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佐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例
2014-05-15郑文彬
郑文彬
(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中西医结合科,武汉 430016)
中药佐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例
郑文彬
(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中西医结合科,武汉 430016)
目的 观察中药佐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每次5 mg·kg-1,每天分两次静脉滴注,疗程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以温病理论为指导,以清热解毒为法,自拟基础方:金银花、连翘、桔梗、知母、赤芍、蒲公英、紫花地丁、芦根、青蒿、柴胡、甘草,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异形淋巴细胞(≥10%)为20例,治疗后为8例;对照组分别为18和7例(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为61.5%(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咽峡炎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肝脏肿大、脾脏肿大消退时间及改善肝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佐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较好的疗效。
中药;抗病毒药;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ve mononucleosis, IM)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epstein-barr)病毒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近年发现IM可累及血液、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出现如肺炎、肾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炎等并发症,造成多脏器损害[1]。少数甚至可进展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淋巴瘤等恶性疾病。传统西医主要采取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但有报道更昔洛韦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引起转氨酶升高,产生各种不良反应[2]。2011年3月~2013年3月,笔者采用中药佐治IM,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版[3],小儿IM的诊断标准,①以下临床症状,至少3项以上阳性:a.发热;b.咽炎、扁桃体炎;c.颈部淋巴结肿大(>1 cm);d.肝脏肿大(4岁以下:>2 cm;4岁以上:可触及);e.脾脏肿大(可触及)。②血常规检查:a.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5.0× 109·L-1;b.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1.0× 109·L-1。③EB病毒抗体检查,急性期EBNA抗体阴性;以下1项为阳性:a.VCA-IgM抗体初期为阳性,以后转阴;b.双份血清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c. EA抗体一过性升高;d.VCA-IgG抗体初期阳性;EBNA抗体后期阳转。选择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中医科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3个月~1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分布和实验室检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商品名:丽科伟,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188,规格:每支50 mg),剂量为每次5 mg·kg-1,每天分两次静脉滴注,疗程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中医治疗以温病理论为指导,以清热解毒为法,自拟基础方:金银花、连翘、桔梗、知母、赤芍、蒲公英、紫花地丁、芦根、青蒿、柴胡、甘草。同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热病》[4]辨证加减。①早期:邪郁肺卫,主证: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有汗,咳嗽,鼻塞,流涕,咽痛,咽部红肿,肝、脾、淋巴结肿大初起,质软压痛,小便短赤,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数。加以疏风清热、祛痰散结,加用薄荷、荆芥、竹叶等。②急性期:痰热瘀结,主证:持续发热,口干唇红,烦躁不安,咳嗽咽痛,面色红赤,可见皮疹色红,咽部红肿,肝、脾肿大,颈、腋下、腹股沟、腹腔等处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或绛,苔黄白厚,脉洪数或滑数。加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瘀,加用黄连、栀子、黄芩、山豆根、牛蒡子、青黛、夏枯草、浙贝、青黛等。③恢复期:正虚邪恋,主证:体温低热,咽部轻度红肿,可见肝、脾、淋巴结肿大,食欲稍差,口渴少饮,舌红,苔少或白,脉细数或滑数。加以养阴透热,益气生津,加用沙参、生地、麦冬、黄芪等。给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服,bid,<3岁每次50 mL,>3岁:每次100 mL。两组同时加用对症治疗,并发细菌感染者可加用抗菌药物治疗,肝功能异常者加用护肝治疗,心肌受损者加用营养心肌治疗。
1.3 观察指标 症状体征:发热、咽峡炎、肝脏肿大、脾脏肿大和淋巴结肿大。相关实验室指标:异形淋巴细胞(≥10%),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后24 h内体温开始下降,3 d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消失,浅表淋巴结缩小,一般情况好转。有效:用药后3 d内体温开始下降,5 d内体温恢复正常,浅表淋巴结缩小,一般情况好转。无效:5 d体温仍未正常,咽峡炎未消失,浅表淋巴结无缩小[5]。
1.5 安全性指标 记录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例数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差别的t检验和Χ2检验,如果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体征消退时间 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消退时间见表2。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咽峡炎消退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肝脏及脾脏肿大消退时间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d,±s
表2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d,±s
与对照组比较,*1P<0.05
脾脏肿大消退时间对照组26 5.21±2.04 6.01±2.04 6.78±2.05 8.32±2.12 8组别例数退热时间咽峡炎消退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肝脏肿大消退时间7.95±1.58 7.58±2.01 .01±1.98治疗组26 3.05±1.95*14.02±1.87*14.53±1.65*1
2.2 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 治疗组治疗前异形淋巴细胞(≥10%)为20例,治疗后为8例;对照组分别为18和7例。两组在降低异形淋巴细胞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U·L-1,±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U·L-1,±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与时间例数ALT AST对照组26治疗前120.89±98.25 78.98±50.32治疗后38.25±20.75*135.25±28.58*1治疗组26治疗前130.25±110.87 90.48±65.95治疗后48.95±32.25*140.58±36.25*1
2.3 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见表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2.5 安全性性评价结果 治疗中,两组患者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血常规监测未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功能监测未见异常加重,肾功能监测未见异常。
3 讨论
中医辨证IM属“温病”范畴[5],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气血不足,容易感受外邪,本病为感受温热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入,先侵犯肺卫,邪郁肺卫,而见表证。毒热入里,热灼津液,灼津成痰,痰热疲结,充斥表里,见烦渴;毒热痰火相互胶结,痰火郁积外发则发热;热毒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溃烂;痰热互结,阻滞经络气血,气血壅瘀难以消散,则见颈部臖核肿大,腹中痞块;痰热壅肺,肺气闭郁,则咳嗽喘促;热毒内窜营血,迫血妄行,可见皮下紫癜;热毒内陷心肝,则见昏迷、抽搐。温热疫毒为阳邪,最易耗气伤阴,故后期常见余邪未尽,气阴两伤。总之,本病以热毒炽盛、痰热瘀结为基本病机,热毒痰瘀,结于咽部,伤及脏腑,流注经络,发为本病。治以清热解毒,化痰祛瘀。
IM早期以肺气郁闭为主,故佐以薄荷、荆芥、竹叶轻清宣透,驱热外达。中期以痰热瘀结明显,故佐以黄连、栀子、黄芩通泄三焦,清泄气分上下之火邪;山豆根、牛蒡子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夏枯草、浙贝清热化痰,散结消痈;青黛清热凉血。后期以正虚邪恋为主,故佐以沙参、生地、麦冬、黄芪益气养阴生津,取“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之效。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金银花可抑制EB病毒抗原的表达[6],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具有广泛的抗病毒和抑菌作用[7]。
[1] 李中跃,楼金玕,陈洁.儿童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及相关疾病谱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0-22.
[2] 陈蓉.注射用更昔洛韦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药学, 2010,22(3):21-22.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24.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85-206.
[5] 盛巧妮,刘红瑞.清瘟败毒饮佐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1):20-22.
[6] 皮至明,钟汉染,黄玉英,等.几种药物抑制EB病毒壳抗原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的作用[J].癌症,1996,15(3):195-197.
[7]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121,122,129.
DOI 10.3870/yydb.2014.06.021
R289.54;R725.1
A
1004-0781(2014)06-0763-03
2013-06-06
2013-08-08
郑文彬(1983-),男,湖北武汉人,医师,硕士,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电话:027-82433160,E-mail:572636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