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入局
2014-05-14韩永
韩永
2010年12月17日,浙江千亿民资投向新能源。图/新华
在推出80个示范项目半年后,中国在吸引社会投资方面又出新招。
11月26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 (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推出了7个社会资本此前较少涉猎的领域,希望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打开大门,吸引社会资本。
但这些天生逐利的社会资本,会不会进入这些无短利可图的领域,尚需观察。
民资来“补短”
《意见》一共有11个部分、39条。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说,《意见》主要想回答三个问题:一、投什么;二、谁来投;三、怎么投。
就第一个问题,《意见》共列出了7个领域:分别是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和社会事业。细看一下会发现,这次向社会资本开放的,主要是上述领域的基础设施部分。
在11月26日的发布会上,李朴民对上述选择给出了四点解释:一是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三是符合十二五规划;四是有一定基础,能够尽早推进。
“补短板”,是这次《意见》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这些短板,或是中国经济长期粗线条发展的“副产品”,比如环保,或是因与GDP关联度不高而长期被忽视,比如社会事业。还有一些是需要巨额投资的基础设施,比如市政设施。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耿书海讲了一个粮食仓储的故事: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是1.2万亿斤,商品粮大概是7200亿斤,全国粮食仓储的有效仓容是7718亿斤,但由于地区结构不合理,实际上能储存粮食的只有5000多亿斤。
另外,有些仓库严重老化,一下雨就漏雨,需要改造的危老仓库,占比40%左右。这样算下来,全国真正健康的仓容,还不到每年商品粮产量的一半。
这些短板,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直观。那怎么补短?《意见》开出的药方是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来投资。
为什么要吸引社会资本,而不是像过去一样由政府直接投资?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到了两个原因:一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幅放缓;二是即使政府有钱,亦不宜直接投资。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中央一级的财政收入增速为7.1%。财政部在发布这一信息时,用了“增幅出现明显回落”的词汇。在2012年的中央财政收入年报中,财政部也用了类似的词汇。
而根据各地披露的半年经济数据,今年上半年,有超过三分之二省份的经济增速,低于年初制定的目标,有11个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速没有达到两位数。与往年大多数年份相比,这一数据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另一方面,偿还债务的压力正在逼近。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约11万亿元,其中2014年需要偿还的占比21.89%,约为2.4万亿元。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此前曾表示,2014年是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政府在投资上遍地开花,恐怕力有不逮。在今年年初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说,2014年中央在投资结构上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主要投向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以及中西部铁路等方面。
除了财政收入增幅滑落,本届中央政府对政府投资的自我约束,是《意见》出台的另一个背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如果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经济学家陈志武说,当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尚未清楚,但中国现在所做的,是在想办法把当初造成的结构性破坏,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尽量扭转一些。“至于最后能不能软着陆,现在还没有办法知道。”
民资的顾虑
但当下的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已经越来越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为7.4%。其中第一、二、三季度的增速分别为7.4%、7.5%和7.3%。这一速度,处于今年年初制定的“7.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的合理区间内。但在第三季度经济下行的惯性下,若要全年的增速不在7.5%的基数下过于“偏左”,适度调控就成为第四季度的必然选择。
而在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受制于外部环境,消费在短期内难有较大提升,调控所能仰赖的最主要的一个抓手,就是投资。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曾经算过一笔账,他说,要完成年初制定的GDP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9%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就要达到50万亿以上,而民间投资则要在其中占据30%。
从第三季度末的8月份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投资特别是拉动社会投资,成为重要议题。
今年10月份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共召开了7次,其中,以投资为主要议题的有3次。而从10月份至今,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国家发改委已分6次批复了25个铁路项目、5个机场项目,总投资额超过9122亿元。如果算上11月4日开工的投资规模683亿元的3个特高压项目,和11月21日核准的投资额128亿元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项目,国家发改委今年批复的投资额度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
而在地方,自8月份开始,各省市均已开始加大吸引社会资本的力度:8月4日,四川省发布了首批116个鼓励社会投资的重大项目,估算投资额为2246亿元;10月22日,该省又推出了第二批吸引社会资本的重大项目,估算投资额为6765亿元,两者相加,已经超过了9000亿元。
期间,安徽、湖南、山西、四川在8月份推出了308个投资项目;江苏、江西、贵州、福建在9月份推出了597个项目;河北、吉林、四川在10月份推出了294个项目。上述项目加起来,总投资额达到了30242亿元。除贵州外,其他省份的投资额均超过了1000亿元。
那社会资本的反应如何呢?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曾对社会资本推出80个示范项目,其效果可作为一个参照。《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称,截至7月底,在这80个项目中,共有33个项目不同程度引入了民间资本,占比41.3%。其中民间资本占全资的16个,占比20%;控股的7个,占比8.75%;参股的10个,占比12.5%。
也就是说,即便是这些“精挑细选”的示范项目,还有近60%的项目无人问津。这80个项目覆盖了3个领域,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有24个,信息基础设施有2个,另外54个为能源基础设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领域: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和社会事业。
一位受访民营企业家说,这7个领域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多少盈利空间,另一类是虽有盈利空间,但短期内无法实现。
这让社会资本在投资上述领域时,顾虑重重。“比如铁路投资,一方面其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回报率低;另一方面,还可能有一些未知的风险,比如体制性障碍。”上述受访民营企业家说。
内蒙古一家投资铁路货运的民企负责人说,投资一条不到3公里长的铁路支线,从审批到最后投入使用,他花了5年多的时间。投入使用后,车皮计划又迟迟批不下来。在这种背景下,虽然铁路总公司手握一万多亿元的建设项目,2013年还专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但社会资本的介入依然不够踊跃。
在《意见》所涉及的7个领域,上述领域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具体的问题不同。比如能源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的市场化定价问题,养老产业的问题则是这个产业如何成体系、如何配套的问题。“在养老体系建立起来以前,投资这个产业,很容易出问题。”五行创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德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左小蕾说,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如果达不到5%~8%的社会平均收益率,想吸引社会投资很难。她说,有些社会资本对投资回报率要求更高,“房地产泡沫还没完,现在股市泡沫又来了。”
为了吸引社会资本,《意见》规定,接下来还会出台一些创新的措施,比如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统一市场准入,以及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措施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方面在于能否给社会资本留出合理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体制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