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的课堂能与孩子“心灵有约”
2014-05-15夏小兰
夏小兰
近日,认真重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整本书中,字里行间,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孩子的关注。让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对所学内容有兴趣,让孩子喜欢你的学科,让孩子自信,从容面对学习等,这些正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最需要而却没能做得最好的。静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只有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感兴趣,才能把知识学得扎实。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内容、或所交给的知识必定要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感觉到你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或没有的知识”弄清晰、弄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让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一起飞扬,课堂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兴趣的源泉。
一、从简单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一定内容的量与计量,这些内容虽然与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孩子对于它们的名称不太容易理解,甚至拗口。学生往往在接触这部分内容会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怎样让孩子对这一内容产生兴趣?我尝试从最简单入手,逐步提高孩子思维的兴趣。
例如:教师出示两个茶杯(大小明显不同),提问:这两个茶杯都是空的,哪一个茶杯盛水多?同时明确:两个一样粗细的茶杯,比较高的茶杯盛水一定多,我们就说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并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多少可以用“容量”来表示。将其中一个茶杯里的水倒入另一个茶杯,让学生看出“茶杯的容量就是茶杯所装液体的多少”,并在验证中初步感知,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建立了表象。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容量的大小,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对此知识掌握得较为牢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比较,按照“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的线索,从简单的表现入手,一步一步随着教师的验证,理解了容量的含义。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思维进行了提升,从而把本来不太清楚或不清楚的知识弄清楚、弄明白了。
二、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适时调整教材,学生就能更好地在课堂上与老师“心灵有约”
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洽点,抓住把各种事物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所以在备课的预设中,我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洽点和线索,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抓住孩子思维的兴奋点,才能在认识周围的事物中揭示、归纳出其中的规律。教材中的例子,都是借助一定的素材来呈现的,尽管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一直考虑到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探求新知,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教材中的例子,不能顾及所有地区的学生,有的素材在运用时还可以适当加以变化。
例如:我出示了两个盒子(一个盒子中放了6个球,一个盒子中没放球),先请一个小朋友将有球的那盒中的球平均分给3个小组,复习旧知。再请一个小朋友将另一盒中的球平均分给3个小组,由于没有球,所以一个也分不到,使学生明白0除以3等于0的道理。
例如: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就要学生判断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五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尽管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到说“这个三角形是(或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四边形是(或不是)轴对称图形”。三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对教师的语言理解得那样精准,他们虽然还没有学梯形,也能直呼其名了,说明学生对常见的图形并不陌生,这样教学的结果给学生留下的是片面的、错误的理解与认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是(或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对教材中部分内容的重组也是必要的。对这部分内容要做一个调整,第一步先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的方法是自我制作轴对称图形,体验它们的对称美(这就是关键,让孩子在操作中,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去发现潜在的规律)。第二步研究常见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这两个案例,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放在一起让学生去研究。而这正是知识的结合点,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了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学生对新事物的惊奇感,这种情感会迫使学生更好地理清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无可比拟的自豪感。整堂课上孩子的需求的正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讲解的,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让学生的思维与课堂真正做到了“心灵有约”
三、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发现的愿望,并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学生的愿望,使得孩子的思维变得好奇和活跃。
例如:教师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提问: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二分之一后,各是多少厘米?先算一算,再画一画。2.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任意画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二分之一。先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比较上面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第2个问题是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二分之一后,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四分之九,继而让学生推出任意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二分之一后,所得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九。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探索发现了规律。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
这件事鼓舞了孩子们,他们的思维变得非常活跃。因为在他们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这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地刺激学生的求知兴趣,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且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要努力使他们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种时候,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们把“头脑里已有的知识”弄得更清楚了。整堂课似乎老师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其实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看上去的“难事”,让孩子自己一步一步解决了,孩子的内心快乐而自豪,你的课堂孩子能不喜欢吗?能不与你“心灵有约”吗?
在课堂上与孩子“心灵有约”,就是在整堂课中努力预设让学生感兴趣、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知识的接洽点和情境,能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跟老师一起飞扬,让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