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立言>办大学>新东方
2014-05-15宋厚亮
宋厚亮
近期,俞敏洪遭遇到很多质疑,以至于他不得不发微博回应:“最近谈论在线教育不断升温,有些媒体和公司把新东方描述得好像已经分崩离析,恨不得马上唱衰新东方,迫不及待到了不惜编造谣言。而实际上新东方一直健康成长。我认同在线教育对于传统面授是一种挑战,但我更认为是对传统教育的互补而不是取代。另外,做教育要把教育精神和互联网精神结合才能真正做好。”
一年前,在新东方20周年庆典上,俞敏洪发表了《坚信理想的力量》的演讲。他提到,新东方站在最好的历史关口,也站在最危急的关口:“在过去的两年中,投入教育的公司,不管是传统的还是高科技的,已经达到3000多家,每一家都是新东方潜在的对手,每一家都有可能把新东方推翻掉。”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压迫下,很多传统行业面临危机。
“我一直不认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本质性的冲击。”接受记者采访时,俞敏洪说。
在他看来,新技术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教学工具的革新,都会带来重大变革,但不存在“互联网教育会推翻传统教育”这一说。“新东方一边在做移动互联,一边在开教学点,而且每开一间都坐满了。”
2010年,网易免费推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公开课,吸引了众多好学之人。但俞敏洪仍坚持认为:“可以互相补充,但不可替代。”
“如果今天不是面对面采访,而是视频采访,我们绝对不可能交流这么多,我也没有耐心接受一个小时的采访。这就是面对面带来的好处。”他说。
俞敏洪更多的兴趣显然还是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方面。2013年,俞敏洪接手创办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这是一所他“期待的大学”,甚至成为了他经营新东方的现实目的之一:“因为新东方垮了,我就没有钱投到耿丹学院来了。”
在他的心目中,这种有一才有二的逻辑,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人生。而事实上,在他与记者的交流中,更多谈论的,不是生意,而是人生。
或许,一场精彩的人生,就是一次精彩的生意。
“一旦人酒足饭饱,哲学思想就会冒出头脑。”他特别强调,“我就属于,每天喝酒吃饭,但是能够在空余时间想着去做一些有点意义事情的类型。”
《中国周刊》:创办新东方,现在又办大学,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规划?
俞敏洪:人活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性命就是确保活下去,不被饿死,有房子住,有辆小破汽车开。生命就一定要有尊严,包括事业成就、爱好以及尊敬。而使命则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有。
我发现,我不知不觉就跟中国教育某些方面的使命结合在一起了,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只能沿着这条路往前走。我很难想象我的使命是天天游山玩水。
《中国周刊》:你什么时候开始有使命感的?创业的时候吗?
俞敏洪:做新东方的时候,很难说有使命感。当时的目的就想赚一笔钱以后去美国读书。但是做着做着,做成了美国的上市公司,使命感自然慢慢就被勾引出来了。
《中国周刊》:你说的哲学思想指的是什么?
俞敏洪:思考宇宙的存在,思考个人的存在。
《中国周刊》:你的思考有成效吗?
俞敏洪:基本上知道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中国周刊》:比如,办大学?
俞敏洪:应该是之一。我觉得,我能做的可能不仅仅是只办一所大学。
《中国周刊》:为什么?
俞敏洪:我是这么想的,把钱都留给孩子,肯定对孩子是最不利的。把钱捐给某一个机构,让这个机构去做善事,我还真不放心。重要的是,既做善事,又能可持续。这是人的无聊,但也是人的意义,希望死了以后,人家看到这个东西是谁干的。虚荣心在作怪。
《中国周刊》:的确,现在很多企业家都开始思考传承。
俞敏洪:我传承给家庭的应该是家风。对这个世界的传承,我觉得主要还是精神遗产,如果我有生之年可以留下一些著作或者语言,300年以后人们还在读的话,就了不起了。
《中国周刊》:你说的是立言。
俞敏洪:对。其次才是大学。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从没想到他的言论会被留下来,因为他是授而不作的。所以精神遗产的流传并不是你想留就留的,而是不经意的。所以,能留下精神遗产的人物并不是很多。
实际上,我离这个太遥远了,十万八千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