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班级管理策略
2014-05-15范海平
范海平
班级管理作为隐性教育,不同于课本上的知识,它是无形的教育,是教会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班级管理涵盖了物质环境、校园制度、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方面内容,其对于学生的潜意识发展、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改善物质环境,营造集体氛围
环境影响人。物质环境的营造,包括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可以从视觉上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还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学生处于一个刻板、陈旧的环境中,也不可能思维活跃,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如果是在一个温馨、积极的环境中,则学生也会感受到正能量的熏染,发奋学习。
1.物质景观的营造。改善教室的物质环境,如在教室摆放小型绿植,既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感悟生命力的意识,又增添了教室的情趣,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看一看绿色的植物,保持愉悦的心态。再如保持教室卫生用具的清洁,干净整洁的环境使师生心情舒畅,走进教室便有一个明朗的心情。物质环境的变化,会使学生的心情也随之积极起来。
2.人文氛围的营造。人文氛围的创建有很多方式,如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开辟一个专栏,由学生每天轮流写下自己的心得、梦想,亦可写下对大家的祝福,营造温馨友爱的集体氛围;创建班级博客、班级微信等,由班委会负责博客、微信平台的日志更新,其他学生可登录发表个人观点,内容以学习心得和德育规范为主,亦可插入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班级中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另外,教师可定期组织文娱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手工艺品、小节目等,既活跃学习气氛,又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增进了友谊,提升了班级凝聚力。
二、增强精神意识,树立德育新风
在物质氛围营造的基础上,构建精神家园,是师生的共同需求。精神家园包含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心理发展、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内心世界的塑造。
1.社会实践体验。教育是培育“人”的系统工程。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是非分辨能力,适当地接触社会,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升团结协作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循序渐进地打开社会之窗。在与社区、街道创造精神文明实践基地中,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福利院,与残疾的同龄人交朋友,在互帮活动中,体会残疾学生的艰辛,学会关爱他人,体谅他人,感悟生命的力量。
2.课余文化熏陶。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成人化心理较为明显,认为自己已步入成人世界。因此,在课余文化方面,可适度引入成人文化,为学生提供深层次的精神食粮。如观看反映社会现实、内涵深刻的电影,特别是名著改编的电影,其教育意义和人文价值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视觉冲击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使班级管理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三、开放管理制度,塑造独立人格
中学生已具备相当的理性思维,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运用分析能力去分辨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应该说,初中阶段是他们急于实现自身成长的时期,很多学生习惯性地模仿成人的生活与处事方式,虽然还不甚成熟,但已初具思想性。这时,过于保守的管理模式,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如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任其自由发挥,使班级管理更富有弹性。
1.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理解学生,学生才能理解教师;与学生做朋友,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团结起来。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扮演了学生知心人的角色,这样避免了班主任的管理者姿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但同时也要注意,矫枉过正,班主任既要理解学生,也要适度指出学生身上的问题,不能一味肯定,成为学生的“代言人”,而应是“良师益友”。
2.学生自我管理。用信任打动学生,也是在践行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诚信”内容,是班级管理与学科课程的合作。如制定宽而不松的班级管理制度,给学生定期选举班委的权力,并推出轮换制;给予班委充分的管理权,安排值日、组织课余活动、组织小组学习等,使不同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也使更多学生能够理解班委在组织、管理班级工作中的困难,增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反而便于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被委任的学生也充分体验到班主任与大家的信任,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通过改善班级的物质环境,营造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在班级中掀起德育新风。同时,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适度放权,给学生自主管理的自由,有利于学生塑造独立的人格,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