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研学案”编写和使用的误区浅析

2014-05-15朱春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编写使用误区

朱春花

【摘 要】番禺区推行“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已初显成效,但在小学“研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中,还存在不少误区,严重制约了“研学后教”课改前进的步伐。分析当前小学数学“研学案”编写和使用的误区,寻找相应的对策,是提高课堂效能的首要之举。

【关键词】研学案;编写;使用;误区

“研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和“方向盘”。“研学案”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它基于学生的“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但是观察我区小学数学课堂不难发现,在“研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中,不少教师与学校走进了误区,严重制约了我区 “研学后教”课改前进的步伐。

误区一:全年级各班统一使用同一份“研学案”

许多学校全年级各班统一印发同一份“研学案”,更有甚者,把整个学期“研学案”做成一册,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这样的“研学案”,没能立足本班学情,缺少个性,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实不论哪个学校,班与班之间的学情都会存在差异。全年级通用一案,显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人是个性化的,共性永远代替不了个性,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年级备课组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共享电子文稿资源,我们称之为“研学案库”,供同备课组各位教师下载后进行再次备课。这样编写出来的“研学案”才能立足本班学情,所设置的研学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研学成为可能。

误区二:“研学案”成习题集,课堂“研”不起来

数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出现“研学案”习题化的现象,这与数学学科特点有关。我区当前的数学课堂上,的确出现了“研学案”成习题集,课堂“研”不起来的现象。如果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转化为一个个的习题,其结果是注重了对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激发;只考查了学习的结果,看不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又怎么能“研”得起来呢?

学案的基本要求是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即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成一个个问题,从而把练和思结合起来,把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把学习的方法和实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核心,设计的研学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问题要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够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研学问题也不宜太多,太碎。如果学案中为不同学生提供“自助式”的问题和达标训练,让能力较弱的学生“吃得了”,优生也“吃得饱”,那就更加理想了。

误区三:唯“研学案”独尊,轻课本等学习资源

在“研学后教”的研讨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整整一节课学生从未翻开过课本,只依靠“研学案”来进行学习。有些学生的课本,使用了半个学期,还像刚发的新书一样。“研学案”能包揽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切内容吗?显然不行!“研学案”设计问题的来源主要取决于对教材或其他教学文本内容的选择,是“二次加工”的产品,很多情况下它不能脱离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而单独存在。学生在使用“研学案”时,同样要对照教材和有关文本。出现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设计“研学案”时,没能很好地结合教材。

误区四:“研学案”容量过大,课堂无法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综观我区“研学后教”课堂,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存在着时间不够用的现象,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李松波老师谈到“如果练习、检测总是无法在当堂进行,那么课堂的实效性将如何体现?教学效果又如何检测呢?”一位教研员也深有同感:“如果每一节课总是这样无法完成任务,遗留教学问题,那么“研学后教”就不是减负,而是增负了!”此话发人深省,应该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

课堂时间不够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研学案”的容量过大。我区“研学后教”课改从中学开始试点,小学教师便不自觉地将中学的模式移植到小学。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学习能力不能与中学生相提并论。在这种情况下,分层要求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自主探究能力、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因而可参照中学的模式,编写结构完整的“研学案”,但容量要缩减。而低中年级学生最好使用“研学简案”。“研学简案”不必追求结构的完整,只要把课的主体部分设计出来,其他如导入、练习、检测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手段,如配合课件、书本等来完成。这样才能腾出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研学习惯与研学能力。

误区五: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研学”,忽视教师的“后教”

“研学后教”课堂,提倡教师精讲,学生多讲,可有的教师干脆不讲了,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站在一旁看热闹。这样的课堂,“放”得过宽,成了教师不作为的“放羊式”课堂。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处于自由散乱状态,也产生了“自主迷失方向、合作缺乏目的、探究不能深入、拓展偏离主题、生成没有价值、目标没有达成”等一系列问题。

“研学后教”,顾名思义,“研学”与“后教”缺一不可。但老师们普遍重视让学生依案“研学”,忽视教师的“后教”。这是教师改革心切造成的后果。老师们恨不能翻转课堂,来个彻底颠覆,有的教师甚至从“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学生一言堂”。孰不知“后教”更要讲究策略:一方面要考虑“研学案”设计中那些开放性问题,有可能出现的多种生成性结果,做好相关的预设,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另一方面,要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生成。分析预设外的结果,看看哪些是有效的生成,哪些是无效的生成,哪些可以放在课堂上来讨论,哪些要放在课后去研究。总之,生成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恰恰是课堂上有了生成,课堂才显得更加精彩,更加“丰满”。

“研学后教”课改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打造高效课堂。因此编写出适合学生使用的“研学案”,并把它用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如果能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切入点,避开各种误区,是可以编写出高质量的“研学案”。endprint

猜你喜欢

编写使用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浅谈普通高校竹笛专业教材的使用
浅谈工位器具的合理性设计与使用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