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康首创干部选拨“考绩任用法”
2014-05-16王红茹董显苹
王红茹 董显苹
看平时 重实绩 听口碑
2014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新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法规的形式,明确了选用干部的基本导向,为选贤任能提供了总章程。
这是对2002年中央颁布的《干部任用条例》的重新修订。《条例》颁布4个月来,各地雷厉风行,认真学习并积极贯彻执行。
永康,这个浙江金华的县级市,因曾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试点,探索干部选拔任用新规,而进入公众视野。
据了解,永康市自2007年被列为中组部“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大胆探索“考绩任用法”,在全国尚属首创。
这只是开始,中组部负责人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组织人事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抓好《条例》的落实工作。
通常来说,一项政策的落实过程,往往比最初原则性文件的出台更为引人关注,各项配套措施与细则的密集出台,以及基层部门的创新、试点,将对改革起到关键性作用。
新规体现了
“我们党一个新的用人导向”
据《中国经济周刊》独家获悉,为贯彻落实《条例》内容,2月21日至23日,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首期全国组织部门学习贯彻《条例》集中培训班如期开班,至4月25日,培训班已进行至11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在第11期培训班上,中组部部长赵乐际作了动员讲话。干部一局副局长孔圣根以及干部监督局副局长魏雄军分别作学习辅导,魏雄军辅导的题目为“加强选人用人监督,保证《条例》严格执行”。学员们还参观了中组部部史部风展,观看了电教片,开展了《条例》学习交流。
楼初阳,永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作为该培训班第11期学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参加培训班后的感受:“在培训班主要是学习《条例》的运用。相比2002版的旧条例,《条例》进一步规范、健全了科学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机制,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与时俱进,符合当前形势的需要。”
在楼初阳看来,修订后的《条例》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同时坚持发扬民主的方向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对有关制度作了进一步改进完善。
二是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科学发展、以德为先、注重基层的用人导向,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把人岗相适、重视一贯表现等要求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
三是坚持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经过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规定。突出问题导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着重完善民主推荐,改进考察方式方法,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破格提拔、干部交流等。
四是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在严格标准条件、规范选拔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明选拔任用纪律、强化责任追究,对党组织、领导干部和选拔对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五是坚持有效管用、简便易行,优化程序、删繁就简。
现实中,经媒体曝光的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跑偏”甚至顶风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萝卜招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人情提拔”等违规用人事件,考验着公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信任,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降低了政府公信力,民众怨声载道。
《条例》修改已是必然,也是对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在1月15日该《条例》颁布后,1月26日,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其目的是作为一项保障制度与《条例》相配套。而在此之前的2013年12月10日,中央还先行发布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
在短短一个半月中,中央密集出台了上述三个文件,在历年党的干部工作中甚为鲜见。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向《中国经济周刊》进行了归纳:“这三个都是干部任用和管理的系统改革配套文件,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工作法规体系,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制度上提供了有力保证。新规强调对被问责官员要动真格,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体现了我们党一个新的用人导向。”
选干部重三点:
看平时、重实绩、听口碑
自去年8月开始,浙江省永康市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大胆探索“考绩任用法”。
永康市委书记徐华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永康市探索采取的“考绩任用”领导干部办法,是紧紧围绕贯彻《条例》展开的,明确“不看背景看实绩,不看表面看表现,不看资历看能力”的“三不三看”原则,树立“看平时、重实绩、听口碑”的用人导向。
所谓干部选任的“考绩任用法”,是指每年从考绩优秀单位的考绩优秀个人中,定向选拔一定数量的市管领导干部,程序主要包括职位预告、实绩考核、考绩提名、综合遴选等环节。
陈麟新,在永康市信访局已经工作了10多年,有着丰富的基层办事经验,因为突破了不少老信访户难题,荣誉也接踵而至:曾被评为省级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省级“环沪护城河”安保先进个人、全国信访系统优秀信访工作者等。
自2012年12月调至发改局任副局长(副科级)后,陈麟新仅用了大半年时间,主抓创下了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使永康市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发改局在多项工作创新下,也成为了当年的考绩优秀单位。
这一次,他作为“考绩任用”方式提拔的首批14名科级领导干部走上了新的岗位。
“以实绩选拔干部给我创造了机会,让站在新平台上的我更有干劲。”陈麟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自3月底他被提拔为西城街道办事处主任(正科级)后,明察暗访了30个行政村卫生现状,对存在严重违章建房的村庄展开调查摸底,并着手制定方案以统一集中拆除。
张磊也是此次“考绩任用”方式新提拔的14名科级领导干部之一。4月1日,他凭优秀实绩从永康市水政监察大队调至舟山镇。上任一个月来,分管农业的他走村入户,深入舟山溪、新楼溪沿线的21个村宣导河道整治工作,多次到台门等村实地解决拦水坝取消后的农田灌溉问题。4月28日,在舟山镇第三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张磊以实干作风赢得了51位代表的一致认可,满票当选该镇副镇长。
变革选用流程,实行署名推荐
永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天忠向《中国经济周刊》详细介绍了“考绩任用法”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
去年7月26日,永康市召开全市千人干部大会,提出了“二次出发”,全面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的目标。市委书记徐华水明确提出:“我们二次出发,打造升级版,需要一支有激情、敢担当、过得硬、打胜仗的干部队伍,而看平时、重实绩、听口碑就是选干部用干部的基本办法。”
围绕此目标,永康开展了新一轮选人用人机制的探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去年8月,永康市委调整完善了对镇(街道、区)、机关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办法,并对各单位干部实行全员绩效考核,重点突出实绩考核和民主测评,在年底统一组织开展,单位和个人都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次进行考核。
去年8月30日,首次考绩任用公告在当地《永康日报》上发布,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起不小震动。
为了考准实绩,永康市专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有关市级领导任副主任和成员的考核委员会。同时,建立了督查考核联席会议制度及办公室,下设4个考核小组,分别对应党群部门、政府部门、垂直单位和金融单位、镇(街道、区),科学设置创业承诺目标和考核指标,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等。
永康总共77家市属单位,经过去年年底统一组织考核,全市24个单位评为优秀等次,39个单位评为良好等次,14个单位评为合格等次,其中考绩优秀的单位有考绩任用的推荐提名权。
除获得优秀单位加优秀个人“双优”考评外,此次推荐正科级或转任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初步人选须符合“副科级实职满2年”,副科级领导干部初步人选须符合“中层正职满3年”。
经过各单位民主推荐、党委集体研究,永康市此轮干部选拔共有47人符合推荐要求,其中推荐正科级或转任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初步人选22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初步人选25名。
47名干部经资格审查后,进行实绩公示,然后参与全市综合遴选。
永康市邀请市委全委(扩大)会成员组成遴选小组,对初步人选进行“署名推荐”,这在永康市还是首次。61位市委全委(扩大)会成员每人从47名“双优”候选人中,推荐正科级或转任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初步人选4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初步人选6名。
胡天忠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从实践来看,署名推荐比以往不实行署名推荐时,人们的参与性更加积极,既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又保证民主推荐的真实性。”
经过综合遴选后,再按照1∶3比例确定考察对象,到各单位进行民主推荐、差额考察,印证年度考核、考绩提名、实绩公示的实际情况,及群众公认度。
同时,在注重“考绩”基础上,更注重“考德”,对考察对象实行“考德五联审”,即重大事项报告、实绩公示、社区监督、家庭鉴定和征求意见,突出社会参评要素,重点考察居住区党员群众对考察对象八小时外现实表现和群众对考察对象的评议评价,真正形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
在一系列严密的考核体系下,今年3月,根据把合适的干部用在合适的岗位上的原则,新提拔的14名科级领导干部走上了新的岗位。
“实践表明,考绩任用新的用人导向,有效激发了干部干事热情,为重点难点工作提供了干部支持和领导保障,也为培养储备、推荐使用注重实干的优秀干部提供了平台。”永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楼初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