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初探
2014-05-15梁薇薇
梁薇薇
【摘 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获取数学信息,注重数量关系,引导实践运用”,可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重要理念的契合,更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数学课堂;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知识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指小学生综合地运用已掌握的小学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应用性。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解决问题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新数学课标中的“解决问题”教学,即要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要让学生学得好,创设情境有奇效。在新课改之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是按题型归类编排,如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与工程问题等几大类型,题材不是烧煤就是修路,或者是一项工程,内容单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新教材的内容有人物对话、情境主题图、表格、童话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问题来自于熟悉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符合信息时代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
(二)获取数学信息
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本质上就是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会读题,读懂题。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数学信息、处理数学信息。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时,老师先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三)注重数量关系
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在引导学生分清条件和问题、掌握方法的同时,也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一,“画图”理清数量关系。画图,即利用图的直观来表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直观,帮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列表”理清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可以通过列表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此题的思路,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最终解决此问题。其三,“假设”理清数量关系。当学生感到已知条件不够,缺少一个中间环节时,可以根据条件做出符合逻辑的假设,然后根据这个假设进行推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四,“转化”理清数量关系。转化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通过将问题转化为已有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快地理清数量关系,更快地解决问题。
(四)引导实践运用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种植面积与棵数,车轮为什么制成圆形等。凡是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都要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使学生觉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懂得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
三、结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思路,新策略。因而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意识与水平,深入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构建数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德全.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呈德,王琦.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困惑和思考[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6(04).
[3]叶琪.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06(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宋乃庆,杨豫晖.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教学实践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