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印度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2014-05-14闵杰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39期
关键词:库马尔教徒印度教

闵杰

信仰在印度,是一个随时、随地、可以不由任何原因谈起的话题。

在佛教诞生之地的菩提伽耶,15岁的高中生库马尔(Kumal)喜欢骑着自行车,在这个喧哗的小镇上四处游荡,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打招呼,练习英语。一说起印度教的神,就立刻精神起来,他说自己至少能说出几十个印度教中神的名字,然后就开始念念有词。除了能听懂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这三大主神外,其他就像是听天书了。他说,印度教有几十万个神,后来又否定自己说,“应该有几千万个。”

在瓦拉纳西附近的鹿野苑,出生在印度的尼泊尔人Depern干导游已经很多年了。他是印度教徒,但走进鹿野苑的每一个佛教寺庙,他都会无比虔诚地脱鞋、双手合十、拜一拜。在每一次导游工作结束时,他会送给游客一片菩提树叶,代表他的祝福。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也是佛教的发源地,尤其因为近年来,蕴含佛教理念的内观禅修不仅在欧美,甚至在中国大城市的白领人群中开始流行,印度因此更被奉为心灵的故乡。但若带着这样追根溯源的想法去印度朝圣,很可能会困惑:在印度,其实很难真正遇到一个自称是佛教徒的印度人。

在佛教发源地的菩提伽耶,库马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住的村庄里,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有一部分是穆斯林,还有少部分是锡克教,但没有人是佛教徒。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印度整体信仰情况的真实反映,根据印度人口统计显示,印度有82%的人信奉印度教、12%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有2.3%的人信奉基督教、1.9%的人信奉锡克教,佛教徒大概只有0.8%,还有更少数的耆那教和拜火教信徒。

这也许就是佛教在印度的现状:佛迹处处,但似乎都很遥远。当年佛教从这里传遍世界,在本土却几乎中断了700多年,但在当今禅修流行趋势的裹挟之下,又再次回到故地。

前往迦耶城之路

很久以来,印度便是西方人寻找“内心平静”的地方。亦有很多在日后成为传奇的故事。年轻的乔布斯从大学肄业、彷徨无奈之际就曾到访印度,寻找自我以及人生的方向;早在1968年,如日中天的披头士乐队来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印度小城瑞诗凯诗学习瑜伽灵修,摆脱了毒品与世俗困扰的约翰·列侬在这里才思如泉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瑞诗凯诗后来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瑜伽圣地。

从古代天竺到现在的印度,也一直都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直到现在,仍然令不少中国人着迷,包括很多明星,也趋之若鹜。据说苏有朋曾经专程到印度禅修10天,王菲也曾在婚变前后数次前往印度旅行和禅修。

在佛教诞生2000多年之后,迦耶城(GAYA)已经是一个杂乱的大城镇,因为距此十几公里远的菩提伽耶小镇,是佛教的发源地,吸引了世界各地、各宗各派的佛教信徒前来朝圣。

佛祖的故事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来说都烂熟于心,15岁的少年库马尔就住在山洞附近的村子里,他们的村子就叫苏迦塔村(Sujata),大约有5000名村民,如今也是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很多村民都干起了类似导游的工作。

从最外化的角度看,佛教给这里带来的最大变化,显然是旅游的兴盛。现在的菩提伽耶,几乎就是为旅游而建。除了二十几处各国所建的大大小小的佛寺,这里最多的就是旅行社、佛教纪念品商店,以及多如牛毛的旅馆。

走在这里,不停地有人主动来打招呼,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否找好了旅馆,是否需要导游。甚至宾馆前台的服务生也会给住客画一张简易地图,如果需要,他在下班后也可以提供兼职导游服务。

整个小镇不大,以最著名的大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为核心,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但其中小路纵横,如果没有一个本地向导,确实容易辨不清方向。

在大菩提寺不远处,有20世纪初以来来自中国、日本、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越南等国修建的二十多座佛寺。佛虽然源于印度,但传播于各国期间都糅进了各国的特色,不仅佛寺建筑格式不同,佛像也不尽相同,印度的佛像显得鼻子稍大,面部显长,有威严之气;中国、日本的佛像则是鼻子显小,脸盘圆润,温和了许多;泰国则是四面佛。

华人所建的佛寺是典型的汉式建筑,叫“中华大觉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弥漫着十足的“中国味”。

“来这里的中国游客不多,大部分都是组团来的,前几年有过中国旅行团去我们村子,好几辆大巴车,有100多人”,库马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来这里最多的,还是斯里兰卡、泰国、日本和欧美的游客,尤其以日本人居多。在小镇上,遇见东方面孔的黄种人,也几乎都是日本人。

本地人见到黄种人也都先用日语打招呼,库马尔也是如此,他会说简单的日语,也会用中文说“你好”。他就住在附近的村子里,骑车20分钟的路程。父母都是农民,一个姐姐已经出嫁了,一个哥哥还在读大学。

库马尔已经上高中了,就在菩提伽耶,是一所英语学校,主要的课程有英语、数学、科学、印地语,还有一门叫“GK”的课程,主要教如何成为一名绅士。

他每个月的学费是800卢比(约合80人民币),加上哥哥的学费,都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来支撑。尽管家境并不宽裕,但库马尔和所有的印度年轻人一样,极为开朗乐观。他最爱父亲给他买的这辆自行车,他每天在镇子里骑上好几个来回,和各国来的游客搭讪,运气好的时候,还能赚一点小费,“我喜欢生活在这个小镇上,虽然很小,但是每天都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游客,就像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觉悟了真理的人”

库马尔是印度教徒,这来源于家庭,父母和村里的多数人一样,都是印度教徒。

在他这个年纪,还说不清为什么要信仰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只是懵懂地知道,“信仰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只是我们都选择了印度教”。

不过,信仰印度教并不影响他对佛教的虔诚,走进这里的每个佛寺,库马尔都会双手合十、认真地拜一拜,“佛祖也是一个伟大的神,和其他印度教的神一样,所以我们都很尊敬”。

就像在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少年Pi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不少印度人看来,一点都不奇怪。

整个小镇几乎都是如此,来参观拜佛的大部分是印度教徒,很多佛寺的守门人也是印度教徒,甚至满大街开佛教纪念品商店的老板都是印度教徒。他们在接受与生俱来的印度教时,依然保持一份对佛教的虔敬。或许由于印度教本来就是多神教,他们并不在意多一个“佛祖”作为神来敬仰。

在佛教徒们心中的世界中心——菩提伽耶,要寻找佛教徒,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穿着本地服装的印度人,或者面孔和语言相近的斯里兰卡人,往往都是印度教徒。只有面孔看上去像日本人、泰国人或者欧美人的,是佛教徒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大菩提寺位于小镇最核心的位置,入口处是一个小的街心花园,进出的游客和信徒在这里集散,所有的TUTU车都在这里等候客人,乞丐和化缘的佛教徒也在这里附近徘徊。

几乎所有来到菩提伽耶的游客,都是为了这座大菩提寺,中国人称其为正觉大塔。万佛归宗,应该就是这里。

对于佛教徒来说,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日后形成了四大佛教圣地:他的诞生地蓝毗尼、悟道成佛的菩提伽耶、初次宣讲佛法的鹿野苑以及他的涅槃之地拘尸那迦。

这里在200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和其他二十几座各国佛寺一样,都不收门票,如果要带相机,则收取100卢比的相机费。

正觉大塔西北面即是那棵三毁三荣的菩提树了。菩提树在佛教中大名鼎鼎。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大彻大悟,在佛教中特指突然顿悟,参透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菩提树其实是南亚次大陆的一种热带雨林乔木,高10至20米,树冠巨大,不开花,但结扁圆果实。因佛陀在这种树下顿悟得道,因此改名为菩提树,是佛教圣树,也是印度的国树。

传说佛祖当年走到这棵菩提树下,看到一个琴师在调琴,太松太紧都不成调。他由此得到启发,在树下打坐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明白“中道”才是正解。此后他又花了七七四十九天反复斟酌,确信自己得到了真理。从此他自封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了真理的人”。

每天都有无数佛教徒在这棵树下打坐,或诵经,或冥想,试图借助这棵“正宗”菩提树的神力帮助自己提高修为。虽然信徒们相信,这棵树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依然存活,本身就是佛祖的神迹,但这棵树其实命运多舛。

实际上,佛祖开创佛教后,并没有把自己封为全能的神,他不提倡搞个人崇拜,也不搞繁琐的祭祀仪式。他相信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和种姓制度。他认为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只能依靠打坐和冥想,通过“内观”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解放。

彼此独立又无比包容

吸引各国信众来到菩提伽耶的原因,除了参拜大菩提寺,还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学习内观和禅修。

在菩提伽耶,有一所著名的“菩提伽耶国际禅修中心”,这是印度第一所内观禅修中心,建于1970年,创始人是拉斯特帕拉长老(Venerable Rastrapala Mahathera ),是一位博士。

尽管大名鼎鼎,但是要找到这个禅修中心并不容易,从小镇的主路上折进一片稻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走十来分钟,才能找到这个藏身在一片居民区中的禅修中心。

走到禅修中心的门口,还是会被惊到。这里不仅没有想象中的大门紧闭,或者一片平和,反而满是热闹和喧嚣。门外有摆摊的,做饭的,甚至还有耍猴的,而拱形的大门里面,就像是被上千个印度教徒占领了一样。最大的会堂里,密密麻麻地坐着几百个印度男人在齐声朗诵,外面挤满了等待下一场的几百个披着纱丽的印度女人,院子里支起了几口大锅在做饭。

原来这里正在举办的是一个盛大的印度教节日,名叫“Bhagwat”,这个节日历时7天,9月17日是最后一天。

在门口等待的卡如娜(Karuna)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女人,她没有穿纱丽,看上去像个职业女性而不是家庭主妇。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节日期间大概会有2000多人从印度各地来到这里,也会有375个梵学家(Pandit)来参加,是为了纪念我们的神,Shri Krishna”,卡如娜是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活动并非每年都办,要看是否筹集到足够的经费。

“克里希那”(梵文Krishna)是印度教中黑天神音译,这也是印度教崇拜的大神之一,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据说他幼年时是个可爱的牧童,又善于助人。后来与其兄大力罗摩进城,杀死国王,救出被囚禁的父母,长大后,夺回爱他而被迫嫁给别人的女子,黑天神的英雄业绩受到大神湿婆的尊敬,承认他是宇宙大神。

因为印度教有太多的神,甚至有个说法是,印度教中神的数量比现在地球上的总人口还要多,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好几个神,因此,印度教的节日也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因为突然之间涌进了2000多人,菩提伽耶这个小镇变得喧嚣不已,到处都可见排成队列、身穿黄衫的印度教徒,街上还临时搭起了棚子,里面供奉着黑天神,欢快的音乐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国际禅修中心里面也到处人声鼎沸,像炸了锅一样,甚至连宿舍楼里,住满的都是拖家带口前来参加节日的男女老少。

内观中心的副主管Muditapal,一个披着袈裟的佛教徒,笑呵呵地解释说,“他们都是印度教徒,他们没有活动场所,所以就借我们的场地,我们相处得很和谐。”

这或许就是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印度教和佛教最真实的写照,彼此独立又无比包容。这种包容性有时候会让人叹为观止,据说印度有的地方,甚至有“四教合一”的小庙,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共处一堂,谁都可以来参拜,拜哪个神都行。

“内观禅修”的兴起

可能是因为过于热闹,这里没有一个禅修者,在几百个印度教徒的包围中,只有包括副主管Muditapal在内的三个僧人。这里规模不算小,有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大会场,还有两栋宿舍楼,几乎都来自世界各地禅修者的捐赠。

其中的一栋宿舍楼是在2007年建成的,宿舍楼的门口有一块标牌,上面写着上百个捐赠者的名字。宿舍楼内部看上去很普通,筒子楼,每个房间不是很大,最多20平方米,摆着两张或三张小床,有单独的卫生间。

在二楼和三楼的尽头,都有一个冥想室。冥想室里现在空空荡荡,正中挂着一张佛祖的画像,下面放的是中心创始人拉斯特帕拉长老的照片,还有一些关于冥想的知识图表。

冥想室的门口,挂着一张已经很陈旧的每日冥想时间表。时间表从早晨5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早晨5点起床,然后是洗漱和行走冥想,5点30到6点30是集体冥想,上午9点又是行走冥想。几乎每2个小时要进行集体冥想。上午9点要沐浴,中午11点吃饭,下午3点半喝茶,而在这些行为前都加上一个副词“全神贯注地”。下午5点,是和老师进行反馈和讨论的时间,之后又是行走冥想。

副主管Muditapal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年来这里禅修的有200人左右,以欧美人较多,尤其是美国人。每年的禅修课程通常从11月开始,到9月中旬时,已经有20人预定了课程。

这种禅修课,目前更主流的称呼应该是内观(Vipassana),这是印度最古老的自我观察技巧之一,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

内观中心的授课和住宿是免费的,运作的经费都来自禅修者事后的捐赠。所有参加内观课程的人在课程进行期间都必须遵守“神圣的静默”——身体、言语及意念的静默。学员之间禁止有任何形式上的沟通,不管是比手势、手语还是写便条等等都不被允许。

内观禅修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大热,在中国都市白领中间也有很多追随者。尤其是美国,据说美国的禅修中心比中国的寺庙还多。

佛教真正引起美国人的重视,始于1893年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会议”。会上有两位东方的佛教僧人唤起了美国人对佛教的兴趣:一位是日本临济宗禅师释宗演,他的随从里有一位是后来名满天下的铃木大拙;另一位是斯里兰卡的达摩波罗。此后,佛教,尤其是日本禅宗逐渐在美国立足。

真正将禅宗在西方推而广之、落地生根的,则是另一位日本禅师铃木俊隆。铃木俊隆于1959年5月到美国推广禅宗,在旧金山建立了禅修中心,并在加州卡梅尔谷地成立了西方第一所禅修院,向金发碧眼的洋人一切从头开始教导他们念诵心经、打坐经行、戒律……铃木禅师的著作《禅者的初心》,被奉为现代心灵修炼的经典。美国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就曾经是他忠实的追随者,也曾经在禅修中心禅坐修行。

其实不仅是禅修,甚至佛教,也在西方国家开始了复兴的潮流,至今方兴未艾。

“我觉得佛教在西方国家的流行有两个因素,一是因为西方人信仰其他宗教时间已经很久了,比如基督教,我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和文化太了解,而佛教对于西方国家是很新鲜的,很多人开始了解佛教后会发现,和他们内心的信仰比较接近”,在菩提伽耶的一个咖啡馆,加拿大人科克伍德(Kirkwood)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还有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发展过于追求极端物质化的享受了,很多人发现,这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但是佛教能给人们一个期待,引导你去寻找内心的快乐”。

在他看来,虽然禅修在欧美越来越流行,但其实很多欧美人并不真正了解佛教,“他们并不了解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加拿大也是如此,佛教徒只是极少数的人群,这并非因为佛教不好,或者信仰佛教会受到羞辱或歧视,只是人数很少。”

佛教在印度

科克伍德刚离开加拿大不久,他准备用5个月时间去各国旅行,他认为自己是个佛教徒,“加拿大是一个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我尊重各种信仰和传统,但我不是一个基督教徒。”

科克伍德接触佛教已经有13年,“当我接触到佛教的思想后,我感觉内心很愉快,因为佛教不是信仰上帝或者某个神,而是告诉你关于看待世界的方法。”

与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开枝散叶不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事实上早已经凋零不振。

在佛教诞生初期,在释迦牟尼的影响下,佛教迅速发展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佛教提出“众生平等”的口号,不分种姓吸收一切自由人入教,同时反对奢侈的祭祀仪式,用方言俗语传教,因此颇受下层群众欢迎。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政府大力推崇佛教。印度佛教到达鼎盛,开始向域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公园6—7世纪,印度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逐渐取得了占优势的地位。当玄奘到达印度时,佛教在印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从玄奘的记述中可知当时对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崇拜极为盛行。

8—9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后来又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到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

在沉寂了700年后,印度的佛教才出现了复兴的努力和动向。1947年印度独立后,就开始创设了一些研究机构,并在很多著名大学设佛学系。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佛祖涅槃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先后有几百万“贱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

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约555万4千人,约占(当年)总人口的0.8%,直到今天也仅维持在这个规模。

而至于印度教和佛教的消长,其实也是由来已久。佛教在公元4—5世纪时,渐渐偏重于理论,而偏轻于实际修法层次的指导,加上人才的凋零和教团的没落,已经无法与印度教相抗衡。平民大众纷纷偏向于印度教而脱离佛教,特别经过几次佛教与印度教的大辩论以后,佛教僧侣更是大批地皈依印度教。

在印度教徒中,普遍流传一种说法,因为佛教中的密教和印度教有很多混同和类似之处,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

很多印度教徒到现在依然认为,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并且融于印度教内,把释迦牟尼看成是梵天的第七个化身。佛教的名目,虽在印度灭亡,佛教的部分内容仍存于印度教之内。

不过,二者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印度教是有神论的,而佛教本质上是无神论的。

其实,甚至不需要从那么深奥的层面去理解佛教在印度的凋零,仅从一些很外在的观察就能得到答案。

在印度教的圣城瓦拉纳西,古老的恒河穿城而过。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而瓦拉纳西是印度最古老的城市,被称为不朽之城。印度教徒认为人生有四大乐趣,即居住在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用恒河水和敬奉湿婆神。如果不能在此居住,一生中必须来圣城一次,走下石阶,在恒河中沐浴,洗脱罪恶和痛苦。

整个恒河大约建有165座Ghat(河岸石阶),从最南的Asi石阶到最北的Adi Keshava石阶,绵延6公里。印度教的圣殿、佛塔、清真寺、民居、迷宫般的小巷、繁忙的店铺,紧贴着石阶,风情独特。

而最为华彩的,则是每晚在恒河石阶码头(Dasaswamedh Ghat)都要举行的“恒河夜祭”仪式。

晚上7点左右,夜幕降临,石阶上灯火通明。大功率的喇叭播放着带着远古色彩的宗教音乐,恒河水面上,很多船只载着游客,在水岸观看。几十层的石阶,已经被密密麻麻的人群覆盖,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5名年轻的祭司分别站在祭台上,口中念念有词,手持点燃的香、海螺、铜铃、法灯、孔雀羽毛等法器向东南西北四方舞动,偶尔将圣水、花瓣洒向恒河。

这种祭祀其实并不严肃,一直有音乐相伴,更像某种表演,信徒和游客也都看得很欢乐。印度教徒会不时击掌附和祭司,在高潮时会一起唱歌。

这大概就是印度教的特点,对教徒而言,印度教不是抽象的,有无数的神和故事;它也不是严肃的,可以很随性,也可以很欢乐。

在菩提伽耶的印度教徒诵经仪式上,他们完全不像佛教徒一样面无表情地坐在蒲团上打坐冥想。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无意中闯入他们的法会,他们的注意力立刻就被相机吸引,会有人热情的招呼你坐在他身边,不断有人要求被拍照片,甚至连讲台上的“导师”,也很享受拍照的乐趣。

有中国学者认为,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之所以被本国人民遗忘,却在中国这样的异国他乡开花结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佛教中的一些东西不那么符合印度人固有的脾性,但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之处,容易在中国人身上引起共鸣。

或许对于天性开放热情的印度人来说,佛教实在是太过于沉闷了,没有几个印度人能够忍受纹丝不动地坐在那冥想几个小时。而有着数不清的神、数不清的故事和数不清的节日的印度教,才是他们的心之所向。

(本组报道感谢中国驻孟买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帮助支持)

猜你喜欢

库马尔教徒印度教
喜迎春天
印度一男子被人用枪逼着与陌生女子结婚
大工程
骇图
最高警察
印度教领袖要求一家生10个孩子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
印度教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