宽。但也有差距较大的情况:10号书写人三次书写压痕宽度相差很大,4号书写人第二次在木桌书写时三次书写中宽度最大的(413.7μm),反而第二次在玻璃桌书写时三次中最窄的(375.0μm)。这可能是由于笔与纸张之间夹角有关:每个人有惯用的握笔方式,不同的握笔姿势能够使笔尖与纸张存在不同的夹角,夹角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笔尖球珠滚动,自然也就不利于油墨渗出,压痕宽度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这也与测量精准度、样本量、书写工具书写流畅度有关,所以,压痕宽度与书写人比例轻重关系需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综合来看,①不同书写人的笔迹压痕存在明显不同,除去书写笔力较重和较轻的外,笔迹压痕的深度和宽度能够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②横向比较发现,压痕与衬垫物的硬度确有一定关系:同一书写人在硬度越大的衬垫物上书写笔迹压痕越浅、越窄,在硬度越小的衬垫物上书写笔迹压痕越深、越宽,多次书写差值相差不多;③纵向比较发现,同一书写人在相同衬垫物书写的笔迹压痕的深度和衬垫物的硬度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保持一致。

每个人每次的书写都有一定的随机性,每一笔画的长度、弧度、角度、力度等方面都不可能保持一模一样。对书写人笔迹压痕深度和宽度的测量,也仅是尽量分析笔迹压痕与衬垫物硬度的趋势关联。试图用仪器测量的方式来量化笔迹立体特征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用单次测量的数据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那便更是机械,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11)特有的笔迹特征

书写承载体破损是特殊衬垫物上书写常见的特征,其在伪装、模仿笔迹中是几乎看不见的。因为伪装、模仿人为求书写毫无破绽,会精心挑选书写工具、书写承载体、书写衬垫物等,书写谨慎,以确保万无一失。况且,即便是书写过程中出现了突发状况,他也会重新写一张来代替。因而破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故意而为难度较大。

导致书写承受物破损,有两种原因:一是书写工具,二是书写衬垫物。长时间书写导致书写工具——笔头球珠磨损,变得不再光滑,在书写时就可能划破纸张,形成“三角状”创口。粗糙衬垫物表面不规则,凸出的部分造痕于纸张上,当行笔至此时,也容易造成创口。

在软质衬垫物上书写,易留下“圆点”状创口、“长条状”创口。在软质衬垫物上书写不易控制书写力度,在力度调整过程中,稍微用力一些,就会戳破纸张。由于书写速度较慢,戳破纸张后,书写人会立刻停止书写,慢慢减轻书写作用力,并重新起笔。

值得注意的是,书写工具和粗糙衬垫物凸面造成的创口,往往是向承载体外侧翻的创口,而软质衬垫物及粗糙衬垫物凹面造成的创口往往是向承载体内侧圆点状的创口。所以,在墙面上书写产生的创口往往是三角状向外侧的,在皮包上书写产生的创口则是点状内侧的创口(如图25)。

图25 特殊破损

四、不同物理属性衬垫物上书写笔迹特征

(一)按光滑程度分类的衬垫物

1.光滑衬垫物上书写笔迹特征

光滑衬垫物是比较常用、普通的,书写人通常会选取此类物体作为衬垫物。因光滑衬垫物上书写笔迹特征都比较细微,需要借助仪器仔细观察。

光滑的衬垫物上书写字迹,在布局特征、结构特征、笔顺特征、运笔特征等方面没有较大变化,书写力度适中,笔画宽度正常。但因摩擦力减小,书写水平有一定的下降,书写速度受到影响,呈减慢趋势。笔画露白连续、长且多;书写工具油墨堆积至笔画两侧,且堆积立体感强;笔迹压痕较浅,压痕横截面较为对称。

2.粗糙衬垫物上书写笔迹特征

越是粗糙表面,人们越不愿意选择在上面书写。粗糙衬垫物可以是硬质的,也可以使软质的。如果在没有刻意伪装、模仿的情况下选择在粗糙衬垫物上书写,书写人会尽量克服不利书写条件的阻碍,那么这类笔迹特征是比较有特点的,会呈现规律、反复的特征。

粗糙衬垫物上书写字迹,在布局特征、笔顺特征等方面没有较大变化,书写水平下降明显,书写速度放缓,个别笔画也有速度加快的情况。由于衬垫物表面凹凸不平,字迹在结构特征,尤其是笔力特征上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现象。运笔方面,会出现笔画会出现抖动、断笔或者重描现象,呈现这种特征主要是由于书写力度不均,没有掌握好的缘故;运笔方向也可能受到较深的凹槽面影响。笔画的露白和油墨堆积情况、压痕的深度和宽度特征主要与衬垫物的硬度有关,与表面粗糙度关系并不密切。压痕横截面一般不对称。

粗糙表面对笔迹特征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书写承载体的造痕作用上。在书写工具、书写衬垫物共同造痕作用下,书写承载体表面可能呈现衬垫物表面图案,甚至会出现破损——向外侧三角状或者向内侧圆点状创口。

(二)按硬度分类的衬垫物

1.软质衬垫物上书写笔迹特征

表面偏硬又比较光滑是书写人首选的衬垫物。但随着硬度的减小,这种书写条件有利方面减弱,会阻碍书写人书写运动。

表面软质能够导致书写承载体与书写工具、书写衬垫物接触面增大,书写过程中摩擦力增大。无论是加大还是减小力度书写,书写速度都会明显下降,书写水平也受到较大影响。在整体上,字迹的布局特征、笔顺特征等方面没有较大变化。比例关系上可能出现失调:若书写人加大书写力度,则字迹在整体上偏小;若书写人采取书写力度减轻的方式书写,此时笔迹轻飘无力,字形在整体上偏大。书写力度不均,时而过重,时而过轻:太重时会留下较深的压痕,甚至戳破纸张,形成向内侧圆点状创口;太轻时笔画颜色较浅,压痕较浅,甚至出现断笔、重描、抖动现象,连笔处出现虚连。笔画露白较少,油墨分布均匀,没有明显堆砌感,有洇散,有时会顺着纸张纤维方向形成毛刺。

书写承载体随衬垫物形变而形变,笔画横截面较不对称,周围纸张也凹凸不平,起伏较大。

2.硬质衬垫物上书写笔迹特征

在硬质且光滑的表面书写,其笔迹特征比较细微,部分特征与光滑衬垫物上书写的相似;在硬质且粗糙表面书写,其笔迹特征与粗糙表面上书写笔迹特征相似。

硬质衬垫物上书写字迹,书写水平略有下降,书写速度中等,运笔力度中等,在布局特征、比例关系、笔顺特征等方面没有明显变化。运笔方面,硬质衬垫物表面略有粗糙,笔画就容易出现抖动。这种抖动是整体上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笔画不容易出现断笔或者重描。笔画露白连续、长且多,书写工具油墨堆积至笔画两侧,且堆积立体感强。笔迹压痕较浅,压痕横截面较为对称,并且衬垫物硬度越大,压痕越浅。

五、与老年人、伪装、模仿笔迹的鉴别

静态环境下衬垫物变化的笔迹特征与老年人、伪装、模仿笔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检验实务中,极易与之混淆。但衬垫物变化的笔迹特征与之区别的最根本的原因是非正常条件对笔迹影响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条件变化对笔迹的影响往往是由始至终的,所以笔迹的反常特点表现得既全面又有规律。伪装与模仿笔迹的变化来源于人的主观意愿,受注意的局限性、意志的有限性制约,笔迹的变化只是局部的或是个别的。同时,由于造成笔迹变化的具体原因不同,笔迹特点也会有细微差别。条件变化对笔迹影响的因果关系明显,有什么样的条件变化就有什么样的笔迹现象,需要针对不同条件、情况加以分析[9]。

(一)笔画抖动

与老年人笔迹疑似鉴别的原因集中在笔画的抖动、重描上。老年人笔迹的特点是由于生理机能衰退造成的一种不由自主的现象[10]。所以,老年人笔迹的抖动弯曲都显得很自然,而且整篇字迹都有抖动现象,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抖动幅度很大,抖动方向不规律。已出现明显抖动的老年人笔迹,书写水平普遍偏低(如图26)。

图26 老年人字迹抖动幅度大、不规律

模仿笔迹的抖动比较僵硬,并且是在局部。书写字迹越多,暴露书写运动习惯也就越多,抖动情况就会随之减少。

衬垫物引起的笔画抖动,抖动幅度不大,抖动部位可能是局部,也可能是整体。如果抖动是局部的,其他未抖动的部分会充分反映书写人的运动习惯,书写流畅连贯;如果抖动是整体的,那么这种抖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重描

老年人重描往往是为了弥补下笔不准,痕迹明显,起收笔有拖拉痕迹等书写老化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程度与书写人的书写水平高低以及病理因素有一定的联系。经常书写的老年人这种现象出现晚,程度低,反之则出现早,程度高;受疾病困扰的人出现早,程度高,而健康的人则出现晚,程度低。尤其是70岁以上老年人的字迹抖动弯曲、运笔中途停顿、起收笔有拖带痕迹这一现象明显,且表现在整个书写过程中,分布面广,连续性强,仔细观察虽然运笔生涩呆板但有明显的轻重缓急的节奏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11]。

伪装、模仿笔迹则是为了掩盖伪装、模仿得不像,同时书写人又要尽量掩盖重描的事实,所以这种重描修饰得比较细腻。

而衬垫物引起的笔迹重描,一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二是重描一般会出现在出现破损或者书写较轻的笔画上。这种重描也具有一定的修饰作用,但更多的是完成接下来的书写运动。重描也无需特别细腻,只要能正确表达书写人意思。书写人不会刻意去修饰笔画。

(三)其他

老年人为了适应视觉模糊的生理状况,书写字迹偏大,并且结构变得松散,有的字行间距变得疏松。这种现象是均匀地分布在整篇笔迹中的。尤其是在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群体中,其结构松散、笔画间缺乏照应关系等现象明显增多,但在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群体中其结构松散、笔画间缺乏照应关系增多的现象却不明显。

伪装、模仿笔迹特征,书写水平降低、字迹结构松散等特征都是刻意而为之,不能持久保持,字迹越多,原本的书写习惯就暴露得越多。形快实慢也是伪装、模仿笔迹重要特征。

而衬垫物引起的笔迹特征,布局特征、结构特征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即便是在软质衬垫物上力度较轻书写,字形结构也不会特别松散,笔画之间的照应关系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书写水平虽有降低,但绝不夸张。而老年人的书写水平下降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不经常书写的老年人,书写水平下降更是显著。同时,衬垫物引起笔迹变化,还伴随着相当多的细微附加成分,这些成分是老年人笔迹和伪装、模仿笔迹不可能出现的。

[1]韩丹岩.条件变化笔迹刍议[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23.

[2][8]李晓明,周瑛.书写衬垫物不平笔迹特点的实验研究[J].刑事技术,2001,(2).

[3]杜志淳.司法鉴定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4.

[4]张娟.对书写条件变化影响笔迹特征的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2).

[5][9]贾玉文.笔迹检验[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97.187.

[6]百度百科.表面粗糙度[EB/OL].[2013-12-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XcZKoBnLborNTnFuaX0H-KHABp6x 82MjbHOM2bkVbw7nUkfpDd0Y-MyKA6mIEXY#6_1.

[7]百度百科.莫氏硬度[EB/OL].[2014-1-12].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9.htm.

[10]贾治辉.文书检验[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80.

[11]张娟,朱祯学.老年人笔迹变化的形成原因和特点[J].中国司法鉴定,2009,(2).

猜你喜欢

软质衬垫笔迹
陶瓷衬垫在压力容器焊接中的应用研究
多绳摩擦式提升机摩擦衬垫研究综述
园林景观工程中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施工探讨
巧克力能否去除桌上的油性笔笔迹
矿井提升机天轮衬垫的分析与应用
盾构隧道橡胶止水衬垫防水性能研究
笔迹线条主动触觉在笔迹鉴定中的运用
改性凹凸棒土对软质聚氯乙烯中增塑剂抽出性的影响
水滑石在软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研究
笔迹鉴定过程中的心理偏差及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