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2年英军司令部驻地豫园绮藻堂

2014-05-15周育民

世纪 2014年3期
关键词:庭园湖心亭军官

周育民

842年6月16日,英军攻陷吴淞炮台,占领宝山。19日英军抽调第26团、第55团和马德拉斯土著步兵第二团,第18团、第49团大约三干余人①分别由吴淞江、殷家行水陆两路,向上海进军。陆路先期由北门进入上海县城。上海县城的官员、士兵早已逃逸一空,英军竟“只放了几枪”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城内。根据穆瑞《在华战役记》,英军的主要驻扎地是在一些“美丽的花园”:“在这里,我看到一些美丽的花园,里面布置了假山和迷宫。在这些花园里,我军驻扎了几团人。”②这些“美丽的花园”,就是当时公私庭园聚集的豫园。

英军的司令部驻地在豫园什么地方,上海史的著作中语焉不详;有关豫园的介绍认为就在湖心亭,也未必准确。利洛的《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记载:“陆军总司令将他的司令部设在城隍庙内沿湖的一座亭子内。”③这个所谓“亭子”是在湖边,当然不可能是“湖心亭”。

近阅一位英军军官的行军日记The Last year in China:Peace of Naking,其中提供了一些线索。有关英军司令部的驻地记载,原文的中文大意是:

在上海期间,司令部和英军的大部分都驻扎在一个被植物覆盖的池塘周围的建筑里。池塘中有一栋建在石台上的两层楼高的小房子,其平台连着弯弯曲曲的长桥(Long zigzag bridges)。第55团的长官们就在这个诗情画意的景点里号令团众,有些长官就睡在楼上。司令部的庭台紧邻池边,名称的中文意思为“珍奇的浮萍大厅”(the Hall of the curious Duck—weed)。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英军司令部是设在上海城内的一个庭园里,关于这个庭园,其中有三个关键的细节,一是弯弯曲曲的长桥,二是池塘中的房子,三是堂名。据此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庭园就是当时上海县城內的豫园。

文中所谓“珍奇的浮萍大厅”,我以为应该是豫园的绮藻堂。将“绮”字译为“珍奇的”(curious),大概是英国人的“秀才认字识半边”吧。绮藻堂在荷花池边的得月楼下,与这位军官记载的环境相同。他所说的“弯弯曲曲的长桥”,就是著名的九曲桥。那个在池塘中的“两层楼高的小房子”,就是“湖心亭”。6月中旬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这位军官不识荷花(lotus),便笼统地称为“植物”,但他描述的“覆盖”池面,正是荷花盛开时节的景观。根据这段叙述,我们可以知道,住在湖心亭的只是英军第55团的军官,而入侵上海的英军司令部是设在绮藻堂。

综上所述,侵入上海县城内的英军步兵司令部是设在豫园得月楼的绮藻堂。大部分士兵(有三个团)都驻扎在豫园里,湖心亭则是第55团军官的住所。英军将豫园里的“许多精巧的装饰品拆下来当柴火烧饭”,“兵士们围着火,身上披着各种镶着高贵毛皮的绸子和缎子的外衣,手里拿着绣花的扇子煽着火”,这些珍贵的衣扇,就是从当铺抢来的。④在豫园糟蹋了四天之后,23日上午,城内的英军全部撤出,登船到吴淞口外与其他英军会合,沿江西进。

上海县城近代早期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和小刀会起义,其代表性建筑物,驻扎城內的英军司令部绮藻堂、小刀会起义的司令部点春堂,都在豫园之中,反映了豫园的历史底蕴。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注释:

①据奥特隆尼《对华作战记》第二十五章,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18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

②见《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的侵略罪行》,第230页。

③④同②,第140页。

本栏目责任编辑 周峥嵘

猜你喜欢

庭园湖心亭军官
湖心亭看雪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新的军官军衔设“三等十衔”
跳伞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林肯与军官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湖心亭看雪》
哥伦比亚 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