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谁还能17年拍一部戏?
2014-05-15周群锋
周群锋
“如今不少演员急功近利,同时接拍好几部片子,上午演皇帝,下午就去演乞丐。沉不下心来,怎么能拍出好的电视剧?”4月19日,“美猴王”六小龄童(章金莱)在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道。
前一天,4月18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演员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电视演员形象榜”评选活动举行了颁奖盛典,六小龄童荣获男演员的第一名,陈宝国、李雪健、赵本山、黄渤分获二到五名。
一个月之后,5月18日,一部西游题材的电视剧将在无锡开机,片名暂未确定,六小龄童依然饰演美猴王。该片将于明年新春期间播出。同时,电影版《西游记》预计今年年底筹拍。
“我的上半生在传承章氏猴戏,下半生则在传播西游文化。”六小龄童说。
《中国周刊》:国产电视剧已经连续3年产量突破15000集,但有好口碑的作品却有限。您怎么看?
六小龄童:像鲁迅先生、胡适先生、梅兰芳先生、徐悲鸿先生这样的大师,都是特定时代造就的。美国再发达,一百年来也没有出现过第二个卓别林。
从1982年开拍,到1999年第二部拍完,当年《西游记》的拍摄历时17年,正好和玄奘大师取经的时间一样。第一部的25集,我们拍了6年,平均四五个月才拍一集,很多是实景拍摄。
可现在呢?几天就能拍一集,长些的也就十几天一集。
《中国周刊》:现在的演员片酬这么高,按理应该可以带动一些好作品呀?
六小龄童:演员片酬是跟着市场走的。拍《西游记》时,我的片酬最高,也不过七、八十元每集。那时候大部分钱都花在了制作上,拍片的初衷也不是为了钱。而现在,像我们那样用17年专心拍一部戏的心态,已经很难了。
《中国周刊》:特效对一部作品的影响有多大?
六小龄童:我多次说过,艺在先,技在后,特技是为内容服务的。猴戏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独特的艺术门类,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及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不是脸上贴点毛,会挠痒痒就可以演好的。
高科技永远替代不了表演艺术,如果过分运用特效,就会把演员苦练出来的技能遮盖掉,没有艺术魅力了。
《中国周刊》:您怎么看待眼下韩剧和美剧在中国的流行?
六小龄童:这说明人家的制作确实精良,他们的拍摄周期相对也长,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电视剧作品和人家是有距离的。
《中国周刊》:我们这一段倒是出了很多雷人剧和恶搞剧。
六小龄童:中国是文明古国,但真正属于世界级的名著不多,所以更应该懂得珍惜。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有一些指导性意见,不要让雷人剧和恶搞剧出现了。我觉得,应该出台分级制。
我也有些困惑,一方面大家对恶搞剧、雷人剧很反感,但它们的票房居然还不错,包括一些恶搞的电视栏目,收视还挺好。一边骂,还一边看,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让唐僧和女妖上床生孩子,孙悟空等都各自有爱慕的异性朋友,对这种过分的恶搞,我很费解。对先贤名著是要有敬畏之心的。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而如果践踏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可耻的了。我们没有戏说和糟蹋名著的权利。
《中国周刊》:四大名著已经被重拍好多次了,但口碑似乎都不如八九十年代拍的好。
六小龄童:我并不反对改编重拍,但西游文化的精髓不能变,不能胡编乱造。名著的改编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里。
卡梅隆花费数年时间拍摄的《泰坦尼克号》,就是翻拍1958年的《冰海沉船》,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未来的电影《西游记》也应该借鉴、学习卡梅隆的这种敬业精神,要让东方的表演艺术与西方的高科技完美结合。
《中国周刊》:您怎样看待即将实施的“一剧两星”政策?
六小龄童:这种调整是必要的,能促进演职人员把更多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能帮助国产剧出一些精品。
《中国周刊》:作为长辈,您对刚进入影视圈的年轻人有何寄望?
六小龄童:不要过分迎合,不要急功近利。艺术创作要耐得住寂寞,肯下功夫。经典作品是要观众来确认的,是能跨越时代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