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甲午战争的两个启示

2014-05-15沈祖炜

世纪 2014年3期
关键词:琉球甲午战争军国主义

沈祖炜

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割地赔款为终结。甲午战败,传统中国在东亚的“朝贡体系”彻底崩溃。琉球藩篱既失,朝鲜屏障不存,神圣国土台湾也陷“日据时代”。从此日本军国主义得寸进尺,侵我中华,屡屡得逞,直至我中华民族团结奋起,全面抗战,1945年终于获得惨胜。甲午战争是泱泱中华的国殇,抚今追昔,觉得有两个启示不能不重视。

第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而中国则在西方列强的侵扰下长期陷于积贫积弱的停滞状态。在东亚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崛起的小国日本和衰弱的大国中国相碰撞,这就是近代中日关系的大势。在这样的大势下,日本步步紧逼,1872年封琉球国王为日本藩王,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1874年侵犯台湾;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借东学党起义入驻朝鲜。甲午之战,一举击败清朝。

1994年日本中塚明教授发现了有关甲午战争之初日军武力占领朝鲜王宫景福宫的详细资料。这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撰写的《日清战史》的原始稿本。然而对照1904年正式刊行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中塚明发现,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利用权力全面伪造了这段历史。明明是蓄谋已久侵略朝鲜,挟持朝鲜王室,并向中国寻衅,却变成了日本毫无准备,是朝鲜政府授权日军驱逐在朝清军,才导致中日开战。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第二,庄敬自强,把中国的事情做好,是对付外敌的关键。

1895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借甲午之余威,向明治天皇提出,要把日本的“生命线”扩大到中国东北,于是逐渐形成吞并朝鲜、侵入东北、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步步推进的所谓“大陆政策”。1927年田中义一首相又向天皇密奏: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综观历史,日本侵华历程事实俱在,可谓有计划有步骤,其教训真是历历在目。

日本军国主义将侵华作为自己的国策,这是近代中国所遇到的客观的外部环境,根本无法回避。中国的甲午之败,除了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失误以外,从根本上说,无非败在 “权”、 “变”、“利”三字。所谓权,是指封建专制之集权主义;所谓变,是指清政府只知“变器”而不知“变道”;所谓利,是指只见统治者之利而不懂利在国、利在民。由于甲午之败的教训,才有而后的“倡为民权之议,以求合群而自振”的主张,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运动。也由于甲午之败的教训,国人才逐步认识到,仅有船坚炮利是不够的,更要改革体制机制,走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道路。同样由于甲午之败的教训,才逐渐形成对外“商战”竞争,维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意识,主张“保商”、“护商”,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进而实现民富国强的梦想。

任何社会变革,都是知易而行难。知识分子发发议论,讲讲道理比较容易,而真正付诸实践则又困难重重。甲午之役,让先进知识分子深感中国处于瓜分豆剖之危局,于是奋起寻求救国之道。“权”、“变”、 “利”之缺憾,确是一语中的。但是真正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却要经历艰难的历程。近代以来的种种变革,说到底,都是着眼于解决中国的民主与富强问题。所以甲午战争对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唯有解决好中国自己的问题,才能抗衡任何外来的威胁。

历史的逻辑从来都是遵循事物的因果锁链,一环扣一环,步步递进的。所以回顾历史,就是要讲清事实,而不能把历史理解为一系列偶然性的堆积。重视历史的启示,可以使我们正确应对当前,积极创造未来。今年又逢甲午年,对照当年的甲午战争,我相信今天的世界潮流是和平与发展,绝不容许日本征服世界野心得逞,而且日本人民也不会容忍右翼分子步军国主义的后尘。所以要奉劝日本政府,面对历史一定要多一点诚意,少一点偏执,只有维护东亚和平,才有中日两大民族的双赢。

猜你喜欢

琉球甲午战争军国主义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福泽谕吉的亚洲观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琉球王国
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中国公众对军国主义的认知度调查
悲愤琉球
镜头?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