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外贸行业面板数据分析的人力资本需求和供给分析

2014-05-14陈波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需求供给

陈波

内容摘要:外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外贸企业无论是实行海外投资,还是跨国并购,说到底人才是第一位的,因为对机会的把握和市场的敏感都是由人才的素质所决定的。本文基于外贸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对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进行了预测,指出了我国外贸人才总量供给不足、能力素质偏低的现状。高校作为外部供给的主渠道,不仅要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宽泛化,还要积极开展外贸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

关键词:人力资本 需求 供给 外贸人才

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析

图1是1992-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走势图,从中可以看出,2002年以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从2002年开始,许多企业采用收购、兼并等方式来拓宽其在海外的业务范围,从2005年联想集团正式宣布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此外,中国海洋石油、京东方、TCL、上汽、中化集团等大量的海外并购案例集中涌现,我国企业正逐渐步入国际化发展的轨道。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对我国的内需及出口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616.32亿美元,同比增加17.8%;2009年进出口总额较前期虽有下降,但仍高于2007年。2010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34.7%;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同比增长6.2%,这也突显出外贸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张嘉为等,2009;傅苏颖,2013)。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贸行业的前景是很乐观的,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外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状况和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外贸人才参与到对外经贸业务中。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该地区随着产业经济链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外贸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根据国内知名的HR供应商—前程无忧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外贸行业需求职位,包括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涉外律师、商务谈判人员等各种职位,位居职业需求排行榜的前列,各类外贸人才供需缺口仍然突出(潘晨光,2010),如表1所示。

根据前程无忧公司公布的2011年1月至12月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量(见表2),利用t表示时间,设为自变量;Y表示需求量,设为因变量,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3是相关系数的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4,单尾显著性检验的概率ρ值小于0.05,所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图2是回归标准化的正态P-P图,图中给出了观察值的残差分布与假设的正态分布比较,可以看出标准化的残差散点分布在直线上或靠近直线,这说明标准化残差是呈正态分布的。表4给出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参数和常数项的估计值,其中常数项系数为4.828,回归系数为0.276,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036,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924,回归系数T检验的t统计量观察值为7.670,T检验的概率ρ小于0.05,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即得出线性回归方程:

Y=0.276t+4.828

利用上式可对2012年度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量进行预测。该线形拟合公式对2012年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得到表5的数据。

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不但体现在对其的数量要求上,更体现在对其更高的质量要求上。从企业角度出发,其所聘用的外贸人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其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要熟练地进行外语沟通,当然还要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吴丹辉,2012)。

我国外贸人才的供给分析

(一)外贸人才供给总量不足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贸人员不仅具有日常工作所需的听、说、写、译的外语能力,还应懂得国际外贸知识、国际贸易谈判规则、国际经济法律、营销技术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中东、非洲的贸易的不断增加,精通小语种的外贸人才日渐紧俏。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国际贸易争端的不断频发,那些有能力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实务型人才则更为抢手。

(二)外贸人才能力素质结构偏低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期望的是较高级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比重过大,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实务性课程和实践环节,这也造成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偏低,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也开始注重调整实践环节的比重,但这些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未能真正落到实处,这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足,大部分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很难全面、系统的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尤其是缺乏有关审核、填报相关单据、报关和商业风险的防范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这种学历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外贸行业属于知识、经验、智力高度密集的行业,外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贸人才应该具有良好专业理论知识,要通晓相关的外贸政策、外贸规则与惯例,进出口交易程序等。由于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籍,因此外贸从业人员要熟悉国际贸易法,通晓国际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另外,要具备较高的电子商务知识以及必要的风险管理知识。二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外贸人才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要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符合国际礼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维敏锐,要敢于开拓新路子、新局面,同时要有良好的业务决策和组织能力。三是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外贸人才的沟通交流能力主要是指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精通外语,尤其是在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经营等领域,是否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国际贸易人才还要有开放的思想和全球化的观念,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尊重外国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endprint

我国外贸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化和课程设置的宽泛化

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明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目的,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避免趋同化现象。综合型重点高校要侧重培养研究型与创新型的复合高级人才,加强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规、WTO规则、贸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研究,一般本科和高职院校则侧重培养针对不同行业进出口岗位的实务操作型人才。高校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宽泛,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开放性,在课程设置时,应多加注重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的融合,尤其与法学课程的结合,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家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积极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和研究,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外贸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而国际经贸相关用人单位是高等院校提供的产品的使用者,现在多数用人单位仍不愿意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的费用,招聘中要求具有工作经验,因此对刚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提高了就业门槛。高等院校要从提高教育竞争力,优化学生个人职业前途出发,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特长领域内,准确定位,建设自己的专业化品牌,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积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如可以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完成,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环节得到延伸和巩固,最终实现外贸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信度与质量,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宏,赵晓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2(11)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金融时报,2013-8-3(5)

3.尹德先.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4.张嘉为,齐晓楠,张.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2009(2)

5.傅苏颖.四因素致进出口未达预期目标 2013年或好转[N].证券日报,2013-1-11(A02)

6.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endprint

我国外贸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化和课程设置的宽泛化

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明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目的,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避免趋同化现象。综合型重点高校要侧重培养研究型与创新型的复合高级人才,加强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规、WTO规则、贸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研究,一般本科和高职院校则侧重培养针对不同行业进出口岗位的实务操作型人才。高校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宽泛,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开放性,在课程设置时,应多加注重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的融合,尤其与法学课程的结合,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家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积极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和研究,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外贸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而国际经贸相关用人单位是高等院校提供的产品的使用者,现在多数用人单位仍不愿意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的费用,招聘中要求具有工作经验,因此对刚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提高了就业门槛。高等院校要从提高教育竞争力,优化学生个人职业前途出发,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特长领域内,准确定位,建设自己的专业化品牌,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积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如可以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完成,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环节得到延伸和巩固,最终实现外贸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信度与质量,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宏,赵晓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2(11)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金融时报,2013-8-3(5)

3.尹德先.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4.张嘉为,齐晓楠,张.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2009(2)

5.傅苏颖.四因素致进出口未达预期目标 2013年或好转[N].证券日报,2013-1-11(A02)

6.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endprint

我国外贸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化和课程设置的宽泛化

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明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目的,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避免趋同化现象。综合型重点高校要侧重培养研究型与创新型的复合高级人才,加强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规、WTO规则、贸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研究,一般本科和高职院校则侧重培养针对不同行业进出口岗位的实务操作型人才。高校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宽泛,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开放性,在课程设置时,应多加注重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的融合,尤其与法学课程的结合,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家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积极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和研究,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外贸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而国际经贸相关用人单位是高等院校提供的产品的使用者,现在多数用人单位仍不愿意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的费用,招聘中要求具有工作经验,因此对刚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提高了就业门槛。高等院校要从提高教育竞争力,优化学生个人职业前途出发,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特长领域内,准确定位,建设自己的专业化品牌,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积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如可以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完成,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环节得到延伸和巩固,最终实现外贸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信度与质量,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宏,赵晓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2(11)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金融时报,2013-8-3(5)

3.尹德先.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4.张嘉为,齐晓楠,张.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2009(2)

5.傅苏颖.四因素致进出口未达预期目标 2013年或好转[N].证券日报,2013-1-11(A02)

6.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需求供给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